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偵察機部隊王德輝中將口述歷史:「老將軍」舊事
2025/05/05 15:11
瀏覽115
迴響0
推薦8
引用0
偵察機部隊王德輝中將口述歷史:「老將軍」舊事
分享《基地群英、展翅翱翔》口述訪問
投身軍旅〈民國10年1月12日、出生〉
民國26〈1937〉年盧溝橋事件爆發後,各地抗日情緒高漲,當時的年輕人都想從軍報國, 17歲中學畢業的王德輝教官,人在上海美亞織綢廠工作,也決定這麼做。跟著青年人離開上海搭船到香港,卻在香港碼頭附近錢包被扒,幸好美亞織綢廠在香港有分公司,就暫時住在員工宿舍。之後搭粵漢鐵路從廣州到武漢,民國27〈1938〉年7月在武昌加入軍委會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第一團第三期接收訓練,編入第三總隊。
民國30〈1941〉年3月,隨軍參加「上高會戰」,部隊失散,沿浙贛鐵路走到浙江金華,加入中央陸軍軍官學校16期〈第七分校〉,跟著新生一路從浙江、江西、廣西,走到重慶。後經推薦至軍事委員會第二廳「昆明總部」後勤補給參謀業務。民國31〈1942〉年底,得知空軍軍官招生的訊息,便毅然決定報考空軍官校,如願成為空官第16期學生。
空軍官校新生赴美國本土受訓
1941年3月美國實施「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為中華民國航空教育得以選派官校飛行學生赴美培訓。1942年冬,我國取得租借法案之便,將空軍官校初級飛行遷往印度。
當年雲南汽油缺乏,作戰飛機優先,空軍官校在中美合作之下,委由美方助我訓練飛行員。新生在官校本部接受入伍訓練,民國32〈1943〉年1月,官校16期學生從昆明搭C-46運輸機飛越駝峰在印度阿薩姆省的汀江機場〈Dinjan Airfield〉落地,搭車到加爾各答〈Kolkata〉的英軍基地,途中還要換乘不同型式的火車,因為印度的鐵路軌道並沒有統一規格,每到一個段落就得換火車,歷經5、6天,才從加爾各答到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unjab〉腦河〈今巴基斯坦境內〉。
在臘河分校進行兩個月的初級飛行訓練,由官校12期學長擔任帶飛PT-17教練機教官,這個階段通常有一半學生遭到淘汰,通過的人才有資格赴美國本土訓練。臘河初級飛行後,我們從孟買〈Mumbai〉搭軍用運輸船離開,經過南非好望角、橫越大西洋抵達美國紐約。
船航途中為了躲避德國潛艦的攻擊,航行路線採「Z」字形方式前進,在船上由於我們具有軍人身份,和一般乘客不同,還必須負擔些勤務。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抵達美國東岸大西洋邊的紐約,再搭火車抵達加州聖安那〈Sant Ana〉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入伍訓練基地。當時除了我們之外,英國、土耳其、澳洲、加拿大等國家也都派飛行員來此受訓。
為期兩個月的入伍訓練及語言課程結束,轉往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的雷鳥基地〈Thunderbird Field〉接受初級飛行訓練,操作PT-17教練機。但是我在初級班時因嚴重的鼻竇炎住院治療而延遲課程,只得降級與17期學弟共同訓練,因此我變成空軍官校17期學生。
