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British Novelist Zadie Smith:
Introduction and Critical Overview of Her Fiction
by Chen Ching-Yang
I. Background and Awards
1. Life and Personal History
Zadie Smith was born on October 25, 1975 (some sources mention the 27th, but most, including official references, state the 25th) in Willesden, northwest London, UK.
Her father is a white Englishman, and her mother is a Jamaican-born immigrant and social worker. Raised in a richly multicultural community, Smith changed the spelling of her name from “Sadie” to “Zadie” at the age of 14.
2. Education
Smith attended local public schools and later won a scholarship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where she studied English Literature. She graduated in 1997.
3. Major Awards and Honors
Year | Work / Honor | Award / Recognition |
---|---|---|
2000 | White Teeth | 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 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 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 (Best First Book) |
2003 | The Autograph Man | Jewish Quarterly-Wingate Literary Prize |
2006 | On Beauty |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 (Eurasia Region), Booker Prize finalist |
2003, 2013 | – | Named twice in Granta’s “Best of Young British Novelists” list |
2017 | Swing Time | Booker Prize longlist, multiple shortlistings; awarded the Langston Hughes Medal (NYC College, Nov 2017) |
2018 | Feel Free (essay collection) | Winner,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Criticism |
2020 | Grand Union (short stories) | Finalist, The Story Prize |
2022 | – | PEN/Audible Literary Service Award; Critics Circle Theatre Award (Most Promising Playwright); Bodley Medal |
2023 | The Fraud | Winner, inaugural Westport Prize for Literature; elected to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ducted into the Literary Hall of Fame, and named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
2024 | – | Pulitzer Prize finalist in Criticism (for her film review of Tár) |
Summary
Zadie Smith rose to prominence at the age of 24 with her debut novel White Teeth, and for over two decades has continued to explore themes of race, identity, and social class through fiction, essays, short stories, and plays. Her distinctive voice blends humor, cultural insight, and dramatic tension. As a biracial author, she holds an iconic 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British literature. Today, she lives between London and New York, and serves as a tenured professor of creative writing at New York University. Her work continues to shape and influence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cultural conversations.
