八月底本來想北上參加2012屬靈洞察力特會...
但龜速的天秤攪局,我想像...
在狂風暴雨中帶小孩撐傘扛行李、坐火車、轉北捷…
想著想著就打了退堂鼓!
但感謝主!
聖經說:「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
選擇留在家,雖然不能像在現場那樣盡情敬拜,
卻有不同的收穫!
那就是深刻感受到無牆教會時代的來臨!
在家透過現場實況的網路直播,
我與將近300人--同時在電腦屏幕前聚會!
除了有時傳來小孩嬉鬧的干擾,
與在台北靈糧山莊裡現場聆聽的弟兄姐妹比起來,
聚會只有些許秒差!
300人—以台灣教會的規模來說,算是中型的了!
但聚會人數是否等同聚會品質?
通常一場主日崇拜,
在短短1個半小時至2個小時結束後,大家就各自離開會場;
如果不看重個人與主的關係,平時的靈修禱告親近神,
只靠主日崇拜來餵養靈命,下次聚會要再等七天!
可歎許多基督徒因此成為禮拜天的基督徒(Sunday christain) …
另一個奇特的街頭現象是:
大多數基督徒平日就算行經教會門口,仍是過門而不入!
更慘的是:除了週休二日「開門營業」,許多教會平日大門深鎖…
台灣的廟宇林立,幾乎隨時開門讓信眾參拜,
但教會的「營業時間」竟比7-11還短!
這樣的教會如何能有競爭力?
曾聽一位企業界人士說,
若他用這種經營模式來經營他的企業,早就被炒魷魚了!
但教會牧者同工也有難言之隱…弟兄姐妹平日忙於家庭工作,
大家不進教會,門可羅雀,開著何用?
不如關上門還可以省電費…
其實,時代潮流瞬息巨變。
此時,教會真的要反省與發展合適的牧養方式。
隨著網路發達,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使用邁入高峰期,
教會神職人員及機構服事同工的確要有新的牧養策略,
否則將失去與年輕一代對話的機會。
我們若仍停留在主日及小組的時間才牧養關懷,
那麼當不諳網路的老一輩逐漸凋零,
新的
他們的生活很有可能仍與教會和信仰脫節。
因此新的牧養策略一定要善用網路的「即時性」和「擴散性」,
將傳統人際經營模式延伸至網路社群關係!
甚至要有的心理準備是:牧者將牧養的是未曾謀面的群眾!
雖然不能面對面,關係卻有可能透過文字影像而更緊密!
網路上的即時回饋更勝於福音廣播和基督教電視台的影響力!
不管是在facebook上非死不可,
或twitter裡推來推去,
還是在噗浪中噗東噗西...教會牧者同工別再缺席了!
你知道你的羊群在哪裡吃草打卡嗎?
要發揮屬靈影響力,就進入茫茫網海中尋找失喪的羊群吧!
每天發佈靈修進度心得,一天一金句也好;
關懷網路低頭族都在聊什麼,加入聖經的看法也行;
再忙一點的大牧師不妨就把嘔心瀝血的講章po上去…
這樣鋪天蓋地的留下福音線索,
讓流連於網路世界的網友搜尋轉寄,
或許不似面對面牧養的深度,
卻能跨越時間地點的侷限。
當教會不再受限於建築物的地點和聚會時間,
結合面對面的定時定點牧養和網路社群的即時廣泛牧養,
她的影響力才會無遠弗屆的爆發出來!
福音遍傳地極的那日也必會加速來到!
那晚網路收播後,我的內心止不住興奮…
因為長久以來禱告的無牆教會,已經悄然成就了!
而我正身在其中!
網路無國界,打破基督徒聚會時空地點的框限—
正式宣告無牆的7-11教會時代已經來臨!
教會復興或式微,
就看這世代的神兒女如何迎戰這場無聲息的戰爭!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