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堅守自我承諾,永不放棄的尊者,
其盡形壽,克己練心,圓滿了心地功夫,也令正法久住!
他就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名叫大迦葉尊者。
尊者出家後,克己練心,奉行十二種修行生活的規定,即「十二頭陀行」。
在尊者年老時,佛陀勸他捨去頭陀苦行,他亦不放棄。
佛陀勸之曰:「汝年老根弊,可舍乞食,及受長衣。」
尊者答曰:「我當盡壽行蘭若行 ( 指寂靜處。十二頭陀行之一)」
佛陀舉聲讚歎曰:「善哉!若大迦葉行頭陀行在世者。我法久住。」(佛祖統紀卷第五)
以及對隨行弟子們說:「十二頭陀難得之行,所謂大迦葉比丘是。」(增一阿含經卷三)
彼時,在靈山會上。
佛陀拈花示眾。與會大眾皆默然。唯大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隨即道: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卍續一三六‧二二一上)
後人,依此尊稱大迦葉尊者乃西土禪宗初祖。
何謂十二頭陀行?
「頭陀」,意謂對衣、食、住等,棄其貪著,以修鍊身心。
簡言之,是將物質生活的欲望降到最低,並致力於提升精神或生命層次的生活實踐上。
於此,借古德之精神,思今人之生活,供您參酌之。
1) 阿蘭若處住
「阿蘭若」譯曰寂靜。即遠離人群喧鬧處,身心住於安靜之所。
現代語:「不往人堆裡擠」。
2) 常行乞食
佛陀時代修行者是行托缽乞食。
托缽乞食的精神,在於對所得之食不生分別好惡念頭,唯以感恩、惜福回應。
3) 次第乞食
即托缽乞食時,不撿擇或貧或富的人家,沿門次第行步乞食。
斷捨離了分別心、較量心。學習平等心、平常心回應人世間。
4) 受一食法
即每日僅吃一餐,以免多餐多食,浪費修道時間。
現代人的活動量稍多,若需三餐,建議簡食或輕食為宜。
5) 節量食
食不可過飽。若恣意飲啖,腹滿氣漲,燕坐易昏沉,妨損道業。
街坊常看到「吃到飽」招牌,入此易招貪食之舉,當切記「飲食知節量,身體零負擔」。
6) 中後不飲漿
即過午不食。過中餐後不飲漿,若飲之心生樂著,不能一心修習善法。
今人多食,食多囤積成過胖。
或許您可考量晚間七點後,不進食,亦可解宿便 (六書齋主人的經驗)。
7) 著糞掃衣
穿著廢棄布所作之襤褸衣。因若貪新好之衣,則多損道行之追求。
衣的環保觀念,物命再造也。對資源性廢棄物的再運用。
8) 但三衣
持安陀會(作務衣/亦名五衣)、鬱多羅僧(禮懺衣/亦名七衣)
及僧伽梨(大衣/亦名九衣)三衣,不多不少。
今人總感覺「衣櫥裡永遠少一件」。
您可檢視自己的衣櫥內,有幾套衣服是您打從買回家後,
一直未穿過?或只穿過若一次若二次?
該提起正念,處理處理了!
9) 塚間住
即住在墓地,看死屍臭爛、火燒、鳥啄,修無常苦空之觀,
以厭離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今人住在好宅,甚至好求豪宅,
請務必取其「塚間住」精神,時時繫念「此生有盡」,或「念死」,
讓自己專注在每個當下。
10) 樹下止
效佛陀所行,至樹下燕坐思惟法義。
在戶外走動時,累了,適時停下腳步,或坐或立,
讓身體休息,也讓腦與心思惟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11) 露地坐
即坐露天之地,使心明利,以入空定 (無色界的四空定)。
朋友們!忙裡偷個閒,到空曠之處,或坐或躺,仰望天際,舒展四肢,
感受天幕下的卑微,心寬了,精神怡然自得。
12) 常坐不臥
若安臥 (臥而眠),諸煩惱賊常伺其便。
今佛子當取其不放逸精神,日常生活勿便宜行事,盡本分事,永不停歇。
逐筆至此,六書齋欲效佛陀之語云:
「善哉!若今人能行頭陀行在世者。大地之母當久住。人人身心當輕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