II. Representative Novels
1. White Teeth (2000)
Her breakout debut novel centers on multicultural families and everyday life in London. Upon release, it received critical acclaim and was selected by Time magazine as one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published between 1923 and 2005. It was adapted into a television series in 2002.
2. On Beauty (2005)
Set in an American college town, this novel explores cultural clashes and class politics between two families from the UK and US. It won the 2006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Booker Prize.
3. NW (2012)
Named after the northwest London postcode, this novel follows the adult lives of four childhood friends. It was named one of the 10 Best Books of 2012 by The New York Times and was a finalist for the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4. Swing Time (2016)
Spanning London, New York, and West Africa, the novel explores race, identity, and dance. It was longlisted for the 2017 Booker Prize and shortlisted for the 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Additional Works
Zadie Smith has also published several notable non-fiction and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
Essay collections:
-
Changing My Mind (2009)
-
Feel Free (2018)
-
Intimations (2020)
-
-
Short fiction:
-
Grand Union (2019)
-
-
Children’s books (co-authored with husband Nick Laird):
-
Weirdo (2021)
-
The Surprise (2022)
-
-
Playwriting:
-
The Wife of Willesden (2021), adapted from Chaucer’s The Wife of Bath
-
〈英國當代小說家科查蒂·史密斯(Zadie Smith)小說作品介紹與評析〉
∕陳清揚
壹、成長背景與獲獎紀錄
出生:1975 年 10 月 25 日(伯一資料為 27 日,但多數來源及官方普遍使用 25 日)於英國倫敦威爾斯登(北西倫敦)。
父母分別為英格蘭白人父親和牙買加工人移民母親,自小生長於多元文化交織的社區。14 歲時將名字拼寫由 Sadie 改為 Zadie。
2、就學背景:於地方公立學校就讀後,獲獎學金入讀劍橋大學主修英文,1997 年畢業。
3、獲獎紀錄
時間 |
獎項/榮譽 |
2000 |
White Teeth:Whitbread 首部小說獎、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最佳首部小說) |
2003 |
The Autograph Man:Jewish Quarterly-Wingate 文學獎 |
2006 |
On Beauty:Orange Prize for Fiction、Commonwealth Writers Best Book(歐亞區)、並入圍布克獎 |
2012–2013 |
Granta「20 位最佳年輕英國小說家」兩度獲選(2003、2013) |
2017 |
Swing Time:長列布克獎、多項獎項入圍 |
2018 |
《Feel Free》獲全國書評人協會評論獎 |
2020 |
Grand Union 入圍 The Story Prize 決選名單 |
|
PEN/Audible 文學服務獎、Critics Circle 劇評獎最有前途劇作家、《Bodley Medal》 |
2023 |
《The Fraud》獲首屆 Westport Prize for Literature |
2024 |
成為普利茲評論類評論獎決選人(影評《Tár》) |
小結
Zadie Smith 自 24 歲以首部小說 White Teeth 一舉成名以來,數十年持續探索族群、身份、社會階級等議題,創作包括小說、散文、短篇與劇本。她的風格融合幽默、文化觀察與戲劇張力,作品多次獲獎,並且作為混血作家在當代英國文壇具有標誌性地位。如今她於倫敦與紐約間生活,並在紐約大學擔任創意寫作終身教授。她的作品持續影響當代文學與文化對話。
貳、代表性小說
一、代表作品
1. White Teeth(2000 年)
首部小說,以多族裔家庭的紐帶與倫敦生活為主題,一上市即獲盛讚,被《時代》選為 1923–2005 年最佳英文小說百大之一,改編電視劇於 2002 年播出。
2. On Beauty(2005 年)
