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論楊景賢在今本<西遊記雜劇>的參與
2017/05/15 14:42
瀏覽29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簡介
筆者認為把吳昌齡視為今本<西遊記雜劇>的原作者和把楊景賢視為修訂/改編者, 是符合最多證據和疑點最少的理論. 若說把原作者和修訂者都當是無名氏, 以現有証據來說, 又未至於要說得那麼空泛. 前文已詳談<回回迎僧>不在今本<西遊記雜劇>之內, 是因為被<華光署保>所取代, 本文會將焦點轉為討論楊景賢的修訂/改編.
 
節錄
1.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
- 楊景賢名暹,後改名訥,號汝齋。故元蒙古氏。因從姐夫楊鎮撫,人以楊姓稱之。善琵琶,好戲謔,樂府出人頭地。錦陣花營,悠悠樂志。與余交五十年。永樂初與舜民一般遇寵。後卒於金陵。
2. 侯會"華光變身火神考":
-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五"委巷叢談": "永樂初,錢塘楊景言(即楊景賢)以善謎語名。成祖時重語禁,召景言入值,以備顧問。"
- <西遊記>雜劇的作者楊景賢是元末明初人,永樂初曾受明成祖朱棣徵召入值內廷。他的這部神魔大戲長達六本二十四折,體制宏大;結尾借唐僧之口頌聖,有"願祝吾皇萬萬年"、"祝皇圖永固寧⋯⋯保護得萬里江山常太平"、"兆民賴一人有慶"等語,故此劇應係楊景賢入值內廷後的作品;至少,應是彼時修改的內廷演出本。
- "華光署保"一出與劇中前後情節均無因果關聯,分明是出於特殊目的後來插入的。
3. 李占鵬"<西遊記>雜劇的發現、整理及研究":
- 在元代有兩種雜劇以唐僧取經為題材,一種是楊訥的《西遊記》,一種是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前文"說明"中說在日本發現的《西遊記》題為吳昌齡作,顯然是把這兩種雜劇混為一談了。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作者創作的同一題材的作品。但這一誤題卻在後世引起了誤導,致使不少人都認為《西遊記》雜劇是吳昌齡所作,實際並非如此。
-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第三卷即將它(註: 西遊記雜劇)收錄在吳昌齡名下,而且在劇前的"劇目說明"裡列舉了這樣做的理由:
"......自<錄鬼簿續編>出,世人得知元楊景賢嘗作<西遊記>雜劇,故有斷今存本為楊作者。然而,該書作者自稱與楊氏"交五十年",卻在書中沒有著錄楊作<西遊記>的題目正名,亦無任何附註(楊氏劇作十八種,有附註者十四種),姑勿論箇中緣由如何,僅從該書語焉不詳別無確證看,也難以將今存本之著作權判歸楊氏。"
4. 熊發恕"西遊記雜劇作者及時代考辨":
- 楊景賢是元末明初活躍在錢塘一帶頗有名氣的戲曲家.......《太和正音譜》以"雨中之花"讚其雜劇風格,並非過譽。若將《劉行首》與《西遊記雜劇》對照,則兩劇風格各異,顯然非出自一人之手。
- 《西遊記雜劇》......曲白,則粗俗與高雅並存,具有元雜劇"不工而工"、"雅俗兼收"的特徵。作為"樂府出人頭地"、"詞曲如雨中之花"而又曾入值宮中的劇作家楊景賢,距元雜劇鼎盛時期一百多年,謹守明初雜劇創作規範,是不可能、也不會寫出這樣具有典型元雜劇風格的作品的。
5. 李時人"略論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唐僧出世故事"
