邲之役〈二〉 東周歷史上最糊塗的大戰
(三)救趙旃意外大戰
晉軍也怕二憾激怒了楚軍,惹到麻煩,就派一隊防守用的重裝兵車出營接應,重裝車在營外巡邏。半裸奔的趙旃跑出樹林,向巡邏車奔去,巡邏車見到自己人狼狽跑來,就快速上前接應。重裝車急馳時帶起的塵土多,跟隨楚王追逐趙旃的潘黨看見前方煙塵滾滾,就派人回到統帥部報告:「晉軍出動了。」楚王出營追趙旃時,孫叔敖就已經命令楚軍就集合待命了。令尹孫叔敖聽說晉軍進攻了,他擔心楚王被敵軍俘擄,立即下令:「全軍立即出動,全速出擊,寧可在別人家門口打,也不要在自己的家門口打。」於是楚軍的兵車與步卒都傾巢而出。看見楚軍大舉來襲,晉軍則緊急集合等待命令。
兩軍營地相隔多遠?從樂伯氣定神閑的左射馬右射人,把箭都射光了,才到達中央沼澤地區;兩次有鹿出沒在兩個陣營之間的草叢中,以及楚王追趙旃到樹林邊,楚軍的瞭望哨就看不見楚王;楚王出營壘來到樹林邊,晉軍的哨兵沒有發現而論,可以推測兩軍相距相當遠,可能有
晉軍元帥荀林父有機會好整以暇,讓敵軍跑完兩個
(四)戰春秋人性可見
趙旃丟盔卸甲,光屁股逃回來,而且引起楚師全部出動之後,他安全地回到營區。新命令是「先渡河者有賞。」這一次,他老實地率領手下部屬撤退過河,沒有再逞能。下軍既沒有準備船隻,又沒有備戰,敗得最慘,亂到連司令趙朔與大夫趙同都沒有車可乘。趙旃在路上碰到長官兼親人趙朔與趙同,他慷慨地讓出兩輛由好馬拉的車子給趙朔與趙同,他改乘普通兵車逃命。趙旃在途中遇到敵人,他再度棄車,跑進樹林徒步逃命。有位逢大夫與他的兩個兒子共乘一輛車,經過趙旃的旁邊。逢大夫看到狼狽的趙旃了,他喝令兒子不要回頭,兒子卻不懂父親的意思,他們想的是一定有什麼狀況了,要提高警覺才是,一回頭就看到趙旃在後面步行逃難,他們說:「趙旃【註三】在後面。」逢大夫不能再裝做沒看見,也不能教兒子棄上級長官不顧,他悲憤的指著眼前的樹,對兩個笨兒子說:「下車,死在這裡吧,我會回來替你們收屍。」他留下兩個兒子,載著趙旃逃難。後來逢大夫按照標記回到舊地找屍體,看到兩個兒子都遵命死在同一株樹下,屍體還疊在一起。
無能的趙朔不能管好魏錡與趙旃,也不能制止趙同跟著先穀起哄。因為他們兩人都是他的叔叔,根本不把這個姪子當一回事,他連指揮車都保不住。能言善道的副司令欒書也沒有作戰準備,只有一付嘴皮。大夫荀首只會幫元帥哥哥敲邊鼓,他也沒有預知要作戰的智慧,他照樣沒有應戰的準備。他有另類表現,他的兒子荀罃(又名知罃)被楚軍俘虜了,逃命中的荀首看到或聽到兒子被俘,他立即命令駕車的魏錡及荀氏的私屬軍隊掉轉車頭去救兒子,有許多下軍士兵也跟著荀首調頭赴敵。荀首是神箭手,他每次射箭之前都要把箭評量一下(古時品管差,品質差異大。)好箭被放到魏錡的箭筒裡,他只用普通的箭射敵。駕車的魏錡也是神箭手,比荀首更棒的射手,他急得大罵:「這種箭多得是,有什麼好寶貝的?」荀首說:「不得到別人的兒子,怎麼救回我的兒子?對付重要目標可不能隨便用箭。」他打的主意是要交換戰俘,而不是搶回兒子。他找到目標了,他一箭射死楚國將軍連尹襄老。剛剛交上桃花運,娶了「最美麗熟女,夏徵書的母親」的新郎將軍,被荀首一箭射死,連他的屍體也被搶走了。他再一箭射傷楚公子穀臣,也把他俘虜過來。他就帶著一死一活兩個戰俘後撤了。荀首為了救兒子才返身赴難,是中、下軍裡唯一的漂亮抗敵記錄。