以美國大學城為背景,描繪英美兩個家庭的文化衝擊與階級政治。獲 2006 年女子小說獎(Orange Prize)並入圍布克獎。
3. NW(2012 年)
以倫敦 NW 郵區為名,四位童年好友長大後的生活軌跡展開,獲《紐約時報》2012 年十大好書,並入圍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4. Swing Time(2016 年)
故事涵蓋倫敦、紐約與西非,主題聚焦種族、身分與舞蹈。此書於 2017 年長列布克獎候選並入圍國家書評人協會小說獎。
此外,她亦出版散文集包括《Changing My Mind》(2009 年)、《Feel Free》(2018 年)、《Intimations》(2020 年)、短篇集《Grand Union》(2019 年),並與丈夫 Nick Laird 合作出版兒童書《Weirdo》(2021)、《The Surprise》(2022),以及改編自欽特婦人故事的劇作 The Wife of Willesden(2021 年首演)。
參、代表性小說作品介紹與分析
一、《White Teeth》故事概要
(一)、出版年份
出版年:2000年
類型:家庭小說、多元文化小說、移民文學
地點背景:倫敦威爾斯登(Willesden)地區,跨越 1970–1990 年代
(二)、情節架構解析
1、開場背景與角色介紹
故事從 1975 年的新年前夕開場,阿奇‧瓊斯(Archie Jones) 企圖自殺但被阻止。這個荒誕開場標誌小說的黑色幽默。
阿奇是一位英國白人戰後老兵,離過婚,心靈困頓。他偶遇並娶了牙買加裔女子 克拉拉(Clara Bowden),年齡相差甚遠。兩人育有一女 艾琳(Irie)。
阿奇的摯友是孟加拉裔移民 薩馬德‧伊克巴爾(Samad Iqbal),同樣為二戰老兵,對身份與信仰極度矛盾,娶了孟加拉裔女子 阿爾莎娜(Alsana),育有雙胞胎兒子:馬格尼斯(Magid)與米拉特(Millat)。
2、衝突與主題萌芽
三個孩子:艾琳、米拉特與馬格尼斯,在學校中共同成長,卻也逐漸分歧。
薩馬德痛恨西方文化對兒子的影響,將馬格尼斯送回孟加拉「回歸文化根源」。
留下的米拉特則深陷英國青少年生活與激進伊斯蘭組織「KEVIN」(Keepers of the Eternal and Victorious Islamic Nation)。
阿奇與薩馬德都對自己的歷史與遺憾無能為力,陷入文化、信仰與家庭價值的矛盾泥沼。
3、文化與科學的交錯
三位小主角的成長背景,代表三種文化張力:英國殖民遺緒、加勒比與孟加拉傳統,以及當代西方文化。
故事後段圍繞一位科學家 馬庫斯‧錢索爾(Marcus Chalfen) 展開。他進行「未來鼠」基因實驗,象徵對「人類控制命運」的科學迷信。
孩子們在錢索爾家庭的引導下產生衝突:馬格尼斯支持科學進步;米拉特反對科技與西方價值;艾琳則陷入自我認同與家庭歷史的糾結。
4、高潮與對決
故事在科學展「未來鼠計劃」揭幕當日達到高潮:
米拉特企圖暗殺錢索爾。
馬格尼斯從孟加拉返回,準備支持科技進展。
艾琳則出現在場,懷著不知是誰的孩子。
三人與過去父輩的選擇交織,揭示命運的幽默與荒謬。
5、結局
暗殺未遂,科學展因騷亂被取消。
故事並未給出明確結局,留下開放式未來:孩子們的命運既反映父母的選擇,也超越父母的成見與偏執。
象徵「命運之牙(White Teeth)」——歷史與血統的磨礪,依然可由後代咬碎,重新咀嚼人生。
(三)、主要人物解析
角色 |
描述與象徵意涵 |
阿奇‧瓊斯 |
英國下層白人、無根、軟弱、象徵舊帝國瓦解 |
克拉拉 |
改信基督教的牙買加女子,象徵殖民創傷與被動女性角色 |
薩馬德 |
傳統與現代的矛盾、殖民背景的文化迷失 |
馬格尼斯 |
科學理性與西方秩序的追隨者 |
米拉特 |
反叛者、追尋信仰與身份,後成為激進青年 |
艾琳 |
混血身份者,尋求文化歸屬與女性自主 |
(四)、主題與意義
1、多元文化與身份迷失
探討移民子女的認同問題,三位主角既不是「純英國人」,也無法全然回歸母國文化。
2、歷史的遺緒與個人選擇
父輩戰爭創傷與文化遺產如何影響後代命運。
3、自由意志 vs 遺傳/命運
小說對「基因工程」、「信仰命運」與「自由選擇」展開嘲諷性探討。
4、黑色幽默與文化批判
透過幽默與誇張手法描寫族群衝突與社會階級,並未提供簡單解方。
(五)、重要評價與影響
獲獎包括:Guardian 首作獎、Whitbread 首部小說獎、James Tait Black 獎等
入選《時代》雜誌「1923–2005 年百大英文小說」
被譽為 21 世紀英國文學最重要的處女作之一,代表英國多元族群書寫的里程碑。
二、《On Beauty》
(一)、故事概要
出版年:2005
靈感來源:部分向 E. M. Forster 的小說《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致敬
類型:校園小說、家庭小說、諷刺小說
地點背景:虛構的美國大學城「韋靈頓」(Wellington),位於麻薩諸塞州郊區
(二)、故事情節架構(依敘事學分段)
1、開頭:家庭與信仰衝突的設置
故事聚焦於一個跨國跨種族的家庭:貝爾西一家(Belsey)。
父親 霍華德‧貝爾西(Howard Belsey):英國白人,無神論者,是一名藝術史教授,專研雷姆布蘭特,性格傲慢冷漠。
母親 琪琪‧貝爾西(Kiki Belsey):美國非裔護士,直率溫厚,深愛家庭。
三個孩子:傑羅姆(Jerome)、賽娜(Zora) 和 利維(Levi),皆在種族與文化身份上掙扎。
故事一開始,傑羅姆到英國實習,投靠父親學術對手 蒙特‧奇普斯(Monty Kipps) 家中,與其女兒發展曖昧,引發父親不滿與家庭爭執。
2、衝突鋪陳:兩個家庭的對立與交織
霍華德 vs 蒙特:
蒙特‧奇普斯是一位黑人保守派基督教學者,主張傳統道德與家庭價值,與霍華德的自由派立場針鋒相對。雙方因學術立場、種族身份與個人恩怨而敵對。
琪琪與奇普斯太太克萊爾(Carlene Kipps)發展真摯友情,而琪琪後來發現克萊爾死前留下一幅畫給她,引發霍華德不滿與法律糾葛。
3、情節轉折:外遇、家庭裂縫與個人叛逆
霍華德出軌,與同校年輕教授克萊兒(Claire Malcolm)發生關係,婚姻出現危機。
