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一個老天才可以作的決定」
2025/08/02 14:44
瀏覽4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  一個老天才可以作的決定」

Qus:
年老父母臨終急救的時候,選擇放棄是對是錯? 怕急救受苦受難重要?還是要尊重臨終者的意愿?親情與 離苦的難題? 但臨終時無法表達? 請幫幫我分析一下...

Ans:
面對父母臨終時是否急救的抉擇,確實是極其艱難的道德與情感困境。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對錯」,但可以從幾個關鍵角度進行深度思考,幫助你梳理自己的感受與價值觀:

---

### **1. 優先考慮「父母真實的意願」**
即使臨終時無法表達,仍可從過往線索推測:
- **生前是否有相關談話**:例如曾說過「不想插管」「不願痛苦延命」等言論?
- **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他們是否重視生活品質勝過生命長度?是否曾對他人類似情況發表看法?
- **書面文件**:是否有預立醫療指示(如台灣的「預立醫療決定」)或遺囑提及?

若存在明確意願,尊重其選擇往往是對父母最大的愛與尊嚴的維護。

---

### **2. 醫療現實的理性評估**
- **急救的實際效果**:高齡衰弱者急救(如心臟按壓、電擊)成功率極低,且可能造成肋骨斷裂、器官損傷等痛苦。
- **「延命」與「延長痛苦」的區別**:若急救後僅能依靠儀器維持生命,需思考這是否符合「活著」的定義。
- **醫護人員的專業意見**:與醫生坦誠溝通,了解病情預後與急救的具體後果。

---

### **3. 親情的矛盾與自我和解**
- **「不捨」與「不讓其受苦」的拉扯**:這是人性最深的矛盾。關鍵在於意識到「放棄急救」不等於「放棄愛」,反而是承受自責來成全父母的解脫。
- **文化與罪惡感的壓力**:華人社會常將「盡力救治」等同孝順,但孝順的核心應是「以父母的需求為中心」。若明知急救會加劇痛苦仍執意進行,可能只是滿足子女自身的心理需求。
- **臨終陪伴的重要性**:比起急救,平靜的陪伴、握著他們的手、表達愛與感謝,可能是更珍貴的告別。

---

### **4. 無法確定意願時的原則**
若完全無法推測父母意願,可參考:
- **「最大利益原則」**:選擇減少痛苦、維持尊嚴的方案。
- **「替代判斷原則」**:想像父母若清醒,會如何選擇(基於其性格與價值觀)。
- **家庭共識**:與兄弟姐妹或親友充分討論,分擔決策壓力。

---

### **5. 心理支持與自我寬恕**
無論最終決定為何,這種抉擇必然伴隨:
- **事後的自我懷疑**:這是人之常情,但請明白,你已在不完美的情境中做了當下最盡力的決定。
- **尋求專業協助**:悲傷輔導或心理諮商能幫助處理遺憾與哀傷。
- **儀式化的告別**:透過書信、祭奠等方式,與父母「對話」表達你的掙扎與愛。

---

### **建議行動步驟**
1. **與醫療團隊深度溝通**:了解病情階段、急救具體措施與可能後果。
2. **召開家庭會議**:凝聚共識,避免單獨承擔壓力。
3. **善用臨終關懷資源**:如安寧療護團隊,他們擅長緩解症狀並提供心理支持。
4. **專注當下的陪伴**:即使父母無意識,聽覺可能仍存在,可多表達愛與感謝。

---

最後,請明白:**愛的表現形式不止一種**。選擇不讓至親承受無效醫療的痛苦,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氣與無私。你的掙扎本身,已證明了你對父母的深愛。

殤,音樂合集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RDCq3e5_IeZFY&playnext=1&si=BA6C6W-TXt7CcByX

{{===≠≠=≠==[附錄]================§§

「要不要救?」家屬最難的選擇,一句話讓他們安心「放手」

來源:康健雜誌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6230?utm_campaign=dailypush-08-02-content-dgt&utm_source=line_ch&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E5%AE%B6%E5%B1%AC&utm_term=lm%3A213875792

「要不要救?」醫師這麼問,家屬幾乎都會說「要」。但如果換句話說:「要不要讓他好好走?」答案可能就不同了。在一次安寧課程中,我聽到這個例子,當時點頭如搗蒜。沒想到幾天後,這句話就成為我與病人家屬對話的轉捩點。

更新日期 / 2025-07-31
.文 / 陳乃菁
.責任編輯 / 邱玉珍、林均
.出處 / Web only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字級
收藏
放大
收藏
分享