楚軍車馳、卒奔了好一陣子,個個氣喘如牛,突然看見敵人向後逃跑,楚王也不必精神講話了,楚軍就像變成或喝了「蠻牛」,又精神百倍的向前衝。晉中軍被楚國的中軍與左軍攻擊,下軍被楚國右軍追著打,上軍遇到的對手是潘黨率領的後備隊,只有四十輛兵車約三千人,加上一個尾巴小國唐國的軍隊。上軍早有準備,在原地頂著,還設有埋伏。副司令郤克問:「要堅守嗎?」司令士會說:「楚師氣勢正旺盛,若是都來攻我們,我們會大敗,不如收兵退回。既保存實力,又與同僚分擔敗仗之責,這是上策。」所以,上軍以嚴整的陣容向後撤退,有遭遇戰,卻沒有敗績。或許楚國知道晉國的上軍不好對付,就先派少數人佯攻牽制上軍,要等擊潰中、下軍之後再以全力對付上軍。上軍適時的作出正確的抉擇,在楚軍主力來到之前就已撤退,所以損失最少。
戰爭是從早晨開始的【註四】,黃昏時,勝利的楚軍進駐到邲地。晉的中、下軍殘餘人馬順著黃河流向,向東逃亡,夜間渡河時毫無軍紀,吵雜聲整夜不停。第2天楚軍的輜重車向前移到戰場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地,楚軍則向東追逐敵人,前進到衡雍(今河南原陽西)過夜。因為黃河改道之故,現在衡雍在黃河北岸,當時則是南岸。所以楚軍並沒有越過黃河追擊晉軍。楚軍在完成「超級武裝馬拉松障礙賽」之後,也沒有能力追殺殘存的敵軍,但是若是上級下令,他們還是有餘力追殺殘敵以增加戰果。幸而,楚莊王另有「高見」戰役結束。
戰爭進行中還有一些小故事,有一輛晉國的兵車陷到軟泥中出不來,楚國追兵就教他分解車架把車子拉出泥淖的方法。車子脫離險境了,走沒多遠,馬又腳軟,走不動了。楚兵又教他把大軍旗捲起來,平放在車架上,使之不受風,這樣馬才能再度前進。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晉兵,竟然回頭對教他脫困的楚兵說:「我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不懂這些救命的方法。」
中午時,楚王見到右廣,就準備換車,屈蕩又阻止他說:「陛下不能換車,戰鬥中應有始有終。」從此以後楚王的衛隊以左廣為尊。黃昏時楚軍已完全佔領邲地,並且在晉軍營地過夜,晉軍潰敗不能維持軍紀,在夜裡偷偷渡河卻聲音吵雜,不成行伍。第二天楚軍追到衡雍,並在衡雍過夜,楚軍的輜重部隊在勝利的鼓舞下,也加速前進到邲地。衡雍是楚國的國恥地,城濮之戰,楚國戰敗,晉文公就在衡雍的踐土修築王宮,召集諸侯,請來天子,會見天子,被封為霸主。潘黨向莊王建議:「怎不建個軍事紀念館〈名為武軍〉,把晉軍的屍體疊成高丘,覆土以後再設立牌坊〈名為京觀〉,以紀念大王的武功?臣聽說打敗敵人一定要把戰果展示給子孫知道,並且要讓他們不會忘記。」楚莊王有什麼「高見」?