賽娜積極爭取校內一門熱門文學課程席次,反映她對於文化資源的不安全感與焦慮。
利維則與貧窮街區的海地移民青年為伍,意圖擺脫中產階級背景、接近“真實黑人文化”。
4、高潮:學術與家庭雙重對峙
霍華德與奇普斯都在學校有高知名度,雙方對「美」與「倫理」的論述鬥爭進入公開場域。
霍華德最終被揭發性醜聞,失去在學界的信譽。
家庭方面,琪琪發現丈夫連續出軌,對婚姻感到徹底幻滅。
傑羅姆因信仰與性格孤僻,選擇疏遠家庭;賽娜繼續在學院中尋求話語空間;利維陷入身份錯置,假裝自己是勞工階層。
5、結局:破碎與重建之間的停頓
故事以霍華德在學校展覽開幕式上演講失利收尾,彷彿暗示他在人生舞台上的敗退。
結局開放,但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經歷了傷痛與誤解,也隱約存在修復的可能。
(三)、主要人物與象徵意涵
角色 |
象徵與衝突意涵 |
霍華德 |
理性、知識份子虛偽、自我崩潰 |
琪琪 |
真誠、愛與寬容,黑人民眾智慧的代表 |
傑羅姆 |
宗教與純粹性格的退隱者 |
賽娜 |
渴望文化認可的中產階級女性 |
利維 |
身份認同的徘徊者 |
蒙特‧奇普斯 |
保守主義與信仰秩序的代言人 |
克萊爾‧馬克姆 |
文學知識的誘惑與學院政治的獻媚 |
三、《NW》
(一)、出版年代
出版年:2012
書名含義:"NW" 指倫敦西北區的郵遞區號,特別是 Willesden 地區——Zadie Smith 成長的地方,也是《White Teeth》的地理背景。
敘事風格:現代主義手法、實驗性敘事、內心獨白、段落碎裂、交錯時空
主題基調:後殖民身份、階級困境、都市孤獨、友情裂痕、命運無常
(二)、故事情節概要(四大人物視角)
《NW》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圍繞四位主角的內心世界與生活選擇,他們皆來自同一社區、同樣的公屋出身,卻走向迥異的人生。
1、Leah Hanwell 的視角:「過去的幽靈」
白人女性、住在 NW 區的社會住宅中,嫁給阿爾及利亞裔男子 Michel。
雖過著相對穩定的中產生活,卻對未來迷茫,對生兒育女充滿抗拒。
故事開頭她被一位名叫 Shar 的毒癮鄰居敲門行騙,這個事件像是壓在心中的一塊磚,象徵她對社區與階級的矛盾情感。
Leah 對自己與好友 Natalie(後來改名 Keisha)漸行漸遠感到失落,顯示友情與階級的裂縫。
2、Natalie Blake(原名 Keisha Blake)的視角:「蛻變與虛假」
黑人女性,童年與 Leah 是最好的朋友,從公屋走出來,成為一名律師,嫁給富裕的法國裔銀行家 Frank。
在外人眼中「成功脫貧」,擁有高薪工作、美滿家庭,但她內心感到極度空虛。
秘密進行多重性愛關係,追求身體與道德界線的挑戰。
在小說末段,她與 Leah 一起追查一位熟人的謀殺事件,代表她回歸內心的社區歸屬與責任感。
3、Felix Cooper 的視角:「轉機與命運」
一位立志「重新做人」的黑人青年,嘗試戒毒、換工作、重建愛情生活。
他當天踏上重整人生的旅程——與前女友見面、買車、修理音響,計畫搬入新公寓。
整段以接近即時感的第三人稱敘事呈現,極具親密與真實感。
然而,他在小說中途突遭殺害,象徵命運的無常與倫敦底層階級的無力感。
4、Nathan Bogle 的視角:「墮落與孤立」
與 Natalie、Leah 是童年玩伴,長大後成為遊蕩街頭的毒販與邊緣人。
出現時間不長,卻象徵著那些未能離開原生階層、失去社會功能的人。
Natalie 與他重逢時,感受到自己的道德虛偽與社會認同的空殼。
(三)、主題分析與文學特色
1、階級移動的幻覺
雖然 Natalie 脫離了貧民背景成為律師,但她的焦慮、出軌與身份迷惘,顯示「成功」無法抹去原生階層的烙印。
Felix 嘗試改變人生卻被隨機殺害,強調命運的不公與結構性壓迫。
2、城市疏離與斷裂的社群
NW 區成為文化、種族與階級的交會場,卻也是孤立、猜疑與崩解的現場。
人際關係如 Leah 和 Natalie 的友情,顯現階級分化後的難以維繫。
3、語言與形式的實驗
Smith 使用內心獨白、極短章節、自由間接引語、散文化敘事技巧。
Natalie 段落編號式的碎片敘述(如 #1 - #185),彷彿法律文件,象徵她以秩序壓制混亂。
4、後殖民與多族群倫敦書寫
本書延續 Smith 對多元族裔英國的觀察,展現倫敦的多語言、多文化與階級邊界。
書中的黑人角色不再僅是「文化代表」,而是具備心理複雜性的個體。
(四)、評價與文學地位
入圍 2013 年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
被《紐約時報》、《衛報》等選為年度好書
被譽為「21 世紀的《尤利西斯》」,因其都市斷裂感與形式創新
總結
《NW》不是一部容易閱讀的小說,它拒絕傳統敘事,選擇以碎裂、沉默與內省的方式描寫都市中下層的生命景觀。Zadie Smith 在這部作品中挑戰了「成功神話」與階級上升的幻象,並透過四位人物的選擇與遭遇,讓讀者深刻感受倫敦的社會不公與個人掙扎。
四、《Swing Time》
(一)、出版年代
出版年:2016年
書名意涵:「Swing Time」同時象徵爵士舞蹈風格與時間的來回擺盪——也呼應主角間的友誼、記憶與身份的流動。
敘述視角:第一人稱、無名敘述者(Unnamed Narrator)
時間結構:非線性敘事,穿插回憶與現在
(二)、故事情節概要
1、童年:兩個女孩的夢與種族背景
主角(無名)與 Tracey 是兩位住在倫敦社會住宅區的混血女孩,母親皆為白人,父親皆為黑人。
她們共同熱愛舞蹈、憧憬明星人生,並在當地舞蹈學校一起上課。
Tracey 才華洋溢、活潑自信,但性格衝動;主角雖缺乏天賦,卻敏感觀察。
這段童年友情既親密又競爭,種下後來分裂的種子。
2、青年:道路分歧與身分流動
主角的母親是一位政治激進、追求上進的黑人女性,最終成為下議院議員;而 Tracey 的生活陷入貧窮與混亂。
主角離開社區後,進入倫敦學院求學,後成為一位全球流行女歌手 Aimee 的個人助理。
3、成人期:非洲之行與身分錯置
敘述者隨 Aimee 到非洲一個未具名的西非國家,參與「慈善學校」建設。
她開始質疑 Aimee 對慈善的理解:空降式的明星干預是否真的有幫助?
