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翰林學士、中書舍人、中書侍郎的宰相李絳(字深之),也是一位正直敢言之人。李絳曾對唐憲宗提出擔憂之事,也就是當時仍有許多有名望的大臣都曾是武則天所引進任用的,甚至連諫官當中不少人也是,這樣子有可能會妨礙到唐憲宗改革的成效。唐憲宗卻很有信心的對李絳說:
「我有諫官如路隨、韋處厚(元和初年的進士)者,他們克盡職守時刻接連上諫進言,我也經常參考他們的建議做決定啊。」
大家聽說連皇帝都尊重路隨的意見,因此見到路隨時也就特別敬重了。
過了不久,唐憲宗再擢昇路隨為起居郎、又轉任司勳員外郎,這期間路隨也擔任國史的編撰校正的工作。
唐穆宗李恆即位後,也很尊重路隨,除了升了他的官為司勳郎中外,另御賜緋魚袋(唐朝五品以上的朝官所佩帶的服飾),與韋處厚二人一同進入翰林院擔任侍講學士,為皇帝講解古籍經典。為了要讓唐穆宗容易了解歷代興亡的因果,路隨就寫了《六經法言》共二十卷呈給唐穆宗。唐穆宗於是讓路隨再度回鍋擔任諫議大夫,兼任侍講學士,並請他編修《憲宗實錄》。
唐敬宗李湛登基後,詔令路隨擔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並御賜紫色官服以彰顯他的功勞。(紫色官服為三品以上大官所有,品級未達而有功勞者,皇帝可「賜紫」或「賜緋」以彰顯其功。)
中書舍人的職務是「掌侍進奏,參議表章」,也就是皇帝很親近的官員。有一回,有人送上金子與細絹給路隨,要感謝他在某一件公務上幫忙說明而讓該員能免除相關的責任。路隨見了很生氣的斥責這個人說:
「我這是公事公辦,怎麼可以藉此收受私人贈與的財務呢?」
而且路隨一直到最後,都沒有收過他人的餽贈。
唐文宗李昂即位,年號太和(或作「大和」),韋處厚擔任宰相,路隨擔任翰林院承旨(翰林院諸位學士的頭頭),後轉任兵部侍郎,同時負責替皇上起草詔令。
太和二年,韋處厚過世,唐文宗任命路隨為中書侍郎,並接替韋處厚的宰相職位,同時也負責監修國史。
太和四年,路隨轉任門下省的侍郎,兼崇文館大學士。太和七年,路隨再兼任太子太師。而「牛李黨爭」中的李德裕也接任宰相。路隨自從擔任宰相以來,唐朝也正處於李德裕與牛增儒二派之間的「牛、李黨爭」時期,但路隨並未隨波逐流,仍克盡宰相之責,周旋於黨爭之間,維護朝廷法統的正常運作。
到了太和八年,路隨以生病為由請辭,但是唐文宗實在很倚靠這位正直的老臣,並未同意。此時李德裕被敵對的李訓、鄭注等誣陷勾結漳王李湊意圖不軌,李、鄭二人也威脅利誘許多官員聯名上書向唐文宗告狀,唯獨路隨不肯連署,李、鄭雖記恨卻又拿路隨無可奈何。
太和九年四月,唐文宗再度任命路隨為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回鍋當宰相),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七月,路隨在視察地方的途中生了急病,此時船在長江中游航行,一時來不及尋找醫生救治,便不幸在船上就過世了,享年六十歲。唐文宗聽聞噩耗,詔令追贈路隨為太保,並賜謚號「貞」。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列傳第一百九.路隨
路隨,字南式,其先陽平人。
……
會李絳諷上納諫,憲宗皇帝曰:
「諫官路隨、韋處厚章疏相繼,朕常深用其言。」
自是識者敬伏焉。俄遷起居郎,轉司勳員外郎。自補闕至司勳員外,皆充史館修撰。