教授、元帥、國王把部屬當學生,對他們開講:「你錯了!什麼是武?武字是止戈兩個字合起來,成為武字。能制止戰爭才叫武,我不能制止戰爭,而令百姓陷於暴力之爭,對不起武字,哪有武功可言?」大師果然不同凡響!甲古文中以上戈下止二字合成武字,甲古文中,止是行走之意,所以武是負戈而行,就是作戰之意。楚莊王的新解立刻轟動天下,為武字下了新定義。他繼續講武德,又深又長,史蛋遇難而退,閃過去了。結論是:「古時的聖王討伐無道暴君,把他殺死以後築京觀作為懲戒,我們殺死的都是為君主盡忠的善良百姓,怎麼能築京觀去羞辱他們呢?」於是在衡雍築楚國先君廟,祭拜河神與楚國先君之後就回國了。
(四)殺先轂因果難逃
邲之戰的罪犯一大堆,荀林父假裝上書請罪,卻由同黨求情,於是免罰還官復原位。大帥繼續當,不搭調的副手就該處理了。所以抓先穀祭旗,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荀大帥還真有耐心,他等先穀再犯錯,再兩罪併罰,先穀被滅門,其他的人都免予追究。殺先穀之後,上軍將、佐,士會與先克依各晉一級,上軍佐之位空出來了,該升誰呢?出線的是在邲之役中,拚死救兒子的荀首,下軍大夫,荀林父的弟弟。大約是前594年下半年,荀林父去世或去職,他同時安排他的兒子荀庚接任上軍佐,從此荀氏在晉國政壇沒有缺席過,一直到前497年晉國內戰,中行寅被逐出六卿為止。
另一個禍首趙旃(趙穿的兒子)因此僥倖沒有被檢討。前589年,郤克當政,晉國打敗齊國,為了慶功,第二年擴充為六軍十二卿。趙旃與趙括同時升任為卿,括為新中軍佐,旃為新下軍佐。前578年,趙旃升任新中軍將,是排名第7的大臣,他始終沒有跨入六卿的門檻,也沒有建立尾大不掉的家業。西元前五七五年,鄢陵之戰時,郤犨代替趙旃為新軍將,趙旃大約卒於這一年或稍前。他的兒子趙勝被封在邯鄲,成為邯鄲城主,他的孫子趙午又稱邯鄲午,被趙鞅殺死。邯鄲午的兒子邯鄲稷起而造反,卻失敗,這一族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趙同是趙括之兄,顯然才能不及弟弟,所以他的弟弟趙括當趙氏族長,並且先任卿,次年趙同才擔任卿職,卻意外的當到下軍佐。他們三人能任卿與趙盾無關,趙盾既沒有栽培他們,也沒有提拔他們,他們是在世卿日漸壯大的環境中論資排輩混出來的,加上郤缺之子郤克當政,他們才勉強進入卿的世界,然而沒有大人撐腰,他們也只能靠邊站,進不了權力中心。郤克死後欒書當政,他們就倒楣了。前594年時,晉國打敗狄人,趙同擔任「獻俘團團長」出使周王室,態度傲慢不敬,東周的劉康公預言:「不出十年,趙同必有大禍。」
劉康公的預言晚了一點應驗,前583年,趙同與趙括一起被族滅。起因是趙朔的老婆莊姬誣告趙同與趙括要造反,並且說執政官欒書與下軍將郤錡都知情。當時的中軍佐荀首與上軍將荀庚都是荀家的人,他們踩著趙朔的腦袋升到高位,荀氏與趙氏不和是公開的秘密,用仇人做證人是沒有公信力的,而且
【註一】
左傳的原文是:「潘黨既逐魏琦,趙旃夜至於于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為乘廣(兵車)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換班)。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御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陣。孫叔曰:『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註二】
「先濟者有賞」是荀大帥的命令無可置疑。是什麼時候下達的呢?卻又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未戰之前。也有人說是雙方稍一接觸之時。史蛋認為集合好了之後,未戰之前,是比較合理的時間。
【註三】
趙旃又名趙叟,叟是老人的稱呼,趙叟有趙老頭的意思。實際上趙旃此時很年輕,趙叟就是對趙旃不客氣的稱呼。前615年,河曲之戰時,士會說:「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任軍事。---」弱是年少之意。趙穿在十八年前是弱冠少年,十八年後他的兒子能稱老嗎?連是否及冠都有問題。所以趙叟就是趙旃。古人對有頭銜的人稱頭銜,沒有頭銜的只好稱名。人若有兩個名字,也只撿好聽的說。稱趙叟是失敬的行為,可見趙旃不為低層人士敬重之一斑。
【註四】
左傳說:「趙旃夜至於楚軍」,趙旃是率軍夜襲楚營。他何時被發見?被追逐?一定是第二天早上。後來到中午交班的時間,屈蕩又阻止右廣接班,可見戰爭一定是從上午開始的。但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與「右廣雞鳴而駕」有矛盾,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誰能幫史蛋解惑?
