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的一天,便曾造訪「青田七六」,寫下〈青田七六 最美的一條街上充滿故事的房子〉一文,當時只是隨性的走走看看,雖然留下一些美好的影像,但並未能好好品酌這裡的一木一石,遑論是主人馬廷英教授的學究風範。
11月28日,學校國文科同仁來到了「青田七六」舉辦研習,適逢今年入冬以來第一波強烈寒流來襲,寒風細雨中,我先是品嘗著「板腱牛排定食」佳餚,而後聆聽導覽老師詳盡介紹主人的一生與建築的生命,最後更享用「青田賞」午茶。
青田七六於1931年完成,至今已經80多年了。當年青田街附近都是「大學住宅組合」,在臺灣現存的日式木造住宅(宿舍)中,是屬於集體開發興建的住宅群,且因成員全為大學教授所組成,屬於特殊階級,戶戶建築皆依照自家需求來設計,故空間配置與外觀形式各有差異;馬廷英教授入住後,由於非常珍惜愛護這個地方,因此沒有受到改建與破壞,是最能保全建築原貌的住宅。
這棟日式建築,從右邊到左邊,加入了車寄的縮小版雨庇,客廳(應接室)外面是洋樓慣用的凸窗,凸窗是菱形的玻璃,看起來極為典雅。再往左書房(書齋)外面的百葉窗,傳統日式房舍並不多見,主要是因為台灣的天氣比日本炎熱許多,百葉窗除了遮陽,還可以防雨。最左邊是左右打開的門,是日本的和室(起居室),雖然是日式房舍,卻看到了加入洋式建築元素。
客廳(應接室)外面是洋樓慣用的凸窗,凸窗是菱形的玻璃,看起來極為典雅。
玄關通往大廳的-廣間
進門後走廊,是標準日式房舍的標準規格。然而這幾扇門,都是洋式推開的設計,而且門都是不對稱的大小,一邊大一邊小,上面菱形的毛玻璃造型,看起來有點低調,但又有些創意在裡面。
應接室(客廳)-進入玄關後往左,就是應接室,室內展示馬教授的書信與當年的書籍與用品。
曾經歷炮彈洗禮的英漢辭典
馬廷英教授曾握過的門把,完好如初
生蠔-臺北湖時期的巨型牡蠣,八千年前的海鮮(信義區新光三越旁,地下約80公尺)。
室內有一個小櫃子與大書櫃,都是日本時代的木櫃,木櫃邊緣以木栓固定。
女中房(女傭房)-玄關進來往前走一點就是女中房
台所-其實就是現今的廚房
食堂-在應接室旁邊,裡面住著一架老鋼琴
充滿和風的廣緣-走到底後往左邊看,是加寬的走廊(日文為緣側或廣緣),一般日式房舍很少加寬到180公分尺寸,主要是因應台北夏日炎熱的氣候,可以保持涼爽通風的空間。
書齋-書齋在房子較內側,其中一邊的窗戶對著前院,另一邊打開就是緣廊以及後院,馬廷英教授就是在這裡面做研究寫論文,喜歡平常日的午後,在裡面享受優閒與寧靜。
子供房-就是嬰兒房或小孩房,在緣廊底端,主臥室的隔壁;外頭的百葉窗,門一關起來,在這個空間內顯得特別的安全,他的櫃子與座敷的櫃子是共用的,也就是說嬰兒在裡面哭鬧,主要起居室也是可以聽得到。足立仁教授及馬廷英教授的孩子都曾經住在這裡面,臺大的齊邦媛教授初到臺灣時也住在這裡面,齊老師的《巨流河》裡提到對青田街的回憶就是在這老屋裡發生的。
座敷-就是臥室
欄間-具有兩個房間透氣的功能(原已遺失,後來有心鄰居所贈)
床之間-(凹間,又稱壁龕)是日本住宅裡疊蓆房間(和室)的一種裝飾。在房間的一個角落做出一個內凹的小空間,主要由床柱、床框所構成。通常在其中會以掛軸、生花或盆景裝飾。凹間和其中的擺飾是傳統日本住宅內部必備的要素。現代在日式房舍中的用途則為陳列插花與畫軸,以營造茶道的氛圍,或是烘托其他藝術品。
座敷看到角落的空間,就是哆啦A夢睡覺的櫃子,一般是放置棉被、蚊帳的地方,上方則是放比較貴重的傳家之寶,例如武士刀、比較大型的物品。
陽光室-廣緣長廊門的外面,有個可以曬太陽的陽光室。許多人以為這是後來加蓋的,其實不然;這五根洗石子的柱子、地板,都是當年留下來至今,它們都80歲了!陽光室當年的設計,就是這樣的新潮,根據足立仁教授的兒子描述,當年就已經用了透明材質的屋頂,讓陽光可以灑下來。
台灣岩石標本牆,板塊運動的活教室-住宅右側有一面岩石牆,共三個部分,中間是來自台灣各地的岩石標本,下面是來自全世界的石材樣本,上面則是366花的圖騰,配合生日花語。
我的生日是8月23日,花的圖騰是漢氏山葡萄
這本「三六六紋の章」有8月23日花語
我的中餐是板腱牛排定食,鮮嫩多汁,讓人齒頰留香
我的午茶「青田賞」點心-〈甜點協奏曲〉像冰淇淋般入口即化的麻糬蛋糕作為首部曲,再搭上香濃多層次的起士蛋糕,最後一口生巧克力作為終章,化為味蕾最完美的幸福協奏曲。