在當地,她也發展出一段曖昧的感情,並觀察非洲女性與西方權力結構間的落差。
4、崩解與揭露
敘述者與 Tracey 長年疏遠,但透過郵件保持一點點聯繫。
故事結尾揭示 Tracey 的墮落(單親媽媽、失業、家庭混亂)與她對敘述者母親的指控,讓主角重新審視自己的「成功」是否建立在他人的犧牲上。
敘述者也因洩漏 Aimee 的私密行為(她從當地領養一個孩子)而被解僱,生活回歸邊緣。
(四)、主要人物與象徵
角色 |
象徵意涵 |
敘述者(無名) |
身分飄忽、自我反思、特權觀察者 |
Tracey |
天賦與衝動、階級困局、被社會遺棄者 |
Aimee |
西方慈善白人救世主情結 |
敘述者母親 |
激進政治理想、階級上升、黑人女性自主 |
(五)、主題分析
1、階級與種族的交叉困境
敘述者與 Tracey 都是混血女孩,卻因家庭背景與性格選擇走向不同命運。
小說質疑:即使從社會底層出發,是否每個人都能「脫貧」成功?
2、女性之間的友情與競爭
小說核心是敘述者與 Tracey 間長達數十年的「半友半敵」關係。
這段友情中摻雜了種族、自卑、嫉妒與互相模仿的情緒。
3、表演與真實的掙扎
Tracey 是舞者,Aimee 是明星,敘述者在旁觀與沉默中逐漸看清這些角色的「表演性」。
敘述者自己也在不斷扮演合適的角色:助理、女兒、混血者、慈善中介者。
4、慈善殖民主義的批判
Aimee 在非洲「做好事」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只是一場自我感覺良好的表演。
小說對「白人救世主」形象提出深刻諷刺。
5、記憶與時間的搖擺
書名 Swing Time 也反映小說時間結構的擺盪——過去與現在不斷交錯。
敘述者透過回憶重新理解她與 Tracey、母親、Aimee的關係。
(六)、敘事風格與文學特色
第一人稱敘事,敘述者無名,彷彿加強她「無所歸屬」的身分漂泊感。
文體融合懷舊、觀察與社會批判,節奏平緩而沉穩。
非線性敘述結構:回憶與當下交錯,形式上更成熟、收斂於情感內在。
(七)、評價與獲獎紀錄
入圍 2016 年 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 長名單
入圍 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被《紐約時報》列入年度十大好書
一致好評讚揚其對女性友情、種族與文化的深刻描寫
總結
《Swing Time》是 Zadie Smith 最內省、最情感細膩的一部作品。她用無名敘述者的目光,探討階級、種族、身份、表演、慈善與記憶的交纏關係,描繪兩個女孩數十年來的交錯人生與永遠難解的情感糾葛。
這不只是關於舞蹈與音樂的小說,而是關於「誰能自由地選擇人生」,與「誰被迫留在原地」的深刻思考。
肆、Zadie Smith小說所使用過的故事結構類型
Zadie Smith 是當代英國小說中最具風格多樣性與實驗精神的作家之一。她擅長使用不同的故事結構類型來呼應小說主題,展現人物的心理狀態、階級與種族處境,以及社會與文化的斷裂。以下是她常使用的 主要敘事結構類型,並搭配作品實例說明:
Zadie Smith 常用故事結構類型與實例分析
一、多視角敘事(Multiple Perspectives)
Zadie Smith擅長運用多個角色的觀點來建構故事世界,使讀者得以從不同角度理解人物、文化與衝突。
實例:White Teeth(2000)
結構:這部作品以三個不同家庭(孟加拉裔、牙買加裔與英國白人)為核心,透過多個角色的視角,包括Archie、Samad、Clara與他們的下一代,拼貼出一幅種族、歷史與移民身份錯綜交織的倫敦社會圖景。
二、非線性敘事(Non-linear Narrative)
Smith經常打破時間線,採取時間跳躍的方式呈現角色的成長與選擇,使過去與現在交錯成為人物塑造的重要機制。
實例:Swing Time(2016)
故事以一位匿名敘述者為主軸,回憶童年與舞蹈好友Tracey的友誼,同時穿插她成年後在西非為一位流行歌手工作的人生階段。這樣的時間切換不僅揭示人物的成長歷程,也加深了對身份、種族與階級的反思。
三、片式敘事(Fragmented Narrative)
使用非傳統的段落安排、編號、文件體敘事,模仿社會結構或內在心理的分裂。
《NW》中的 Natalie(Keisha)段落
結構:以 185 個編號段落組成,彷彿法律條文或履歷表。
功能:模仿律師身份的理性分類,實則掩蓋其身份危機與內心空洞。
影響:加強形式與內容的一致性,使讀者感受到主角內在秩序與崩解的拉扯。
四、對位結構(Counterpointed Narrative)
兩組人物或事件之間進行主題或性格對比,營造緊張與深度。
《On Beauty》(2005)
結構:Belsey 家族 vs. Kipps 家族(白人無神論自由派 vs. 黑人保守基督教家庭)
功能:透過兩家人的子女戀情、父母衝突對比,探討藝術 vs. 道德、自由 vs. 傳統。