(六)晉、楚三大戰之比較
若要比較三場戰役的異同,史蛋試論如下。
1. 主動權:城濮之役時晉國掌握了完全的主動權,邲之役時楚國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鄢陵之役時,沒有任何一方掌握絕對的主動權。
2. 人才:城濮之戰時晉國人才濟濟,都是一時之選,邲之戰時人才都在楚國,鄢陵之戰時雙方都很少傑出人才,但是楚國有一位非常傑出,卻沒有受到重用的神箭手養由基;晉國的獲勝是由於楚裔大夫苗賁皇挺身而出所致,他可說是伍子胥的老前輩。
3. 武士風度:城濮之戰時沒有有風度的武士,邲之戰時楚國表現了武士風度,鄢陵之戰時武士風度改由晉國扮演。
4. 責任感:城濮之役時,楚軍戰敗,」楚王派人間子玉:「你要如何面對國內父老?」楚王不久後反悔,派人收回成命,子玉已經自殺謝罪了。鄢陵之戰後的歸國途中,楚王派使者對子反說:「你父親子玉打敗仗時,先王不在軍中,所以子玉要負責,這一次,寡人在軍中,我要負全責,你無罪,不要想不開。」子反再拜叩頭回答說:「臣確實有罪,大王要賜臣死,臣死也不朽,欣然接受。」中原各國還在文武職不分時,楚國已經官分文武了,子反是司馬,最高階軍官,所以是中軍將,子重是令尹,為左軍將。戰時司馬最大,戰後令尹最大,令尹責問司馬:「先例如何你也知道,你看著辦吧。」子反回答說:「就算沒有先例,長官究責,我敢逃避嗎?」楚王聽說此事,急忙派人來攔阻,卻來不及了。子玉、子反父子都痛快的負責。晉國呢?丟死人了。
5. 最佳演員
城濮之戰:先軫,中軍帥。
邲之戰:楚莊王。
鄢陵之戰:苗賁皇,楚國貴族,投奔晉國,擔任大夫,晉君的隨從。戰前他分析楚師的戰力強弱,告訴晉國元帥要如何進攻。大戰後當晚,晉軍損失慘重諸將有些慌亂,又聽說子反下令軍官報告損失,補充人員及車馬,整修兵器,明早雞鳴時吃飯,隨即待命作戰。晉軍將領不知該怎麼辦,這時他跳出來下達命令:「趕快檢查、補充裝備與人員,餵飽馬,磨利兵器,整修陣地,明天雞鳴時吃飯,準備再戰。」他並故意讓一些戰俘逃走。戰俘回營,回報晉軍的動態,受傷的楚共王才要找子反商量對策,結果發現子反醉倒了,楚國的反應被他猜中了。邲之戰時,晉國沒有一位大臣像他一樣,作出扭轉或穩定戰局的決定。
6戰果:晉國打勝兩仗贏得氣勢,也維持霸主的地位與小國的臣服,但是,純就軍事結果比較,兩場小勝與一場大敗,晉國還是失敗者。
(四)戰春秋人性可見
趙旃丟盔卸甲,光屁股逃回來,而且引起楚師全部出動之後,他安全地回到營區。新命令是「先渡河者有賞。」這一次,他老實地率領手下部屬撤退過河,沒有再逞能。下軍既沒有準備船隻,又沒有備戰,敗得最慘,亂到連司令趙朔與大夫趙同都沒有車可乘。趙旃在路上碰到長官兼親人趙朔與趙同,他慷慨地讓出兩輛由好馬拉的車子給趙朔與趙同,他改乘普通兵車逃命。趙旃在途中遇到敵人,他再度棄車,跑進樹林徒步逃命。有位逢大夫與他的兩個兒子共乘一輛車,經過趙旃的旁邊。逢大夫看到狼狽的趙旃了,他喝令兒子不要回頭,兒子卻不懂父親的意思,他們想的是一定有什麼狀況了,要提高警覺才是,一回頭就看到趙旃在後面步行逃難,他們說:「趙旃【註三】在後面。」逢大夫不能再裝做沒看見,也不能教兒子棄上級長官不顧,他悲憤的指著眼前的樹,對兩個笨兒子說:「下車,死在這裡吧,我會回來替你們收屍。」他留下兩個兒子,載著趙旃逃難。後來逢大夫按照標記回到舊地找屍體,看到兩個兒子都遵命死在同一株樹下,屍體還疊在一起。