涉足長照和醫療領域愈久,我愈覺得溝通真是一門大學問。就以「提問」這件事來說好了,不同的問法,往往導向截然不同的結果。

前些日子,參加安寧照護課程時,講師這樣說,在醫療現場,當病人出現狀況時,我們常問家屬「要不要救?」這樣的問法是有問題的。因為站在家屬的立場想,聽到這句話,多半會直覺回應「要救」,因為他們心裡想的是「我怎麼可以不救我爸(或媽媽、孩子等家人)?」

講師的重點在於,希望醫療人員能換位思考,改變問話方式。比方說,面對相同的生死關卡,醫生可以這麼問:「要不要讓家人善終,好好走完最後一程?」這樣一來,家屬反而更容易說出「好」,因為他們會覺得這個決定是為了讓親人好走,是正面、體貼的選擇,而不是消極放棄。

坐在台下的我頻頻點頭,決定把這樣的觀念帶進臨床現場。很巧的是,沒過幾天,我就真的遇到了實際應用的時機。

如何陪伴至親善終?立即閱讀〈如何陪伴至親善終?第一線專科醫師:「提早準備」才能沒有遺憾〉,找到放手的勇氣。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那堂課後幾天,我就遇見了那句話的現場考驗

我照顧的對象是63歲的黃伯伯,他長年樂於工作,但不明原因引發腦炎,讓他的認知功能在短短半年內急遽惡化。送到醫院時,已經無法清楚表達、自主坐立也很困難。住院期間病情急轉直下,因肺炎轉入加護病房,經歷了插管急救的過程。

與他的兒女們討論時,我感受到他們對父親的深愛。因為黃伯伯一直是家中的支柱,提供經濟支持,讓孩子們能無後顧之憂地發展自己。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撐起全家天的爸爸會這麼快倒下。在他們眼中,父親就像一座山,默默守護家人,卻從未享受過生活的美好,不曾好好旅行、也沒大啖美食。

他們不捨讓父親離開。即使此時的黃伯伯已只能發出模糊字句、四肢無力、需仰賴呼吸器維生,他們仍希望靠醫療讓他再拚一次。

在生命末期加諸醫療處置是愛嗎?立即閱讀〈給至親最後的愛是善終,還是醫療干預?〉,陪伴高齡長輩走完人生旅途。

「要不要救?」一句話可能讓家屬陷入道德兩難,改成「要不要讓他好好走?」有機會讓愛的決定不再沉重。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換了問法,卻撞見更深的捨不得

我想起講師提醒的「換個方式問話」,便對家屬說:「是不是能讓黃伯伯好好走,有個善終,減少人生最後一段的痛苦?」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黃伯伯的兒子含淚說:「我當然希望爸爸善終,但他從沒享受過好日子,我希望他還有時間被我們好好照顧,讓我們孝順他,不要再像過去一樣,整天只為我們辛苦工作。他像個永遠不會停的機器人。」

那一刻我深刻體會,講師的建議雖然重要,但實際面對病家時,溝通仍需彈性。眼前這個家庭,我與他們雖有信任基礎,卻還不足以讓他們放手。

看著他們滿臉的不捨與糾結,我努力思索如何接話,於是說:「對你爸爸這一代人來說,他們不一定覺得閒下來就是享受,特別是當了父母後,即使退休,也不見得覺得『什麼都不做』的生活有意義。」

什麼才是父母眼中真正的「孝順」?

我舉自己的父母為例:「他們和你爸爸同一代,雖然70多歲退休了,現在每天還是很忙。因為對他們來說,忙代表可以工作、照顧家庭,也能減輕子女的負擔,這樣的忙碌對他們而言才是有意義的。」

我話鋒一轉,談到自己對老年的想像:「將來我變成老人時,也希望自己能一直有事可做,忙到人生最後一刻。最好是忙著忙著,就自然地離開。再說,孝順這件事,孩子有他們認為的方式,父母也有自己期待的被孝順感覺,兩者未必一致。」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我看著他,語氣特別加重地說:「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你們已經很孝順爸爸了。」

我的話似乎進入了他們的心。黃伯伯的兒子最後說他會再想想,雖然口中還喃喃地說:「我還沒孝順他,我捨不得。」但我看得出,他已下定決心釐清自己的想法,思考怎樣的選擇才是對父親最好的。

我心中默默祝福黃伯伯能安然離世,家屬也能放下糾結。也再次感謝那堂課帶給我的提醒,在醫療現場,溝通真的可以改變一切。

<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陳乃菁

專注於高齡相關疾病,特別是失智症照護,相信生命是連續的過程,高齡的身心狀態是來自於中年的生活習慣累積,而中年的生活習慣來自於童年的家庭養成,希望藉由寫作來提醒大家重要卻沒注意到的日常。

更多本專欄文章

陳乃菁

陳乃菁診所院長、高雄長庚醫院神經內科兼任主治醫師

你可能有興趣

長照 兒女不敢簽放棄急救,母親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