中級班飛行訓練移到鳳凰附近的土桑〈Tucson〉馬拉納基地〈Marana Army Air Field〉進行兩個月的BT-13教練機飛行訓練,完訓後進入高級班分科訓練。驅逐組〈戰鬥機〉的同學留在亞利桑納州,到路克基地〈Luke Field〉飛AT-6教練機。航炸科的我們則是去德州西部的帕索〈El Paso〉的馬法基地〈Marfa Army Air Field〉接受兩個月的雙發動機訓練。再到科羅拉多州的拉亨塔〈又名拉洪塔,La Junta Army Air Field 〉陸軍飛行基地接受B-25轟炸機飛行訓練,最後有20人於民國33〈1944〉11月20日畢業。
當時總領隊是毛邦初將軍,特地從華盛頓來參加我們的畢業典禮。完訓後曹麟根、孫希文、孟自強、謝峻松、李明英和王德輝教官被派往奧克拉荷馬州威爾羅傑斯〈Will Rogers〉接受P-38偵察機訓練,原訂接受6個月的飛行訓練,但是完訓之前,因日本投降、世界大戰結束,未久後,威爾羅傑斯基地關閉,飛行訓練轉往廷克爾基地〈Tinker Field〉繼續完成訓練課程。
畢業回國分發與飛行任務
民國35〈1946〉年初由美國船運回到上海,先到供應司令部報到,等待分發,之後奉令「第12中隊」擔任飛行員。12中隊本部在南京大教場基地,中隊長是時光琳,由副總司令王叔銘將軍指揮,除本部之外,設有駐北平分隊,駐地是南苑機場,駐平分隊另外派遣1架RF-38〈F-5〉長駐瀋陽,配合地區司令部節制協助陸軍作戰。除此之外,第12中隊還負責全國的空中照相任務。
駐派瀋陽這的一架RF-38協助陸軍作戰,提供「偵照」情資,偵照任務的範圍甚至要到中蘇邊界,不過瀋陽基地並沒有沖晒底片的能量,偵照後的底片必須直送回北平分隊駐地,進行底片沖晒與判讀。當時王德輝教官除了在駐平分隊飛RF-38〈F-5〉之外,還飛過RB-25〈F-10〉偵察機。
參與「長江大壩」建壩前置作業
抗戰勝利,國民政府邀請美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薩瓦奇〈John Lucian Savage〉,來華考察水利。民國35〈1946〉年,美國專家建議:「利用三峽的地形建造水壩」,建議先將長江流域主支流、湖北宜昌到四川瀘州一帶的地形、地貌進行空拍紀錄,俾能為建壩主要依據。
這項空照重責大任,由空軍第12中隊偵照飛機與空勤作業人員擔負,隊部於是派遣王德輝機長和隊友參與,王教官、機組員,立即將一架RB-25〈F-10〉型照相偵察機,由南京大教場基地進駐四川重慶白巿機場,依計畫進行空中拍攝長江主支流流域、淹沒區,以及水壩等相關設施預定的照片,約花了半年的時間,完成的底片等資訊交給位於重慶的陸軍測量隊製圖。那時候RB-25機上除正副駕之外,還有機工長,照相員等,如果航行時間比較長的話,則會再加派領航員1人。
國共內戰退守臺灣,「長江大壩」前置作業資料,完全落入共產黨手裡,「長江三峽大壩」空拍與測量成果,被中國大陸共產黨取得運用,始有今日「長江大壩」的興建。
偵察機部隊遷駐臺灣桃園:赤𦦨橫流的年代
民國37〈1948〉年式,國共徐蚌會戰開始後,民國37〈1948〉年11月27日第12中隊奉令遷移。
一、南京部本部遷移經過
〈一〉先遣梯隊
南京大教場本部依令,當派官佐4員、工程官1員、士兵8員,由隊附陳嘉率領,並攜帶部分應用器材,於同年12駕RB-25型五號飛抵臺灣松山,負責在臺〈桃園〉先期籌備事宜。
〈二〉南京隊本部遷移經過
1、人員及眷屬
官佐59員、技術士兵107名、普通士兵43名、官佐眷屬148人、技術士兵眷屬145人,由通信長徐福華率領,於12月5日分乘飛機、火車,先後於12月6日全體抵滬,復於12月16日全體搭乘大江輪首途來臺,20日抵高雄,當日轉車,21日安抵桃園。
2、器材