模仿:此書結構和情節對位方式向 E.M. Forster 的《霍華德莊園》(Howards End)致敬。
五、單人敘事 / 無名敘事者(First-person Unnamed Narrator)
由單一敘事者自述,但敘事者刻意「無名」,強調其「被消音」或「中介者」的身份。
《Swing Time》
結構:第一人稱,但敘述者從未透露名字。
功能:象徵其身份的模糊性——她既非上層也非底層、既是觀察者也難以介入改變現實。
效果:讀者對她的疏離感與同理心並存,增強小說的複雜情感層次。
六、傳統現實主義結構(Conventional Realist Form)
以家庭、婚姻、成長為主題,採線性敘事與第三人稱視角,模仿 19 世紀經典小說。
《On Beauty》
結構:明顯參照 19 世紀小說傳統,有清晰的起承轉合與家庭糾葛。
模式:現代版的家族小說,探討種族、知識分子倫理與家庭道德。
功能:以傳統框架處理現代多元議題,營造熟悉又矛盾的閱讀張力。
7、文化拼貼敘事(Cultural Collage Structure)
在文本中混入不同媒介、語言、流行文化元素(如音樂、戲劇、歷史文件)構成豐富文化層次。
《White Teeth》與《Swing Time》
結構:融入牙醫遺傳學、伊斯蘭原教旨主義、DNA實驗、黑人舞蹈文化、好萊塢電影等元素。
功能:營造文化碰撞與全球化衝突下的多重認同場域。
效果:小說不僅是故事,更像是文化的萬花筒。
總結:Zadie Smith 故事結構的創新特點
結構類型 |
功能與效果 |
代表作品 |
多線敘事 |
呈現多族裔、多階層觀點 |
White Teeth, NW |
非線性敘事 |
展現心理狀態與記憶破碎 |
Swing Time |
碎片式編號敘事 |
強化人物壓抑與自我建構 |
NW(Natalie 段落) |
對位式家庭結構 |
探討道德、種族與價值觀衝突 |
On Beauty |
傳統現實主義家族小說 |
藉古典框架重探當代問題 |
On Beauty |
無名敘事者 |
探討邊緣身份、社會透明人 |
Swing Time |
文化拼貼敘事 |
呈現全球化、多元文化交錯世界 |
White Teeth, Swing Time |
伍、小說所使用的敘事手法和特色
Zadie Smith 是當代英國小說家中極具實驗性與文化深度的一位。她的小說並非單純講故事,而是藉由敘事技巧、語言實驗與形式創新來描繪一個多文化、多階層且撕裂中的英國社會。她擅長從個人心理出發,轉向結構性社會議題,結合文體與文化意識進行書寫,形成她獨有的敘事風格。
一、都市寫實與文化拼貼(Urban Realism & Cultural Collage)
Smith 的小說多聚焦於倫敦都市空間,特別是移民社區與勞工階層之間的矛盾。她將城市生活具體化為語言的碎片、語調的差異、社交階層的分層。評論者指出,《NW》中的倫敦並不是旅遊地圖上的倫敦,而是“深層次的城市紋理”,包含了經濟邊緣、語言變奏、階級暴力的場域。Smith也使用拼貼式語言,如牙買加方言、街頭俚語、官方語調與心理獨白共存,使城市語言成為小說的結構之一。
補充實例:《NW》(2012)
整部小說以四個角色——Leah、Felix、Natalie、Nathan——構成,從不同階層、族裔與價值觀展現城市的張力。Smith拆解「社區」這一詞,探問其是否能承載真正的連結,還是僅是失敗平等主義的遮羞布。
二、意識流與內在獨白(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Interior Monologue)
Smith 繼承了維吉尼亞·吳爾芙的敘事傳統,尤其擅長呈現人物思維的碎裂與流動。她使用意識流與自由間接引語,讓角色的語言既內化又外放,讀者得以在細節中感知情緒與矛盾。
補充實例:《On Beauty》(2005)
Howard 這位學術男性角色內心充滿自我懷疑與道德衝突,其敘事語調既冷靜又時而自嘲。其子 Levi 的內心獨白亦在書中展現年輕黑人在白人中產社會裡的認同焦慮。Smith不斷切換敘述視角,使讀者進入角色多層次的心理世界。
三、後殖民敘事與族裔身份探問(Postcolonial Narrative & Identity Exploration)
Zadie Smith 的小說深受後殖民批評理論影響。她筆下的角色多處於族裔與文化的夾縫中,無法完全認同英國主流社會,也無法返回傳統文化之懷抱。他們的身份掙扎不僅是文化的,更是歷史與語言的。
補充實例:《White Teeth》(2000)
評論者指出,Samad 將兒子送回孟加拉,象徵他對於西方同化壓力的反抗,但這行為反而加深家庭與身份的斷裂。Zadie Smith用這對雙胞胎展示“身份是如何在地理與文化之間分裂的試驗場”。
四、文體混合與形式創新(Formal Experimentation)