穆宗即位,遷司勳郎中,賜緋魚袋。與韋處厚同入翰林為侍講學士。采三代皇王興衰,著《六經法言》二十卷奏之。拜諫議大夫,依前侍講學士。將修《憲宗實錄》,復命兼充史職。敬宗登極,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仍賜紫。有以金帛謝除制者,必叱而卻之曰:
「吾以公事接私財耶?」
終無所納。
文宗即位,韋處厚入相,隨代為承旨,轉兵部侍郎、知制誥。
太和二年,處厚薨,隨代為相,拜中書侍郎,加監修國史。
初,韓愈撰《順宗實錄》,說禁中事頗切直內官惡之,往往於上前言其不實,累朝有詔改修。及隨進《憲宗實錄》後,文宗復令改正永貞時事,隨奏曰:
「臣昨面奉聖旨,以《順宗實錄》頗非詳實,委臣等重加刊正,畢日聞奏。臣自奉宣命,取史本欲加筆削。近見衛尉卿周居巢、諫議大夫王彥威、給事中李固言、史官蘇景胤等各上章疏,具陳刊改非甚便宜。又聞班行如此議論頗眾。臣伏以史冊之作,勸誡所存,事有當書,理宜歸實。匹夫美惡尚不可誣,人君得失無容虛載。聖旨以前件《實錄》記貞元末數事,稍非摭實,蓋出傳聞,審知差舛,便令刊正。頃因坐日,屢形聖言,通計前後,至於數四。臣及宗閔、僧孺亦以永貞已來,歲月至近,禁中行事,在外固難詳知。陛下所言,皆是接於耳目。既聞乖謬,因述古今,引前史直不疑盜嫂之言,及第五倫撾公之說,皆多此比類,難盡信書。所冀睿鑒詳於聽言,深宮慎於行事。持此比類,上開聰明,特蒙降察,稍恕前謬。由是近垂宣命,令有改修。
臣等伏以貞觀已來,累朝實錄有經重撰,不敢固辭。但欲粗刪深誤,亦固盡存諸說。宗閔、僧孺相與商量,緣此書成於韓愈,今史官李漢、蔣系皆愈之子婿,若遣參撰,或致私嫌。以臣既職監修,盍令詳正,及經奏請,事遂施行。今者庶僚競言,不知本起,表章交奏,似有他疑。臣雖至昧,容非自請。既迫群議,輒冒上聞。縱臣果獲修成,必懼終為時累。且韓愈所書,亦非己出,元和之後,已是相循。縱其密親,豈害公理?使歸本職,實謂正名。其《實錄》伏望條示舊記最錯誤者,宣付史官,委之修定。則冀聖祖垂休,永無慚於傳信。下臣非據,獲減戾於侵官。彰清朝立政之方,表公器不私之義。流言自弭,時論攸宜。」
詔曰:
「其《實錄》中所書德宗、順宗朝禁中事,尋訪根柢,蓋起謬傳,諒非信史。宜令史官詳正刊去,其他不要更修。餘依所奏。」
四年,轉門下侍郎,加崇文館大學士。
七年,兼太子太師,備禮冊拜。表上史官所修憲宗穆宗《實錄》。
八年,辭疾,不得謝。會李德裕連貶至袁州長史,隨不署奏狀,始為鄭注所忌。
九年四月,拜檢校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
太和九年七月,遘疾于路,薨于揚子江之中流,年六十。冊贈太保,諡曰貞。
隨有學行大度,為諫官能直言,在內廷匡益。自寶曆初為承旨學士,即參大政矣。後十五年在相位。宗閔、德裕朋黨交興,攘臂於其間;李訓、鄭注始終奸詐,接武於其後。而隨藏器韜光,隆汙一致,可謂得君子中庸而常居之也。
- 1樓. 貴婦妞2013/07/21 23:18
當今的政府部門
要找出像路隨這樣的官
恐怕不容意喔
貞 對路隨一生行舉
實在 名符其實
真令後人 敬仰 也景仰
現在這樣的官少,除了是當官的自身的修養不足,更主要的是社會風氣,尤其是所謂的民代民嘴,經常無的放矢,批評人毫無口德,甚至以羞辱對方為樂,還侈言 [ 言論自由 ]或是仗著民代身分當成法律保護傘,拿著雞毛當令箭。
而 [ 士可殺不可辱 ],試問只要有自尊心的人都難以忍受這類社會毒瘤的謾罵批評,更何況是 [士大夫] 呢!這樣,就算是有心出頭的,也會因為受不了這種環境而寧可求去,甚至根本不願意去淌這灘汙水。
老蔣說過,現代人的知識程度越高,道德越低落。看來還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