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圖檔看到這張藝術學院 Ruth Prowse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於2001年後更名為 Ruth Prowse School of Art )照片,想起那是三年前回學校照的。
畢業十多年,那是我第二次返校,目的是為補充一些油畫用專業素材。
久違的校舍,裡裡外外重新裝修過,進門的院落綠意盎然花木扶疏,學校顯得朝氣蓬勃欣欣向榮,整體景觀讓人耳目煥然一新!與我就讀那時期,因人為財務處理不當,幾番搖搖欲墜的憔悴,已不可同日而語。
猶記畢業不久,學校曾為救亡圖存,籌辦過一場大型義賣募款畫展,我也應學校之邀,捐了三幅畫作。很開心,之後學校寄回通知,告知我捐出的三幅畫作都賣出了,雖然售價不高,也算盡了我對母校的棉薄之力。飲水思源,能回饋母校真好 !
尤其看著學校能持續穩健經營,屹立不搖,挺立在桌山腳下,實在為學校感到高興。
那天站在校舍前看後看左看右看,但怎麼看,就是心中感覺缺少了些什麼,是懷舊作崇?有一種微微的失落感,直覺藝術學校如此亮麗的外觀,卻缺少了一種人文的溫柔與自然樸實的藝術氛圍。
進到學校販售部,發現貨架上只有少少的一點顏料,我想買的素材全都沒有賣。一問之下才知道,學校現在改以珠寶設計/電腦設計/視覺設計/雕刻工藝等科系為教學主力,學Fin Art 的學生很少了,所以不供應太多這類的材料。
唉,想來學校教學生態的改變,自然是因應世道所需。
像我自己,畫了十多年後才開頭一次個展,還是返台在朋友鼓勵因緣聚合下促成,雖也賣出幾張畫作,但該都是出自朋友親人的愛護。
若真想以此維生?至少我,不行,自己該早餓死過幾回。
能以畫畫養人?真的很難,世上有幾個畢卡索和趙無極,能在活著時,靠畫得利?
加上現代視效太多太廣變化太快,世人接收與觀賞到的是超頻也超越時代,一張靜止畫面,已很難滿足人們胃口?是否因此,來藝術學校習繪畫的人,少了?!
想起1997至2000年在該校就讀時期,無錢維修的校舍處處顯出簡單樸素與克難隨意的面貌,看得出學校經營困難,可是販售部門是有靈魂有生氣的,裡面充分供應我們藝術系學生需要的各式各樣材料,貨架上總是堆得滿滿的顏料與各種畫布和紙張。
現在學校校舍全都改建裝修翻新過,看起來挺豐盛的榮景,內部卻不再販售供應手繪的畫作顏料與相關素材。
是否覺得怪異?一間名為「藝術」的學校不再重視Fin Art的素材提供?不再以Fin Art 的教育科系為主軸?時光變遷真是太大了!
好像現今世界紙本書快速被電子書取代一樣。
我自己早就習慣上網閱讀,不止亮度字體大小可隨意調整,還可隨機停下來一心多用,手指點一點,一面上網查看其他頁面訊息,或與朋友聊上兩句,再返回頁面閱讀。若遇生字或不懂的原文,可上古狗查尋學習,不用起身找字典,閱讀電子書乾淨俐落,沒有實體紙本書保存收藏攜帶的問題。讀來輕鬆方便。
如果人類終將進入無紙化世界,一切由數據化為主流,今後用顏料作畫的手工繪圖創作可能也將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電腦繪圖?
這種轉變的確讓人很感慨啊!但也可能是時勢所趨,電腦繪圖更環保?更能永固保存?複製更容易?
但,藝術質感呢?也一樣嗎?
想到藝術學校,想到曾為我畫冊寫序的藝術學院老師~Gerhard Schoeman,他在今年八月底逝世了。臉書上得知消息,是震驚+遺憾大於哀傷,未滿五十歲頗有才氣的他,人世間必定還有很多未了的心願。無論他是否仍在人世,師生之緣,師的位置一直就在那兒,心中的祝福與感念不減。
個人的殞落如鏡花水月,風來,浮動,風去,無痕?!
果真是~「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人世間,每個人都在極力完成自己長或短的旅程。我們是路過寒潭的雁,我們是吹著疏竹的風。每人一個潭,每人一片竹。是潭大,讓我們仍在飛?是林深,讓我們仍在吹?但潭大或林深,並不等同精采,繼續飛或吹,也不等同美好!
事實是,多數人覺得一生能擁抱著一個大潭與深林,是幸運,至少比早凋者幸運!?那就,好好珍惜享受吧!