航空照相、通信、醫藥、文卷檔案、公物等及部份車輛共約350噸,均由各單位於民國37〈1948〉年12月2日前,分別裝箱,編號完竣,由補給長李昭明負責,於同年12月3日裝車起運,6日運抵上海,15日轉大江輪與人員、眷屬20日同時運臺灣。
3、 飛機
RF-38〈F-5〉8架、RB-25〈F10〉1架,由負責飛行員等,在副隊長指揮下,於民國38〈1949〉年,1月26日,先後飛行移駐桃園。
二、 北平分隊遷移經過
1、人員與眷屬
官佐8員、士兵28名、眷屬69人,由飛行員薛春登領隊,於民國37〈1948〉年12月8日,由南苑搭車,9日抵天津,11日由塘沽搭復興輪〈復運輪〉,於同年12月16日駛抵上海,再於28日乘原輪駛臺,31日抵基隆港,即日轉車安抵桃園。
2、器材
航空照相、通信及車輛等約70噸,因北平危急,陸運阻隔未及運出,除部份輕巧器材由南京隊本部,於12月7日派4架RB-25型機飛北平搶運外,大部份器材均告陷失。
3、飛機
駐北平RF-38〈F-5〉架由指派之各機飛行員等,由分隊長謝峻崧率領,於民國37〈1948〉年12月13日飛抵南京大教場基地,民國38〈1949〉年元月26日先後飛抵桃園移駐基地。
12中隊遷臺後仍留官佐39員、士兵114名,飛機RF-38〈F-5〉及RB-25〈F-10〉各4架,在南京基地擔任偵照任務,於民國38〈1949〉年2月14日後,隊部以桃園空軍基地為主要駐地,自38〈1949〉年4月前後,曾派飛機進駐上海、廈門、定海、廣州、衡陽、海南島等地,參加保衛戰,戰果輝煌。
空軍第12中隊隊本部等遷駐臺灣桃園基地,除北平分隊器材未及時運出外,全隊人員、飛機、器材、公物皆無損失。到臺人員計官佐96員、技術軍士187名、技術兵54名,普通兵102名,總計439員,眷屬362人。桃園營舍及眷舍大部分於民國38〈1949〉年3月底修築完工,因之全隊偵照業務亦於同年4月後漸趨常態。
遷移期間重大飛安事件:汕頭轉場傳遞急要情資+臺北松山緊急迫降
民國38年4月20日,南京淪陷的前三天,12中隊,駐大教場一架RB-25型偵察機,奉令「載送眷屬赴臺灣駐地」,實為掩蓋轉降汕頭「遞交急要報告」任務。
正駕駛是隊附陳嘉老師、副駕駛是王德輝、黃銳臣〈20期〉兩位,乘客眷屬五位「陳錢夫人、長子、妻弟錢柱瀾,及王德輝夫人、姑母」等。RB-25這一架轉降汕頭任務完成,隨即航向臺灣松山「載送眷屬赴臺北」之航程,飛機飛抵臺灣於下降航線上,發現起落架疑似卡住、機輪放不下來,無法安全落地,於是正駕駛陳嘉教官立即決定在臺北松山機場空域「上衝下俯」環繞,希望藉重力甩出機輪,重複多次無解,最後只得量消耗油料,並在外海將機上行李及次要重裝備拋棄,以減輕飛機載重,不得不準備以機腹緊急程序迫降了。
這一架RB-25機準備迫降之時,在副駕駛座上的王德輝教官立即請黃銳臣接手,自己則是以身體護著即將臨盆太太的肚子。危急重大飛安事件,在正駕駛隊附指揮若定、高超技術之下,穩穩成功迫降松山機場跑道上。王教官回憶那一刻,短短觸地的三秒鐘,彷彿三十分鐘、三十年之久。
平安之後,先到臺灣空軍指揮部報到,再往臺北車站附近的「銀翼餐廳」飽餐與壓驚。之後將眷屬安置在銅山街「中國青年航空研習會指導委員會」的招待所,再改住杭州南路等,每天往返臺北桃園兩地。陳嘉老師的家眷轉住龜山,王德輝老師的家眷,後來轉住桃園軍機南區建國四村〈蘆竹〉。
當時從桃園找包工將日本人留下的營舍重新整修,包括「基地南邊的營舍、木頭棚廠,以及基地外的老4號眷舍」等,眷舍整修完成後,王教官全家才搬到4號〈建國四村〉居住穩定下來。整個部隊直到民國38〈1949〉4月底才陸續完成轉進與戰備工作。
民國39年4月28日韓戰之前,剛葆璞教官駕駛RF-38〈F-5〉偵察機,由桃園基地起飛至上海龍華江灣機場執行偵照任務,發現蘇俄首次援助中共之平頭高尾沒有螺旋槳的米格15戰機,獲國際矚目重大情資。
