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轉載《大圓滿前行廣釋》第二十五節課思考題答題
2014/09/08 23:34
瀏覽67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111 、如果詳細觀察自相續,為什麼說即使單單具足十八暇滿也有很大困難? 請具體說明。

答:在十八暇滿中,八種閒暇雖容易獲得,比如自己沒有墮入三惡趣,也沒有生於長壽天,依靠人而安立的四種閒暇也不難具足,但完整無缺具足十圓滿的人恐怕寥寥無幾。

首先,從五種自圓滿來分析:儘管對大多數佛教徒而言,獲得人身、諸根俱全、生於中土並不難,但如果業際顛倒、不信佛教,那五種自圓滿中就只具備三種了。 假如其他三種圓滿都具足,但相續中生起了邪見,或者不信仰佛教,那學佛一事也無法成辦。 退一步說,如果具足了四圓滿,業際顛倒與不信佛教中只有一者不具足,那也不行。 尤其是生為業際顛倒者,即使沒有造誹謗佛法、摧毀佛教等滔天罪業,但假設身口意三門無惡不作、為非作歹,或修行、念經、轉繞、朝拜神山等一切所為只為了今生利益,那雖然被稱為賢者、智者,實際上也屬於業際顛倒之人。

然後,從五種他圓滿分析:五種他圓滿中,雖然佛已出世、傳講妙法、佛法還沒有隱沒,但如果自己沒有皈入佛門,一種圓滿就不具足了;既然沒有皈入佛門,善知識慈悲攝受也就談不上,這樣一來,兩種圓滿都不具足了。 五種他圓滿中若只剩下三種,學佛絕不可能成功。 有些人雖然皈依佛門,被善知識也已攝受,可是心經常反復不定,一旦對法失去了興趣,天天靠外力來約束,也是不現實的,到了一定時候,你的“老虎皮”就會脫掉顯露出原有的醜陋面目。 儘管你皈入佛門,若只是表面上得點法,也算不上是真正的佛教徒。 很多人認為,自己辦了皈依證、取了法名,在某某上師面前得過灌頂、求過法,就是實至名歸的佛教徒。 其實這也不一定。 為什麼呢? 因為大乘法和小乘法並沒有落實到你的行動上,你內心尚未生起這樣的信念。 所以,你自認為是佛教徒,也不一定是佛教徒。

112 、除了轉生為獵人、妓女等以外,什麼樣的人也叫做業際顛倒? 你是否屬於這一行列?

答:希求今世就是業際顛倒,因為希求今世,相續中不可能有出離心和菩提心。

常祈禱上師三寶,願自他永遠不要落入業際顛倒之列。

113 、作為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續中生起? 假如這一點力所不及,那最起碼要做到什麼? 你做到了嗎?

答:從小乘的角度來講,作為真正趨入解脫道者,必須要了知輪迴的一切無有實義,如夢幻泡影,《法華經》雲:“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若有如是定解,則生了無偽的出離心。

而身為步入大乘道的行者,還必須生起無偽的菩提心,發願利益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

對我們而言,儘管生起真實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有一定困難,但最起碼,也要對上師三寶有縱遇命難也不退轉的堅定信心。 若沒有這樣的決心,僅僅是裝腔作勢地誦讀經文、身上穿著僧衣等等,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佛教徒。

114 、請引用比喻說明:暇滿人身極其難得。 並細心體會此比喻的含義,以令自己生起暇滿難得之感。

答:佛於《花叢經》、《歡喜入胎經》、《正法念住經》等經中都說過:在波濤濤洶湧的海面上,漂浮的木軛孔與海底盲龜之頸相遇極為困難,而得到人身與此相比,更是難上加難。

具體而言,假設整個三千界變成一大海洋,海面上有一連接​​耕牛角用的木材,通稱為大軛,在它上面有一孔隙。 木軛隨著波浪,剎那不停地四處飄蕩。 而在海底有隻盲龜,每一百年升到海面上一次。 可想而知,這兩者相遇必然十分困難,因為無心的木軛沒有尋找盲龜的念頭,盲龜也不具備能看見木軛的眼睛。 憑著偶爾的機緣,盲龜頸也可能正好鑽入木軛孔內,而獲得暇滿人身比這更困難。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