我的午茶「青田賞」飲品-〈蔗之醇〉冰滴咖啡與天然蔗汁甘甜相遇,渾然天成的潤澤口感,古樸香醇。
「青田街」這條街,有著一股悠悠時間之美;「青田七六」這房子,充滿著文人的故事。走進「青田街」,閱讀「青田七六」的故事,享受靜謐的「青田」,品酌午茶「青田賞」;不知不覺中,口腹以及心靈的溫暖竟早已驅走了苦人的寒意…
【後記】
原本庭院左邊有一棵臺北盆地埋藏地底2000年前的樟木(長約9公尺,最大直徑約2公尺),老牛樟一直都是青田七六的一部分,但因為放在室外已造成她根部龜裂,希望這裂縫不再惡化,要讓她有更好的保存環境,所以2013年8月7日只好跟她說再見,相信移到室內的場域後可以保持健康。
2013/12/02 16:04
Dear 隨寫人◆閱讀「青田七六」(supergogo1999):
特前來恭喜您所發表「青田七六》走進青田街,閱讀「青田七六」的故事」一文,已經登上聯合新聞網首頁,旅遊美食|部落客帶路,歡迎有空前往觀看。^_^
非常謝謝您的好文分享,此推薦是利用轉址的方式連結到您的文章。如此文有原因不希望被推薦,請到電小二訪客簿留言,會盡快協助取下。
電小二
音樂純為配合圖文欣賞,若有侵權,請即告知,隨即卸下
- 24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4/02/24 13:16太令人感動不已!
- 23樓. 天涯孤鴻···花窗2013/12/10 03:33感謝分享
窗明几淨,很享受這一篇 - 22樓. Pamela巧手潘2013/12/09 07:53很棒的知性研習體驗
研習還搭配美食啊
好棒的研習體驗
這裡有草山行館的感覺
平常有開放一般遊客進去參觀嗎 - 21樓. 平平安安2013/12/08 17:03
一個很棒的地方
值得欣賞及參觀
還有那美食及甜點
很幸福呢
- 20樓. 雁~《詩詞習作輯錄》2013/12/08 14:09隨寫人「青田七六」文化之旅:「寒風細雨中,我先是品嘗著『板腱牛排定食』佳餚,而後聆聽導覽老師詳盡介紹主人的一生與建築的生命,最後更享用『青田賞』午茶。」
隨寫人格主《青田七六~走進青田街,閱讀「青田七六」的故事~電小二推薦》~隨寫人:「寒風細雨中,我先是品嘗著『板腱牛排定食』佳餚,而後聆聽導覽老師詳盡介紹主人的一生與建築的生命,最後更享用『青田賞』午茶。」
引述隨寫人格主本文:「青田七六於 1931 年完成,至今已經 80 多年了。當年青田街附近都是『大學宿舍組合』.../戶戶建築皆依照自家需求來設計,故空間配置與外觀形式各有差異;馬廷英教授入住後,由於非常珍惜愛護這個地方,因此沒有受到改建與破壞,是最能保全建築原貌的住宅。」
又:「這棟日式建築,從右邊到左邊,加入了車寄的小版雨庇;客廳〈應接室〉外面是洋樓慣用的凸窗...極為典雅。再往左書房〈書齋〉外面的百葉窗,傳統日式房舍並不多見...除了遮陽,還可以防雨。最左邊是左右打開的門,是日本的和室〈起居室〉,雖然是日式房舍,卻看到了加入洋式建築元素。」~細部精美建築及藝術文物,請參閱本篇圖文解說。
又:附載美食~『板腱牛排定食』美食與『青田賞』午茶。〔後記〕:「青田七六」故事的一部分『老牛樟』~2000 年巨樟滄桑。
- 19樓. 莫莉﹝忘川﹞2013/12/08 11:36很幽靜典雅的地方,有機會去看看!
- 18樓. 張黎晞(若竹)雪之三2013/12/08 02:00敬意
祝福冬暖
若竹敬禮
若竹敬上 - 17樓.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2013/12/05 07:18re
很慶幸這麼棒的地方得以保留下來,,
很早前我去過一次,那時就覺得簡直
是臺北真正的地標,然現在的逰客都
跑101,,呵呵。
您忙,不用急著回覆,沒回也不要緊:)
- 16樓. divagirl2013/12/05 03:03
最近幾次回台都是在家陪伴父母
鮮少出門外食
原來台北多了家這麼好的人文餐廳
真是賞心悅目!
- 15樓. 重陽2013/12/04 23:05
老師描寫的細膩又深入, 充滿了人文情懷, 彷彿回到了當年的青田七六.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