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意識」(consciousness)的解釋 ❤「唯識無境」❤ 初心、初衷、起心動念、意念、意向、意願、意圖、意識 ❤
2016/07/27 20:20
瀏覽1,50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意識」(consciousness)的解釋 「唯識無境」初心、初衷、起心動念、意念、意向、意願、意圖、意識、意義、意志、意境

 

 

🐾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初心初衷起心動念意念意向意願意圖意識意義意志意境

( 捫心自問 ; 種「前因」 (控制變「因」) , 除「後果」 )

 

審查自己有意識的思想叫做「內觀」。

情緒是「意識的力量」的要素。

 

死亡是意識的轉換。「唯識無境」。靈魂永生。

有意識地知性上的覺察:聚焦的知性的確能啟動直覺能力以及治癒能力。所以你能得到你貫注在它上面的東西。


意識」的解釋:

指精神覺醒(清醒)、知覺、感覺、覺察或警悟的狀態。

一切精神活動如知覺、記憶、想像等,都是意識內容的一種。

 1.【consciousness】:人的頭腦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

.【be conscious of;awake to;realize】:覺察;發現。

 

意識(英語:Consciousness)是一個不完整的、模糊的概念。人在思考時或像感受圖像一樣感受到自己的所思所想亦是人的意識,亦無法通過語言準確的描述。一般認為意識是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知的清晰程度。科學家並不能給予一個確切的定義


意識是人的神經反應,當人出生時意識就與生命同在,是一種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與對外界感受的綜合體現,意識的基礎是個體具有自我意識與對自身認知能力、對自身行使能力的認可的綜合。能夠分別了知,具有自我內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識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與分析、思維、計畫、整理、記憶都屬於意識,都是意識心的功能。


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腦與、身等去感知相對應的、觸等產生出意識。 


雜阿含經》中,識與經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 

 

」的解釋:

1. 心裡所思想的。例:意思、意志。

2. 心願。例:中意、意向、意願、意圖

3. 主張、見解。例:意見、意旨


意念、意向、意願、意圖、意識、意義、意志、意境

意味深长差强人意心猿意马全心全意言简意赅


」的解釋:

n.)1. 見解;2. 辨別是非的能力。

v.)1. 知曉;2. 能辨別;3. 記(憶):「默而識之」,見《論語》。


識丁(目不識丁)、識相、識趣、識貨、識鑒、識多見廣、識時務者為俊傑

識野:心理學名詞,一瞬間意識作用所及的全範圍。同「識域」。




梵文विज्ञानVijñāna,巴利語विञ्ञाणViññāa),佛教術語,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為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之一。在早期佛經中,它經常與(Citta)、(Manas)混用,在意義上接近,但因為用法不同,實際的內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來作為指區別對象的認知能力。  


在梵文中,「識」字面意思為區別、理解、聰明的動作,通常指辨別、理解後出現的認知作用。  


雜阿含經》中,識與經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識的主要功能,在《雜阿含經》中,以「別知」(vijānāti)作為識的外顯功能,在《增一阿含經》中,識的功能為「識別是非、亦識諸味」。  


別知」:又譯為了、識、了知、別知、識知、識別、記識、表識、表象,意為識別、辨別、認知等,「唯識無境」。 


阿毘達磨俱舍論》(玄奘譯).卷一:「意識相應散慧,名為計度分別。」 

 (對一切現象能產生分別作用、識別是非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