人生若一團麻球
纏繞中充滿隨機可創作線頭與能量
致一首悼詞
為遠行者祝福
仰望一個巨大背影
向安息處停歇
* 今日重讀已去世的 Dr. Gerhard Schoeman 在2012年為我畫冊寫的文章。再次感動這難得的師生緣!
自畫像與Gerhard 老師中英序文 - 風普普 - udn部落格
GIOVANNI MARRADI - Once upon a time
- 7樓. Lansing2016/12/30 03:00
如果有一天
這個世界只剩滑鼠沒有紙張
我也不想活了
啊,人類進入數位化時代後,什麼事都可能花生了。
看,這條新聞,人家法國妞已和自己三D列印出的機器人同居訂婚了,還打算結婚哩!
沒有紙張,可能是最不讓人驚奇的事,也可能是人類最先習慣的事吧!?
祝新年快樂!
非玉 於 2016/12/31 00:34回覆 - 6樓. 戈 筆 揚2016/12/23 17:37也是无常。唉,無常,就是常!誰也躲不開這個無常!不是? 非玉 於 2016/12/24 18:26回覆
- 5樓. 馮紀游陸游:漫長當下2016/12/20 18:09真是一篇動人的好文.....謝謝分享!
- 4樓. 賈爸2016/12/12 19:25非玉的老師竟如此年輕
我婆婆拜師研習國畫幾十年
公公 75 歲時還特地為她去學習裱褙
賈爸承襲了婆婆對美術的喜好
可是,大學聯考時想報考美術系,卻遭到父母反對
理由就是以畫養人 -- 難啊 !!
對,我這位教師很年輕,但有一股特別的氣質,因此很得學生們喜愛。
我至今沒搞懂他的死因,臉書上的朋友說是「意外發生太快」,不大了解其意。也沒好追問。
原來妳婆婆也愛畫畫啊!
其實我和先生移居異國之後,倆人不事生產很久了,賣不賣畫,好像也不是太重要的議題。
台灣老友們每次看著我,都說我們是奇葩!我的感覺是~天養人最重要。感謝有小天使的愛護。
有沒有覺得蠍蠍很多都是奇葩。
非玉 於 2016/12/14 00:11回覆 - 3樓. 多硯坊 (休)2016/12/12 10:30
數位化閱讀可以快速吸收新知
但翻閱紙張的墨香與質感
劃重點及眉批的樂趣
冰冷的螢幕上則遠遠不及翻閱的樂趣,的確,我現在維持買的書籍是雜誌,油墨印刷出的色彩,電子書本仍遜一籌。
至於眉批,我都習慣開文字檔,若有感想,就記在文字檔中,覺得比直接註記在書上更方便。
我想電子書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就像我們上網,讀格子,讀臉書,看Line,成為生活否可或缺的一部分。
紙本書的優勢,也許未來將以形式取勝?可能除了內容豐美,得再加上紙張或獨特的設計和印刷圖片上尋求努力了。
我曾想過,如果我出書,每本封面全都是手繪本,每本都有點兒像又不大像。
裡面再穿插我的油畫複製,這樣,嗯,該是有一點兒賣點的。
非玉 於 2016/12/14 00:00回覆 - 2樓. 愛唱 晚年時光2016/12/12 09:21
能堅守自己趣味 多不容易 也是幸福 紙本書上可以畫畫寫寫一些感想 就是不懂現在的字體越來越小 看得辛苦
的確,愛上一些有的沒的,趣味,變成生活中的連體嬰,謝謝愛唱分享感想。
妳看,讀電子書就沒有字體大小的問題,都可由閱讀者自行調整,多好。以前讀紙本書,也會隨手在書上作些記號或眉批,但之後,會覺得書本被我塗污了。
現在我讀電子書或網文,若有感想,開一個文字檔,把心得書寫下來,或把書頁加成書籤。
非玉 於 2016/12/13 23:41回覆
這樣的閱讀方式,覺得乾淨清爽! - 1樓. 看雲2016/12/12 06:08
數位化很方便,但是一遇能源短缺就麻煩了
而且真畫的質感,怎麼能被虛擬作品取代
能維持久遠的可能還是古老的型態
的確,非常同意看雲的見解。
畢竟畫與書的目的與功能性大不同,我可以認同電子書取代紙本書,但電腦繪圖與手工畫圖的觸感與質感,二者差異性太大了。
非玉 於 2016/12/12 06:29回覆
只能嘆~時勢所驅,有些變革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