-《西遊記雜劇》有後人加工的地方,但從現存劇本整體看來,仍然是結構漫散幼稚,曲白粗率樸拙,不太符合明代作家作品的規範。
-《西遊記雜劇》除第一本外,其故事構成、情節發展接近南宋刻《大唐三藏取經詩話》,而比明初流行的《西遊記平話》簡單,人物形象,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更比《平話》粗劣,保存了取經故事較《平話》更原始的面貌,其原本應較楊景言時代更早。因為從取經故事的發展情況看,明初已經是《平話》盛傳的時代,楊景言是不會根據《詩話》來寫劇本的。就《西遊記雜劇》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看,它的原本很可能是元代民間藝人的演出底本。
6. 田同旭"西遊記雜劇作者應歸吳昌齡":
- 除賈仲明<錄鬼簿續編>將<西遊記>著錄在"與余交五十年"的好友楊景賢名下之外, 明清曲論家大多都不承認楊景賢對於<西遊記>的著作權, 皆認為它是吳昌齡的劇作。
- 楊東來同時對今存本<西遊記>做了全面評點, 在多處眉批中明確指出, <西遊記>屬於元人筆法。明代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之<柳枝集>所收今存本<西遊記>時, 錄過楊評本之<總論>, 也標明"元吳昌齡著", 也在眉批中頻頻指出"元人筆法", 而楊景賢主要活動於明初, 明初雜劇已少元人風格。
- 賈仲明<錄鬼簿續編>著錄楊景賢雜劇18種, 其中有<西遊記>雜劇。學界便是據賈仲明之著錄, 將今存本<西遊記>雜劇歸於楊景賢名下.......<錄鬼簿續編>所著錄18種雜劇與2種南戲, 有6種本事劇情無考, 其它14種本事劇情可考的劇作與佚劇, 至少有10種為改編前人劇作之作。楊景賢雜劇主要以改編前人劇作為勝, <劉行首>便是改編馬致遠神道劇而成。可以推測, 楊氏<西遊記>也可能是對吳氏<西遊記>的改編。
- 儘管也有學者認為今存本<西遊記>雜劇應歸於楊景賢, 但更多的古今學者認為應當歸署吳昌齡, 這就不能視之不見而人云亦云地輕易否定吳昌齡的著作權, 將今存本<西遊記>輕率地歸於楊景賢名下。
 
分析
以下為楊景賢是今本<西遊記雜劇>修訂/改編者的根據:
1. 今本<西遊記雜劇>並無吳昌齡的<回回迎僧>和<諸侯餞別>, 所以今本<西遊記雜劇>並非完全出自吳昌齡手筆, 而賈仲明的<錄鬼簿續編>有楊景賢著<西遊記>的記載, 証明修訂/改編者可能是楊景賢.
2. 今本"願祝吾皇萬萬年"、"祝皇圖永固寧"之類的唱詞不似出自元代的吳昌齡, 而更似出自"樂府出人頭地", "永樂初曾受明成祖朱棣徵召入值內廷"的楊景賢.
3. 侯會"華光變身火神考"一文認為"此劇應係楊景賢入值內廷後的作品;至少,應是彼時修改的內廷演出本。<華光署保>一出與劇中前後情節均無因果關聯,分明是出於特殊目的後來插入的。"
4. 前文提到華光在第八出<華光署保>高調出現後離奇消失, 以及唐僧的座騎"火龍太子"奇怪地成為了"第九個保官", 都是因為<華光署保>乃由另一人加插所致. 如果整部劇都是楊景賢寫的, 後來加入<華光署保>以取代另一回, 把其他地方略為修改以符合上文下理並非難事, 簡單地把韋馱救唐僧變為華光救唐僧就可以了, 做得作家的都想得到. 但如果不是自己作的就不會太在意去改, 現在因沒有修改而導致格格不入, 就証明原作者和加插<華光署保>的並非同一人.
5. 楊景賢的"馬丹陽度脫劉行首"內文亦和今本的<華光署保>有相似之處, 就是"【伴讀書】我、我、我". "我我我"這用法不算普遍也不算罕見, 但和"伴讀書"一起用就真是罕見了. 作家很多時都有一定的喜好或習慣, 兩個作品同時出現這用法, 可能表示作者同是楊景賢.
