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自己的一切,完全的認識自己,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學著認識自己、看清自己、瞭解自己,生活或生命會常「卡」在某些點上而過不去,生命或生活陷入執著,也很難透過自我改變而成長進步。
我們的許多人格、做事態度和為人處事,很多時候不可避免的來自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生命最初的十年,父母是孩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父母教導孩子周遭世界中的種種意義,父母的觀點幾乎會毫無保留的灌輸給孩子,如果父母是天使,孩子就全盤地接受天使父母,如果父母是惡魔,孩子也是全然的對父母忠誠,而不可能提出反對。
由於長時間的依賴父母的養育,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有一種自我中心的保護的效果來支持,因此有的小孩會神化父母,因為神化父母能讓孩子免於黑暗,免於死亡和被遺棄或忽略的恐懼。但是,在神化父母的同時,孩子其實也為自己建造了一個相對的自我眨抑的環境。
舉例來說,父母如果不能很健康地對待孩子,給予孩子情緒上的傷害,譬如孩子一做錯事就用辱罵或嚴厲的方式對待,年幼的孩子不會反抗和自我保護,通常就會壓抑自己,並且承擔及順服父母所有的辱罵和情緒傷害,如果不全然接受並承認父母的缺陷和問題,孩子會產生無法忍受的焦慮和莫大的恐懼。
但是,為了讓自己產生安全感,並達到自我保護的效果,孩子在受到意識到的威脅和無法忍受的情境時,會自動的產生一些自我防衛的心理,這就是弗洛依德說的否認、壓抑、脫離、理想化等自我防衛行為。這些自我防衛行為在小時候自我運作時,會在潛意識當中運作,因此,產生的危機也往往不容易被發現。
孩子從父母處學來的生命和對待方式,同樣的也會用在自己身上,例如:一個小孩因為愛哭而被父親嘲笑和羞辱,以後當他長大,只要他覺得難過或傷心想哭時,他自己內心就會產生羞恥的感覺,後來逐漸的,他對自己一切的情緒、欲望和需求都感到羞恥。
當然,人的心理是很奥妙的,人能生活下去,必定是有一定的平衡機制在支撐著。不管是被父母忽略、辱罵、嚴厲管教,甚至遺棄的小孩,在面對內心掙扎和分裂的過程,因為要減輕痛苦,就會被迫發展出一個假我來,這個假我可能是按照文化或家庭需求而塑造成功的面具,也可能是僵硬的角色,為的就是要能適應面對的感覺不好的環境或情境。
而這個假我一旦能滿足生存的需求後,就會被認同並混同在個人的成長人格中,有時候認同久了還會忘記自己真正的感覺和需求,並與真我逐漸分離。真我從本來的實際情境退縮到意識層面外,假我反倒內化到小孩子的自我概念中。
假我是為了適應環境生存而產生的一種人格,有時候是一種假象和虛幻的情境,它能夠暫時保護自己,但如果認同久了是很危險的事。
再以前例來說,孩子愛哭被父親羞辱和嘲笑,這種感覺讓那個孩子很不舒服,為了保護自己,孩子可能有多種做法來保護自己,一種是他的自我受到羞辱,用否定自我方式來表達內心感受,覺得自己很差勁,一無是處;第二種是他可能逃避並否定事實,幻想成自己的父親很慈愛、很肯定他;第三種是默默的扮演一個乖順、盡量不哭的、壓抑自我的小孩,長時間都是壓抑著不表露悲傷的文靜孩子;第四種是把父親對他的態度內射,再投射到別人身上,只要別人難過或想哭,他就同樣的羞辱別人,或用控制、求全、暴怒、挑剔來抵制心中羞愧的感覺;第五種內化羞慚為自眨,認為自己的所有的情緒、欲望、需求都很丟臉,退縮起來,藏隱自己;第六種是為自己找到一帖止痛劑,利用耽溺吸毒、酒癮、性行為等方式來解除痛苦的感覺。
很多人因為不瞭解自己或不願意瞭解自己並面對自己而感到痛苦,我卻因為越來越瞭解自己而感到解脫和快樂。誠實地面對自己,用最真誠的心去釐清自己,慢慢地看清自己的優缺點和人格問題,絕對有助於自己生命的成長,尤其是當我們生命陷於困境時,更能幫助自己找到轉機和解脫之道。
- 1樓. claudi2013/12/24 09:24自己的過度防衛機制,從小就適應了。卻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遭殃,適應不了我的過度自我防衛,越是親近,心理都變得壓抑,生活受到影響他自己也不察覺。與我一起生活的人總是由樂觀性格變到不喜與人接觸,失眠,淺眠,多夢,性格變得被動。好像原本這些都是我的問題,變到現在都是身邊的人的問題。我恨自己,因為我而令他們變成這樣,我不敢再發展新的人際關係,我感覺很孤單。(claudia123yayaya@yahoo.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