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把複雜說簡單,才是真正的學問
2025/09/19 08:50
瀏覽96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新學期第一週,
為學生的分組報告舉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
《一個人的聖經》
論及小說中歷史背景對人物命運的影響,
一位應外系的同學課後來問我
:「老師,是不是文史哲都會一起討論?」

「是啊!文史哲本來就不分家!」

順著這個話題聊下去,
他卻突然皺起眉,
說起了自己的高中往事——
那時的國文老師總愛在課上講很深奧的哲學,
明明該是讀詩品文、感受文字溫度的課堂
,卻總被她口中的抽象概念占滿。
他說那整整一年都過得很痛苦,
說話時眼底的無奈特別真切:
不是抗拒學問,
而是明明想靠近文字,
卻被硬塞的深奧理論攔在門外,
最後只剩茫然和疲憊。
這段對話讓我格外有感觸,
其實學問的價值,從來不只在內容有多深,
更在能不能讓聽的人「接住」。

對高中生來說,
他們對世界的認知還在搭建階段,
國文課的核心該是先幫他們看見
「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畫面感,
讀懂「舉頭望明月」的鄉愁,
而不是一上來就拆解詩句背後的哲學隱喻。
就像讀《論語》,
先讓他們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待人處世的小智慧,比硬講「儒家思想的體系建構」要實在得多。
那位老師或許有傳遞深度的初心,
卻忘了「因材施教」的本質——
忽略接收者的認知節奏,再深刻的內容也會變成負擔。

後來我和這位同學說,
你現在學的「跨文化溝通」,
其實就是在練「把複雜變簡單」的能力。
不管是老師站在講台舉例,
還是我們日常分享觀點,
甚至未來他做翻譯、做外貿,
「讓對方聽懂」永遠比「秀自己懂多少」更重要。
畢竟,學問從來不是「懸在空中」的理論,
能落實到生活裡、讓聽的人真正理解的,
才是有溫度、有用的知識。
#教學
#實踐大學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