6. 談到作家的喜好或習慣, 以上節錄提到楊景賢主要是改編前人劇作, 而楊景賢已失傳的"待子瞻"雜劇(牡丹嬌風魔禪衲, 佛印燒豬待子瞻)可能也是改編自吳昌齡的<花間四友東坡夢>. <東坡夢>有白牡丹魔障佛印的情節, 同時也有"佛印燒豬待子瞻"的情節, 和楊景賢的"待子瞻"題目和正名同出一轍. 此外<錄鬼簿>中楊景賢名下有<翫江樓>和<為富不仁>雜劇, 戴善夫和鮑吉甫亦有同名作品. 楊景賢既有可能改編了<東坡夢>, <翫江樓>和<為富不仁>等, 同時改編了吳昌齡的<西天取經>雜劇亦不出奇. 在古代一個人改編或抄襲另一個人的作品, 未必算屢見不鮮, 但也肯定不是甚麼稀奇的事.
7. 賈仲明將<西遊記雜劇>著錄在楊景賢名下, 可能是因他與楊景賢相"交五十年", 而且楊景賢亦有份參與修訂/改編. 賈仲明在文字中有語焉不詳, 避重就輕的情況, "沒有著錄楊作<西遊記>的題目正名,亦無任何附註", 似是因為名不正, 言不順之故. 這種情況並非"誤題", 而是"放水". 所以除賈仲明和之前提過已失傳的<詞謔>可能提過"楊景夏"外, 再沒有其他記載提到楊景賢是<西遊記雜劇>作者.
8. 今本<西遊記雜劇>的"典型元雜劇風格"和"元人筆法"不似出自元末明初人楊景賢, 因此他應該是修訂/改編者而非原作者.
9. 由於資料的缺乏, 無法確定除了<華光署保>外, 還有多少及那些內容是出自楊氏的手筆, 即使今本第五出<詔餞西行>也很難証明是楊氏所寫. 除了楊景賢外, 今本<西遊記雜劇>很可能還有其他的修訂/改編者, 但已無從稽考. 其實很多元雜劇都經過修訂, 但仍會視為原作者所作, 若一概要嚴肅處理, 恐怕很多元雜劇的作者都要變成無名氏了.
10. 我認為楊景賢縱使有參與<西遊記雜劇>的創作, 參與程度也不會很高, 大部份內容仍然是吳昌齡的<西天取經>. 所以對古人來說, 不論<西天取經>或今本<西遊記雜劇>, 都是吳昌齡作的. 大多數記載都說吳昌齡是作者, 可謂實事求是, 並非出於"誤題"或是古人錯誤地把兩個作者的兩部不同作品混淆. 吳昌齡和楊景賢並非同一時代的人, 對這方面很有研究的人如臧晉叔和孟稱舜, 又怎會輕易混淆兩人的作品呢? 所謂吳昌齡是<西遊記雜劇>作者乃出於"誤題"和"因混淆而誤題"的說法, 並無充份証據支持.
11. 元代<錄鬼簿>記載吳昌齡有<唐三藏西天取經>或<西天取經>, 沒稱作"西遊記", 明洪武三十一年<太和正音譜>都仍然是用"西天取經", 到了明代永樂後期的<錄鬼簿續篇>, 楊景賢的名下才有"西遊記"之名. 所以"西遊記"應該不是吳昌齡作的名, 而是楊景賢把"西天取經"改為宮廷大戲時, 將它改名為"西遊記". 我認為古人對此根本沒有混淆, 反而因為一個劇有兩個名, 內容又不盡相同, 於是令現代的學者混淆了, 以為是題材類似的兩個劇.

結論
- 由上文所見, 不要說証明楊景賢是作者, 其實要嚴謹地証明他有份參與今本<西遊記雜劇>的創作, 都已經相當困難. 根據以上分析, 楊景賢是今本<西遊記雜劇>的修訂/改編者而非原作者.

========================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