移駐桃園基地與接續西方公司〈Western Enterprise Incorporated〉特種作戰
第12中隊遷到桃園之初,仍保留部份兵力在南京出任務。俟整個部隊遷臺以後,一方面任務從未間斷,持續每天派飛機兩架次去大陸鄰省偵照,範圍從廣東的汕頭到江西、浙江一帶,以掌握中共各項建設及作戰部署。另一方面參與福州保衛戰、海南島戰役,隨時提供前線部隊最新的戰術情報,因此非常忙碌。
民國40〈1951〉年,美CIA成立西方公司,並在桃園基地開始進行中國大陸特種作戰。同年6月從12中隊選了劉新民〈副隊長,後改名為劉貫宵〉、戚榮春、張德亞和王德輝教官,另從空運機部隊選派領航員、通信、機工長等,執行大陸西北、西南、川康一帶的空投特種任務。
王德輝將軍當時是上尉分隊長,和副隊長劉新民〈劉貫宵〉一組,戚榮春與張德亞一組;原則上飛行員是固定派遣,其他空勤人員則依任務選派。出任務的飛機不是12中隊熟悉的RF-38,而是B-17,先由美籍教官在基地空域帶飛,熟悉飛機之後才出任務。
基地北區雖然有塊區域提供西方公司使用,但是他們的人員和眷屬都住在臺北,除非有事才會從臺北搭車到桃園基地,只要特種作戰順利完成就會送禮慶祝。他們都是由聯勤總部外事服務處負責接待,直到三十五中隊〈黑貓中隊〉成立,桃園基地美籍人員大增,才把使用地方擴建得更具規模。
至於任務的分派則由CIA西方公司和空軍總司令部情報署決定,美籍人員只負責在臺灣的演訓,不會登機出任務。有一次副隊長劉新民與王德輝分隊長去青海出任務,下午4時起飛,一路低空飛行,從福建、浙江、湖南之後,再爬昇進入四川,到達青海已經是半夜,機上的乘客偽裝成中共人員的特種作戰人員,男女皆有。飛機到達指定的目標區將他們空投到定點之後,我機便立刻返航,回到桃園基地已經天亮,留空時間長達十幾小時,非常辛苦,而且返航以後還會影響到第12中隊的偵照任務派遣。
沒多久桃園基地準備修建另一條適合噴射機起降之主跑道,由於工程人員出入複雜,基於保密西方公司才從桃園搬去新竹〈即後來的第34中隊,俗稱黑蝙蝠中隊〉。當時長官詢問王教官要不一起過去,最後決定留在第12中隊服務。劉新民〈劉貫霄〉副隊長決定去新竹。第34中隊成立之後,他也當上隊長,很可惜他是後來殉職了。
當年在國府南京時代的劉新民教官,曾駕吉普車,經過總統府時,不知為何事與警衛發生衝突,當場拔槍就射,曾驚動層峰。國共戰爭12中隊是國民政府的天眼,監視地面共軍動態,優異偵搜飛行員訓練不易,往後在臺海戰爭劉新民〈劉貫霄〉教官屢建奇功,最後犧牲在黑蝙蝠特種任務中,王德輝將軍讚譽:「劉新民教官驍勇善戰」。
承擔偵照大任與換裝
第12中隊在國共內戰遷臺之時,帶了RF-38、RB-25、T-6、L-5〈聯絡機〉等飛機來臺灣,民國38〈1949〉年10月將其中一架RB-25改裝成天氣觀測機,執行天氣觀察工作,以提供偵察與各基地飛行天氣參考資訊。韓戰爆發以後,中美雙邊合作日益深化,加上美方急需掌握對中共軍事建設發展,空軍第12中隊是當時唯一有能力執行偵照任務,及提供情報一元化的部隊。
在美軍顧問建議之下,第六戰術偵察大隊於民國43〈1954〉年7月1日正式成立,除了第12中隊以外,原在嘉義基地的第4中隊也改隷第六大隊,加上照相情報的照相技術中隊,成為我空軍重要的情報單位,承接所有大陸偵察任務。