Smith的敘事風格不拘一格。她打破傳統小說章節與段落的邏輯安排,採用「碎片化」形式、不同類型文體(如清單、電子郵件、劇本格式),讓敘事與現代生活節奏一致。評論指出,這種風格「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更真實地模擬生活本身的非連續性與資訊過量狀態」。
補充實例:《NW》
其中「Natalie Blake」章節使用185個短段來描寫角色身份重構過程。這種清單式的敘述宛如現代女性自我書寫筆記,象徵她在不同身份中試圖定位自我的碎裂感。
五、諷刺與幽默(Satirical Tone)
Smith 以細膩的語言與敏銳觀察力揭露英國中產階級的虛偽與文化矛盾。她的諷刺並不嘲笑弱者,而是針對文化菁英的道德自戀與表面政治正確。
補充實例:《On Beauty》
本書仿寫 E.M. Forster《Howards End》,以大學城為背景,塑造文化左派學者 Howard,將其假道學與家庭失衡加以放大,形成對文化資產階級的犀利批評。Smith藉由對話中的尖銳辯論,展示知識份子話語權的脆弱與荒謬。
補述:Zadie Smith 敘事風格的後設意識(Metafictional Awareness)
六、「後設小說」的自我意識
例如,她在《Swing Time》中讓敘述者始終匿名,彷彿提醒讀者:即使書寫回憶,也不代表能真正掌握自我。這種對敘述限制的認識與拆解,使她的小說與傳統敘事拉開距離,更貼近當代自我分裂與現實碎片化的生活經驗。
總結:
敘事手法 |
特點 |
代表作品 |
都市寫實與文化拼貼 |
倫敦多元族群與語言的融合與矛盾 |
NW, White Teeth |
意識流與心理獨白 |
深入角色內心,思緒跳躍 |
On Beauty, NW |
後殖民與身份探問 |
探討移民背景與文化分裂 |
White Teeth, Swing Time |
形式與文體創新 |
混合書信、劇本、清單等文體手法 |
NW |
諷刺與幽默 |
語言犀利,嘲諷中產、種族、學術等結構 |
On Beauty |
六、以後殖民論述的觀點討論Zadie Smith 的小說
當我們從後殖民批評(Postcolonial Criticism)的角度閱讀 Zadie Smith 的小說時,可以清楚看見她如何質疑殖民歷史遺緒、重構族裔身份、挑戰英國主體敘事。她的作品不僅是移民文學,更是一種對帝國中心話語的抵抗與翻轉,透過小說語言、敘事策略與文化主題,揭示當代英國的多重認同與歷史矛盾。
一、殖民遺產與文化混雜(Hybridity)
Zadie Smith 的小說角色多為混血或移民第二代,他們活在英國現代社會中,卻帶著歷史的陰影與文化分裂。這種身份正體現 Homi K. Bhabha 所說的「文化混雜性(hybridity)」——即非此亦非彼的文化過渡地帶。
《White Teeth》(2000)
Samad Iqbal 是一位來自孟加拉的穆斯林,曾為英國殖民軍效力,但在戰後卻被邊緣化。他代表了「前殖民地忠誠者」在新帝國秩序下的無根狀態。他為了讓兒子保有文化純粹性而將他送回孟加拉,但這行為反而強化了孩子與社會的疏離。
→ 此舉暴露出後殖民社會對「純粹文化」的迷思——Smith 呈現的是文化認同的裂解與無法整合,而非浪漫化的尋根旅程。
二、語言與權力的轉化
Zadie Smith 使用的語言並非「標準英語」,而是包含牙買加土語、倫敦街頭俚語、混合口音、穆斯林祈語、非裔英語等,這種語言的雜糅正是後殖民理論所強調的「語言反抗」。她打破語言純正性的幻象,讓語言成為政治抵抗的場域。
《NW》(2012)
書中四位角色來自多元背景,其語言風格與思維模式各不相同:Natalie 成功進入律師階級後,語言變得冷靜、標準、節制;而她童年好友 Leah 仍使用帶有階級烙印的語言。語言在此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階級與殖民歷史的投影。
→ 此種「語言的鬥爭」正如 Ngũgĩ wa Thiongo 所言,是殖民語言霸權下的文化解殖運動。
三、族裔女性書寫與「他者」主體化
後殖民理論不只關注民族與國族,也強調族裔女性的邊緣位置。Zadie Smith 在作品中常描寫女性角色如何在種族與性別雙重壓迫下追尋自我,挑戰以白人男性為中心的敘事。
《Swing Time》(2016)
兩位黑人女性 Tracey 與敘述者從小學舞,Tracey 的身體是天賦的象徵,卻被階級與社會壓制;敘述者則在白人流行歌手的非洲慈善事業中成為工具人。小說中「非洲」被異化為施捨對象,揭示了西方白人對第三世界的文化消費與道德優越感。
→ 這正是 Gayatri Spivak 所說的「女性底層他者(subaltern woman)無法發聲」:即便是在被賦權的全球對話場中,黑人女性的聲音仍被白人中產女性取代。
四、空間與權力關係的再編
Zadie Smith 的小說不只是社會故事,更是空間書寫。她以城市空間——特別是倫敦——為後殖民重構的場域,展示種族與階級如何被空間制度化。她揭露看似自由的都市,其實仍深受殖民體制規訓。
《NW》