無能的趙朔不能管好魏錡與趙旃,也不能制止趙同跟著先穀起哄。因為他們兩人都是他的叔叔,根本不把這個姪子當一回事,他連指揮車都保不住。能言善道的副司令欒書也沒有作戰準備,只有一付嘴皮。大夫荀首只會幫元帥哥哥敲邊鼓,他也沒有預知要作戰的智慧,他照樣沒有應戰的準備。他有另類表現,他的兒子荀罃(又名知罃)被楚軍俘虜了,逃命中的荀首看到或聽到兒子被俘,他立即命令駕車的魏錡及荀氏的私屬軍隊掉轉車頭去救兒子,有許多下軍士兵也跟著荀首調頭赴敵。荀首是神箭手,他每次射箭之前都要把箭評量一下(古時品管差,品質差異大。)好箭被放到魏錡的箭筒裡,他只用普通的箭射敵。駕車的魏錡也是神箭手,比荀首更棒的射手,他急得大罵:「這種箭多得是,有什麼好寶貝的?」荀首說:「不得到別人的兒子,怎麼救回我的兒子?對付重要目標可不能隨便用箭。」他打的主意是要交換戰俘,而不是搶回兒子。他找到目標了,他一箭射死楚國將軍連尹襄老。剛剛交上桃花運,娶了「最美麗熟女,夏徵書的母親」的新郎將軍,被荀首一箭射死,連他的屍體也被搶走了。他再一箭射傷楚公子穀臣,也把他俘虜過來。他就帶著一死一活兩個戰俘後撤了。荀首為了救兒子才返身赴難,是中、下軍裡唯一的漂亮抗敵記錄。
楚軍車馳、卒奔了好一陣子,個個氣喘如牛,突然看見敵人向後逃跑,楚王也不必精神講話了,楚軍就像變成或喝了「蠻牛」,又精神百倍的向前衝。晉中軍被楚國的中軍與左軍攻擊,下軍被楚國右軍追著打,上軍遇到的對手是潘黨率領的後備隊,只有四十輛兵車約三千人,加上一個尾巴小國唐國的軍隊。上軍早有準備,在原地頂著,還設有埋伏。副司令郤克問:「要堅守嗎?」司令士會說:「楚師氣勢正旺盛,若是都來攻我們,我們會大敗,不如收兵退回。既保存實力,又與同僚分擔敗仗之責,這是上策。」所以,上軍以嚴整的陣容向後撤退,有遭遇戰,卻沒有敗績。或許楚國知道晉國的上軍不好對付,就先派少數人佯攻牽制上軍,要等擊潰中、下軍之後再以全力對付上軍。上軍適時的作出正確的抉擇,在楚軍主力來到之前就已撤退,所以損失最少。
戰爭是從早晨開始的【註四】,黃昏時,勝利的楚軍進駐到邲地。晉的中、下軍殘餘人馬順著黃河流向,向東逃亡,夜間渡河時毫無軍紀,吵雜聲整夜不停。第2天楚軍的輜重車向前移到戰場邲(今河南滎陽東北)地,楚軍則向東追逐敵人,前進到衡雍(今河南原陽西)過夜。因為黃河改道之故,現在衡雍在黃河北岸,當時則是南岸。所以楚軍並沒有越過黃河追擊晉軍。楚軍在完成「超級武裝馬拉松障礙賽」之後,也沒有能力追殺殘存的敵軍,但是若是上級下令,他們還是有餘力追殺殘敵以增加戰果。幸而,楚莊王另有「高見」戰役結束。
戰爭進行中還有一些小故事,有一輛晉國的兵車陷到軟泥中出不來,楚國追兵就教他分解車架把車子拉出泥淖的方法。車子脫離險境了,走沒多遠,馬又腳軟,走不動了。楚兵又教他把大軍旗捲起來,平放在車架上,使之不受風,這樣馬才能再度前進。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晉兵,竟然回頭對教他脫困的楚兵說:「我沒有打過敗仗,所以不懂這些救命的方法。」
中午時,楚王見到右廣,就準備換車,屈蕩又阻止他說:「陛下不能換車,戰鬥中應有始有終。」從此以後楚王的衛隊以左廣為尊。黃昏時楚軍已完全佔領邲地,並且在晉軍營地過夜,晉軍潰敗不能維持軍紀,在夜裡偷偷渡河卻聲音吵雜,不成行伍。第二天楚軍追到衡雍,並在衡雍過夜,楚軍的輜重部隊在勝利的鼓舞下,也加速前進到邲地。衡雍是楚國的國恥地,城濮之戰,楚國戰敗,晉文公就在衡雍的踐土修築王宮,召集諸侯,請來天子,會見天子,被封為霸主。潘黨向莊王建議:「怎不建個軍事紀念館〈名為武軍〉,把晉軍的屍體疊成高丘,覆土以後再設立牌坊〈名為京觀〉,以紀念大王的武功?臣聽說打敗敵人一定要把戰果展示給子孫知道,並且要讓他們不會忘記。」楚莊王有什麼「高見」?
