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庫泥燒“ ~俟河之清的願景》
2015/08/19 11:13
瀏覽84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今年五月23日中午,我前往金山青年活動中心參加5月22~24日期間舉辦的「第17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報到時,拿到一面長方型陶燒作品;我拿著這面陶藝品進入活動中心接待處,跟接待人員借油性簽字筆,準備在陶板上面書寫姓名。接待人員一看見陶板,就非常喜歡,問說是哪裡買的?

後來在展覽場中看見一座白色的馬桶,旁邊立著一張告示牌寫著:「庫泥燒馬桶」;原來,它是三鶯社區大學承辦團體的常務監事林金德先生,使用石門水庫的淤泥不斷研發而燒成的;馬桶上緣還放著幾面小小長方型陶藝創作,大小跟前面提到的名牌相同,只是這幾個作品面上有「社大好野」四個字,而且上了釉,這四個字是第17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的展演主軸。

今年三月四日,【99個社區故事】播出的《苦旱 惜水》節目中,曾經刊出大漢溪在石門水庫上游浮地區,河床上大片塵土細沙的情景,讓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石門水庫每年各標的用水量需求約10億立方公尺。但由於嚴重淤積,造成水庫庫容約僅原設計蓄水容量之70%,使得它每年需裝滿4.5次的水量才能滿足用水需求。也因此從2006年起,花了六年時間進行「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特別治理」的政策;土砂淤積的結果,不但水庫蓄水容量降低,更使得水庫在颱洪期間之防洪操作、調節洪峰流量的功能降低,甚至下大雨期間的水質高度混濁,造成自來水淨水廠無法處理的窘境。

「清淤」是水庫經營的嚴峻課題。這個課題也深深影響一些文創人士的關心,林金德先生就是其一;林先生目前也是「弘鶯陶創意執行發展中心」的執行長,當年為了延續與發揚家鄉鶯歌的陶瓷產業,跟很多企業界人士進行很長期的討論之後成立「弘鶯陶創意執行發展中心」;看見水庫大量產生的淤泥,除了被加上固化劑製造成消波塊之外,其它方面的使用量似乎不高,那麼,陶瓷業是否可以有一些貢獻呢?有了這些想法之後,他們嘗試跟北區水資源局申請使用這些淤泥來製作作品;水資源局要求他們必須有妥善放置淤泥的空間,不能露天存放以避免發生粉塵汙染的事件。

林先生將運用水庫淤泥製作的陶瓷作品稱為「庫泥燒」,很容易顧名思義。水庫淤泥可以做成陶藝文創商品、建材、衛浴用品和裝置藝術品等等。我請教林先生:用水庫淤泥和其它土壤製作陶藝有甚麼不同之處呢?他說他們的研究發現,水庫淤泥的「收縮比」比較高,大約達15%;因此,他設計的模型尺寸,約比成品(實物)的尺寸大20%。

2013年,他們接待一群來自美國的大學生遊學團,進行「鶯歌一日遊學」,不是「鶯歌一日遊」的活動而已;我看林先生他們製作的講義手冊有中英文,這次遊學活動讓他們也為庫泥燒社會企業所訂定的社會責任增加一項:提供國外人才來台打工遊學的機會。

「弘鶯陶」的作為已引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支持,今年撥了經費支援他們幾家聯合組成的小組,進行人才培訓、陶藝家聚落等發展執行方案;他們也跟大學進行產學合作,希望青年學子的創意,可以展現在陶瓷作品之中。

傳說中,明末清初年代,三峽鶯歌一帶有一隻鸚哥和鳶鳥盤據對峙,吐霧吃人;直到鄭成功北上砲轟,兩隻大鳥頸斷身亡而化為巨石,才雲開霧散,鶯歌石和三峽鳶山也因而得名。希望現代的鶯歌子弟們,用心研發的庫泥燒,也可以捲動保育思維和行動,早日實踐「俟河之清」的美麗願景,讓鶯歌石上有白雲藍天,鳶山堰有清水川流不息。

完成於 2015.07.28 播出日2015.08.05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