NW postcode 包含多個社區,其內部的「地理邊界」成為階級與種族的隱形隔欄。Natalie 即使離開原生貧困家庭、擁有專業與財富,內心仍無法逃脫「非我族類」的社會凝視。
→ 後殖民城市不再是純粹的歸屬空間,而是充滿漂泊、轉譯、排除與折返的場所。Smith讓我們看見英國城市本身就是殖民歷史的隱喻地圖。
五、批判英國主體敘事與歷史神話
Smith的小說常拆解英國自我神話,如自由、民主、階級流動、帝國寬容等。在《White Teeth》中,第二次世界大戰被諷刺為「誰的勝利」;在《On Beauty》中,知識份子對自由言論與種族平權的矛盾言行,揭露了學術界的虛偽。
→ 這些敘事不是單純批判英國,而是對「英國主體性」的拆解與重構——Smith 替新一代的英國人寫下了後帝國時代的民族敘事。
小結:Zadie Smith 與後殖民小說的地位
評析面向 |
說明 |
認同與混雜 |
呈現文化身份非黑即白,而是夾縫中的模糊、拉扯與創造性變異 |
語言與抵抗 |
使用語言混雜與階級口音挑戰英語正統性與殖民語言霸權 |
女性主體書寫 |
揭示族裔女性在殖民父權結構中的沉默與再發聲 |
空間與殖民地圖 |
以城市空間展示後殖民階級與族裔的隱性隔離與象徵權力配置 |
歷史與神話重構 |
拆解英國主體敘事,重寫歷史觀點,讓邊緣者與被殖者進入國族論述場域 |
柒、對當代英國小說的貢獻和影響
Zadie Smith 作為當代英國文壇的重要作家,自2000年出版處女作《White Teeth》即轟動一時,她的作品對當代英國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從主題貢獻、文體革新、文化定位和文壇影響四個層面,具體分析她對當代英國小說的貢獻與影響。
一、主題貢獻:重新定義「英國性」與多元文化認同
1、拓展「英國小說」的主題範疇
Smith以移民、後殖民、種族混血、階級流動等議題,重新定義英國小說中的「本土性」,不再僅限於白人中產階級的視角。她筆下的倫敦是多語、多文化交織的城市,反映出全球化下的英國樣貌。
代表作品: White Teeth
呈現三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如何在英國共處,並探討文化傳承與身份裂解問題。
2、聚焦女性成長與自我追尋
她不僅關注族裔與社會結構,也將鏡頭轉向女性在當代社會中的困境與選擇,展現心理與性別的細膩書寫。
代表作品: Swing Time
描繪一對黑人女孩從童年到成年,如何面對種族、階級與性別限制,並探索舞蹈與藝術如何成為抵抗與認同的工具。
二、文體革新:跨形式敘事與語言實驗
1、混合敘事形式,突破傳統小說結構
Smith擅長將小說結構打散重組,如章節不規則編排、不同敘事視角混合、意識流與文本碎片等,挑戰傳統英國小說的線性敘事與寫實風格。
代表作品: NW
書中運用清單、劇本、獨白等敘事形式,模糊虛構與真實的邊界,與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形式實驗精神呼應。
2、語言多樣性與文化語碼融合
Smith的語言中融合牙買加英語、街頭俚語、知識份子論述與文化象徵,打破單一語言霸權,使語言成為階級與文化認同的場域。
三、文化定位:成為多元英國的象徵性作家
1、成功展現「跨族裔」的英國文學書寫可能性
Smith自身為英牙混血,身兼劍橋學院背景與多元文化身份,使她的作品成為「新英國文學」的象徵。她既書寫學術界,也書寫社會邊緣群體,是橋接不同社會群體的文學中介者。
2、挑戰文化菁英主義
Smith在《On Beauty》中諷刺白人學者圈的偽善與文化資本壟斷,推動對「高文化」與「低文化」的重新思考,呼應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
四、文壇影響:重塑小說家的文化地位
1、青年世代的代表性聲音
自《White Teeth》問世,Smith即被譽為“文學神童”,開啟21世紀英國文學的新頁。她的成功鼓勵了更多來自少數族裔與女性背景的創作者進入文壇,如Monica Ali、Bernardine Evaristo等。
2、介入公共文化與文學論述
Smith不僅是小說家,也是一位重要的評論者與散文家。她在《New Yorker》《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媒體發表文化評論與文學批評,參與政治與倫理討論,提升小說家的社會角色與公共性。
總結:Zadie Smith 對當代英國小說的主要貢獻與影響
領域 |
貢獻與影響內容 |
主題創新 |
引入族裔、移民、性別、階級與認同等多元主題,重新定義「英國性」 |
文體突破 |
打破傳統小說結構與單一語言敘述,進行形式與語言上的實驗 |
文化意義 |
成為跨文化、多族裔身分的象徵,具高度文化代表性 |
文壇啟發 |
鼓勵多元出身背景的作者創作,並積極參與公共論述,擴展小說家的文化角色與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