教授、元帥、國王把部屬當學生,對他們開講:「你錯了!什麼是武?武字是止戈兩個字合起來,成為武字。能制止戰爭才叫武,我不能制止戰爭,而令百姓陷於暴力之爭,對不起武字,哪有武功可言?」大師果然不同凡響!甲古文中以上戈下止二字合成武字,甲古文中,止是行走之意,所以武是負戈而行,就是作戰之意。楚莊王的新解立刻轟動天下,為武字下了新定義。他繼續講武德,又深又長,史蛋遇難而退,閃過去了。結論是:「古時的聖王討伐無道暴君,把他殺死以後築京觀作為懲戒,我們殺死的都是為君主盡忠的善良百姓,怎麼能築京觀去羞辱他們呢?」於是在衡雍築楚國先君廟,祭拜河神與楚國先君之後就回國了。
(四)殺先轂因果難逃
邲之戰的罪犯一大堆,荀林父假裝上書請罪,卻由同黨求情,於是免罰還官復原位。大帥繼續當,不搭調的副手就該處理了。所以抓先穀祭旗,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荀大帥還真有耐心,他等先穀再犯錯,再兩罪併罰,先穀被滅門,其他的人都免予追究。殺先穀之後,上軍將、佐,士會與先克依各晉一級,上軍佐之位空出來了,該升誰呢?出線的是在邲之役中,拚死救兒子的荀首,下軍大夫,荀林父的弟弟。大約是前594年下半年,荀林父去世或去職,他同時安排他的兒子荀庚接任上軍佐,從此荀氏在晉國政壇沒有缺席過,一直到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知伯為止,知伯也被滅族。
另一個禍首趙旃(趙穿的兒子)因此僥倖沒有被檢討。前589年,郤克當政,晉國打敗齊國,為了慶功,第二年擴充為六軍十二卿。趙旃與趙括同時升任為卿,括為新中軍佐,旃為新下軍佐。前578年,趙旃升任新中軍將,是排名第7的大臣,他始終沒有跨入六卿的門檻,也沒有建立尾大不掉的家業。西元前五七五年,鄢陵之戰時,郤犨代替趙旃為新軍將,趙旃大約卒於這一年或稍前。他的兒子趙勝被封在邯鄲,成為邯鄲城主,他的孫子趙午又稱邯鄲午,被趙鞅殺死。邯鄲午的兒子邯鄲稷起而造反,卻失敗,這一族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趙同是趙括之兄,顯然才能不及弟弟,所以他的弟弟趙括當趙氏族長,並且先任卿,次年趙同才擔任卿職,卻意外的當到下軍佐。他們三人能任卿與趙盾無關,趙盾既沒有栽培他們,也沒有提拔他們,他們是在世卿日漸壯大的環境中論資排輩混出來的,加上郤缺之子郤克當政,他們才勉強進入卿的世界,然而沒有大人撐腰,他們也只能靠邊站,進不了權力中心。郤克死後欒書當政,他們就倒楣了。前594年時,晉國打敗狄人,趙同擔任「獻俘團團長」出使周王室,態度傲慢不敬,東周的劉康公預言:「不出十年,趙同必有大禍。」
劉康公的預言晚了一點應驗,前583年,趙同與趙括一起被族滅。起因是趙朔的老婆莊姬誣告趙同與趙括要造反,並且說執政官欒書與下軍將郤錡都知情。當時的中軍佐荀首與上軍將荀庚都是荀家的人,他們踩著趙朔的腦袋升到高位,荀氏與趙氏不和是公開的秘密,用仇人做證人是沒有公信力的,而且
【註一】
左傳的原文是:「潘黨既逐魏琦,趙旃夜至於于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楚子為乘廣(兵車)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換班)。左則受之,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彭御左廣,屈蕩為右。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陣。孫叔曰:『進之。寧我薄人,無人薄我。<詩>云:元戎十乘,以先啟行。』先人也。<軍志>曰:『先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桓子不知所為,鼓於軍中曰:『先濟者有賞。』中軍、下軍爭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註二】
