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文宗李昂、太和九年,李德裕前往潤州就職。不久就收到詔書,要他負責安排一名被遣送出宮並流放至潤州的嬪妃、也就是被誣陷意圖謀反的漳王李湊的養母杜仲陽,在潤州的道觀出家。
到了三月,晉升為左丞的王璠、戶部(一說是吏部)侍郎李漢向唐文宗告了一狀,指稱李德裕在潤州特別的優待杜仲陽的飲食起居及其他一切所需,藉以與已經被貶為巢縣公的漳王李湊結交而意圖不軌。
四月,唐文宗於蓬萊殿召集了宰相王涯、路隨、李固言(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左丞王璠、戶部侍郎李漢以及鄭注等人,當面質詢查證有關李德裕勾結漳王李湊意圖不軌之事。王璠、李漢又加油添醋言之鑿鑿的指證,說的就像是他們親眼所見一般。
以孝行聞名、諫官出身的宰相路隨(他才在不久之前曾告病辭職,但被唐文宗極力挽留,不准他辭職)聽不下去了,就上前一步,說:
「以李德裕的為人實不至此。若是如王璠、李漢所說真有此事,那徼臣也願意與李德裕同罪。」
(路隨的故事,請見《小小說 – 路隨<一>面西茹素求父安》 、《小小說 – 路隨<二>父喪終身不照鏡》 、《小小說 – 路隨<三>守正道死而後已》 )
眼見聲望極高的路隨都這樣說了,那些想要誣陷李德裕的牛派人士也就不敢再多說什麼,但也因此對路隨多所忌恨。而這件事也就此打住,暫時不再多作討論了。
但經過一番政治運作,牛派先以未雨綢繆的理由,建請唐文宗將李德裕調離潤州,所以唐文宗命李德裕擔任太子賓客(太子於東宮的屬官,執掌護衛、侍從、規諫等事務),調往東都洛陽。沒多久,牛派又找了個理由將李德裕入罪,並貶到江南西道的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擔任長史,同時也以路隨曾親口表示若是李德裕有罪則願意一同受罰為由,趁機將路隨的宰相職位給罷除,改任檢校尚書右僕射兼任鎮海軍節度使、潤州刺史、浙江西道觀察使,迅速的將他「趕」到浙江西道,讓他連面聖道別的機會都沒有,而年事已高又生病的路隨也在赴任途中於船上病逝(又少了一個正直的忠臣)。
到了六月,原是宦官派但逐漸傾向唐文宗的李訓、鄭注,指稱牛派的宰相李宗閔、京兆尹(首都市長)楊虞卿勾結駙馬沈生,以重金賄賂在大明宮任女學士、深得唐文宗倚重的著名的才女宋若憲,探聽內宮消息以藉機搞小動作。結果唐文宗震怒,下令處死宋若憲,並於七月時將李宗閔、楊虞卿、李漢、蕭瀚等人全數因結黨同罪而遭貶官逐出長安,李宗閔被貶至處州(今浙江省麗水市)、李漢被貶至汾州(今山西省汾陽市)。
而原本由宦官引進而逐漸獲得重用,當上了禮部侍郎、同平章事的的李訓,在得到唐文宗信任後,就過河拆橋與宦官翻臉幾近到勢不兩立的地步。於是李訓就暗中安排誅滅宦官勢力的計畫,與王璠等人密謀,先將王璠等人安插於京城內外的要職,然後於十一月二十一日引發了「甘露之變」(見《小小說 – 貪官腰斬眾人啐》 ),卻仍被宦官仇士良等反制成功,王璠與李訓等人都被殺了。
「甘露之變」後,次年,唐文宗將年號改為「開成」。
唐文宗經此變亂才領悟到自己親近信任的李訓才是這一連串事件的禍根,使得自己誤信朋黨相誣而錯判了李德裕之罪。故於開成元年三月,唐文宗授予李德裕「銀青光祿大夫」的榮譽職銜,並將他調任為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刺史。到了七月,再將李德裕回任太子賓客一職。十一月,再加李德裕為檢校戶部尚書,並第三度擔任浙西觀察使,而李德裕三度鎮守浙江西道,前後時間加起來也有十幾年了。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
……
德裕至鎮,奉詔安排宮人杜仲陽于道觀,與之供給。仲陽者,漳王養母,王得罪,放仲陽於潤州故也。
九年三月,左丞王璠、戶部侍郎李漢進狀,論德裕在鎮,厚賂仲陽,結托漳王,圖為不軌。
四月,帝于蓬萊殿召王涯、李固言、路隨、王璠、李漢、鄭注等,面證其事。璠、漢加誣構結,語甚切至。路隨奏曰:
「德裕實不至此。誠如璠、漢之言,徼臣亦合得罪。」
群論稍息。
尋授德裕太子賓客,分懷東都。其月,又貶袁州長史。路隨坐證德裕,罷相,出鎮浙西。
其年七月,宗閔坐救楊虞卿,貶處州。李漢坐党宗閔,貶汾州。
十一月,王璠與李訓造亂伏誅,而文宗深悟前事,知德裕為朋黨所誣。
明年三月,授德裕銀青光祿大夫,量移滁州刺史。
七月,遷太子賓客。
十一月,檢校戶部尚書,複浙西觀察使。德裕凡三鎮浙西,前後十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