民國43〈1954〉年7月3日上午9時40分,王教官奉命駕駛RF-38〈F-5〉前往廈門機場「新店至集美石尾-嵩嶼海澄-鎮海角」一帶執行3鏡頭偵照任務,起飛抵達金門空域未久,發現目標區雲層太低,為偵照品質與時效,只得降低高度至4000呎以下,冒著共軍火炮威脅,直接飛進目標區上空照相,剛到達集美空域即遭到共軍高射炮猛烈攻擊,為了達作任務,只好朝著火網往下俯衝,以躲避炮火的攻擊,結果右機翼遭到擊中,幸而飛機操縱與儀表運作正常,確認拍攝到集美廈門機場建構資訊後,再轉往海澄沿岸繼續執行偵照工作,直到中午12時10分,安全返回桃園駐地。落地後,機工長進行飛行後檢查發現「右發動機螺旋槳一葉進氣孔破裂,右機翼被匪炮火擊中7、8個窟窿」。這次任務之後,RF-38〈F-5〉便完全退役,不再擔任偵照任務。
民國44〈1955〉年7月1日,第12中隊撤銷第4分隊RB-25〈服役9年〉,RB-25機可能撥給八大隊35中隊擔任高砲和P4Y拖靶任務。
為此,美方不斷提供新型偵察飛機給第12中隊,以及後來的第六大隊。從RF-51D〈F-6〉、RT-33A,第12中隊換裝RF-86、RF-84F、RF-104G。美方進一步提供最先前的高空偵察機給第4中隊使用,直接下達戰情任務,不經過六大隊的管轄。從RB-57A、RB-57D,到RF-100、RF-101,但是我們的飛行員像是為他們試飛出任務,因公殉職犧牲慘烈。
偵照機以無武裝的飛機深入大陸執行偵照偵察任務,隨著中共防空能力逐漸增強,我方出任務的危險性也就越來越高,有好幾位隊員就這麼樣被打下去犧牲生命或被俘虜。
RB-57系列的飛機屬於高空偵察的飛機,但是該機飛行高度已經不足以確保人機安全,因而民國48〈1959〉年10月7日,王英欽那一架RB-57D,在北京被打下去之後,大陸高空偵察任務就此暫停。最後由新成立的第三十五中隊來飛U-2,執行高空偵察任務。
民國62〈1973〉年第三十五中隊解編,王教官從空軍第五混合聯隊〈簡稱五聯隊〉副聯隊長升任少將聯隊長,三十五中隊的棚廠和其他設施由國防部接收,交由五聯隊使用。至於第五大隊大隊部附近由聯勤外事處負責的美方顧問宿舍,管轄權也交給五聯隊做為飛行員宿舍,之後第12中隊〈獨立中隊〉的飛行員也陸續遷入,那裡就成了基地空勤人員生活區。
離開桃園基地後
王將軍歷任空軍總司令部作戰署副署長、署長、副參謀長,都跟作戰、計畫有關。民國68〈1979〉年,接任空軍官校第24任校長,除了承辦建校五十週年校慶之外,還有改建學校的校舍。
當時利用五十週年校慶的機會,向蔣經國總統提出改建校舍的構想,獲總統親自允諾提撥2億進行空勤餐廳與中正堂整建,並且逐年編列預算作為更新校舍的經費,官校許多建築得以新建完成,學生可以在更好的環境下接受各項訓練。民國70〈1981〉年空軍官校校長卸任後,轉任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副主任,直到民國71〈1982〉年退休。
空軍王德輝中將軍旅經歷:
民國28年:陸軍官校16期畢業,陸軍107師排長
民國30年:軍事委員會第二廳,昆明總部參謀長後勤補給參謀
民國34年:空軍官校17期畢業,奉派第十二中隊少尉飛行官
民國37年:空軍第十二中隊少尉分隊長
民國45年:空軍第十二中隊中校中隊長〈45年4月1日至11月15日〉。
民國47年:空軍指揮參謀大學第九期畢業
民國55年:空軍第六大隊上校大隊長〈空軍第五聯隊〉
民國56年:三軍聯合大學第十六期畢業
民國60年:空軍總司令部作戰署作戰組組長〈3年〉
民國62年:第五聯隊少將聯隊〈62年6月16日至64年7月21日〉
民國65年:空軍總司令部作戰署少將署長
民國66年:空軍總司令部中將副參謀長
民國68年:空軍官校中將校長
民國70年: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部中將副主任退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