「先濟者有賞」是荀大帥的命令無可置疑。是什麼時候下達的呢?卻又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未戰之前。也有人說是雙方稍一接觸之時。史蛋認為集合好了之後,未戰之前,是比較合理的時間。
【註三】
趙旃又名趙叟,叟是老人的稱呼,趙叟有趙老頭的意思。實際上趙旃此時很年輕,趙叟就是對趙旃不客氣的稱呼。前615年,河曲之戰時,士會說:「趙有側室,曰穿,晉君之婿也,有寵而弱,不任軍事。---」弱是年少之意。趙穿在十八年前是弱冠少年,十八年後他的兒子能稱老嗎?連是否及冠都有問題。所以趙叟就是趙旃。古人對有頭銜的人稱頭銜,沒有頭銜的只好稱名。人若有兩個名字,也只撿好聽的說。稱趙叟是失敬的行為,可見趙旃不為低層人士敬重之一斑。
【註四】
左傳說:「趙旃夜至於楚軍」,趙旃是率軍夜襲楚營。他何時被發見?被追逐?一定是第二天早上。後來到中午交班的時間,屈蕩又阻止右廣接班,可見戰爭一定是從上午開始的。但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與「右廣雞鳴而駕」有矛盾,不知道是怎麼回事?誰能幫史蛋解惑?
(六)晉、楚三大戰之比較
若要比較三場戰役的異同,史蛋試論如下。
1. 主動權:城濮之役時晉國掌握了完全的主動權,邲之役時楚國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鄢陵之役時,沒有任何一方掌握絕對的主動權。
2. 人才:城濮之戰時晉國人才濟濟,都是一時之選,邲之戰時人才都在楚國,鄢陵之戰時雙方都很少傑出人才,但是楚國有一位非常傑出,卻沒有受到重用的神箭手養由基;晉國的獲勝是由於楚裔大夫苗賁皇挺身而出所致,他可說是伍子胥的老前輩。
3. 武士風度:城濮之戰時沒有有風度的武士,邲之戰時楚國表現了武士風度,鄢陵之戰時武士風度改由晉國扮演。
4. 責任感:城濮之役時,楚軍戰敗,」楚王派人間子玉:「你要如何面對國內父老?」楚王不久後反悔,派人收回成命,子玉已經自殺謝罪了。鄢陵之戰後的歸國途中,楚王派使者對子反說:「你父親子玉打敗仗時,先王不在軍中,所以子玉要負責,這一次,寡人在軍中,我要負全責,你無罪,不要想不開。」子反再拜叩頭回答說:「臣確實有罪,大王要賜臣死,臣死也不朽,欣然接受。」中原各國還在文武職不分時,楚國已經官分文武了,子反是司馬,最高階軍官,所以是中軍將,子重是令尹,為左軍將。戰時司馬最大,戰後令尹最大,令尹責問司馬:「先例如何你也知道,你看著辦吧。」子反回答說:「就算沒有先例,長官究責,我敢逃避嗎?」楚王聽說此事,急忙派人來攔阻,卻來不及了。子玉、子反父子都痛快的負責。晉國呢?丟死人了。
5. 最佳演員
城濮之戰:先軫,中軍帥。
邲之戰:楚莊王。
鄢陵之戰:苗賁皇,楚國貴族,投奔晉國,擔任大夫,晉君的隨從。戰前他分析楚師的戰力強弱,告訴晉國元帥要如何進攻。大戰後當晚,晉軍損失慘重諸將有些慌亂,又聽說子反下令軍官報告損失,補充人員及車馬,整修兵器,明早雞鳴時吃飯,隨即待命作戰。晉軍將領不知該怎麼辦,這時他跳出來下達命令:「趕快檢查、補充裝備與人員,餵飽馬,磨利兵器,整修陣地,明天雞鳴時吃飯,準備再戰。」他並故意讓一些戰俘逃走。戰俘回營,回報晉軍的動態,受傷的楚共王才要找子反商量對策,結果發現子反醉倒了,楚國的反應被他猜中了。邲之戰時,晉國沒有一位大臣像他一樣,作出扭轉或穩定戰局的決定。
6戰果:晉國打勝兩仗贏得氣勢,也維持霸主的地位與小國的臣服,但是,純就軍事結果比較,兩場小勝與一場大敗,晉國還是失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