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特教之聲-愛的領航者
2025/10/16 20:52
瀏覽39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特教之聲-愛的領航者 文/李 堯


  我曾是特教服務的對象,如今則是特教工作的一員,自小五第一次手握大

字課本開始,它就成為我的摯愛、永恆的愛侶……

壹、特教之聲

  要作一位稱職的普通教師已非易事,更何況要當一位好的特教老師,那是

需要何等強烈的堅持,沒有掌聲的舞臺上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辛勞。

  身為特教老師,三心(愛心、耐心、關心)缺一不可,且互為表裡:愛心

是第一層,是最根本的,是無法用言語形容,一種極深層的責任感,一顆願意

負擔的心;倘若我們無法產生這份愛心,你我所表現出來的耐心與關心是假的

,不但沒法持久下去,別人感受到的也不真。

  耐心,又可稱之為恆心或者是毅力。特教旅程中,有太多足以消磨愛心的

掙扎,這些掙扎裡,我們可能跌倒、可能流淚,是因為沒有愛心嗎?不!只因

累了,此時耐心就是促使你我走下去的動力,因著這份耐心,我們不會放棄自

己,更不會放棄那些需要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孩子。

  而在這麼多消磨愛心的困境裡,以耐心堅持受傷又站起的前提下,有多少

人還能以微笑面對這些孩子,發自內心去呵護他們、在意他們的生活與學習情

況?這是何等不容易,也便是所謂「關心」的功夫,如能達成,三心才算完全

。「三心」的有無,實在是特教老師的基本要求。

  對於工作的快樂,端賴我們是否喜愛、敬重這份工作。一位快樂的特教老

師其實也一樣,在於你我能否樂在特教這份工作,除了是不是一位教學的能者

,「三心」的具備、特教知識的涵養、人格特質等等都應考慮在內,最重要是

特教這趟旅程中,所能提供的回饋可否滿足你我生理、心理的需要,尤其是心

理的需要,它是決定這段旅途快樂與否的關鍵,當一切都想清楚了,再去從事

這份工作,我們會喜愛它並得著快樂,在你我快樂的情緒下,教學創意自然日

新又新,孩子們也能接受最優質的教育。

  教學其實也是學習。大眾觀念裡,老師一定是飽讀詩書學問淵博,沒有什

麼不會的;然而「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至聖先師孔子尚且請教郯子、

師襄、老聃之儔,何況我們這些名不見經傳的特教老師。教師需要不斷進步,

除基於現實考量,滿足求知求進的心方是最佳態度。因此,當了特教老師絕非

學習終點而是起點,面對特殊學生如此多變情勢,唯有持續儲備能帶給他們最

大幸福,鐵的紀律、愛的教育下,我們隱含一顆謙卑的心,孩子們讓你我將教

學理論化為實踐,實踐中明瞭教學的真諦,也許,他們教我們更多。

  特教不是營利事業,是付出大於報酬的神聖使命;當我們真正用心其中,

你我忘記什麼叫作酬謝、什麼叫作應得的,只有默默付出,樂見孩子們微笑臉

龐。一屆過去一屆又來,沒有掌聲的舞臺,只有我們、只有孩子,臺下是一片

寂靜,你我鞠躬下臺的時刻仍舊如此,不會有人記得我們是誰,離開的孩子也

可能忘記;社會上,我們不求他們是功成名就的人物,只願你我的擺上,使他

們的生活增添一些光彩,他們明白如何過生活、如何困境中喜悅,記著姓名、

電話,那條回家的路。而我們呢?念及他們的時候就會感動落淚,因你我愛他

們比自己更多,他們的成長便是響起的掌聲。

貳、「記憶」動起來

  身障學生的世界是繽紛的世界,在這屬於他們的天地裡有著各自不同的需

要與想要:視障孩子為「看」的限制,聽覺是他們重要的學習管道,具體的陳


述、清澈的表達,使他們接收知能感受外在;聽障孩子為「聞」的阻撓,靈魂

之窗讓他們走出寂靜,絢麗的圖示、數位影像表現,沉默的春天有流歌的響動

;智能障礙學生與自閉症者,這類孩子的心之底圖更是千變萬化氣象森然,進

入他們的童話就是一場探險的開始,探險的成敗乃在溝通的奧祕,什麼樣的教

學方法能竄出黑幕的碉堡,發掘破曉的故鄉?

  實習那年,遇見一位全盲兼自閉症的學生,他是小倫,一個十七歲的大孩

子。從沒看過這麼歡喜快樂的學生,只因他的笑容像是自心底漾開的一抹陽光

,使每個看見的人都覺得溫暖,如是沐浴黃金的海岸,三月午後走過綠蔭篩下

的柔波。相較於同年齡孩子,小倫流露出更多的天真單純,與他相處的時候彷

彿陪伴一個兒童長大;然而,他卻沒有兒童般聒譟黏人的特質,總是斯文坐著

、偷偷地微笑,突如其來迸出些莫名又好笑的言語:「我想摸真的狗!」真的

帶他去摸導盲犬,卻又嚇得連聲尖叫渾身發抖,他對毛茸茸事物總是驚疑不定


  小倫的生活自理仍需訓練。洗餐具、刷牙、洗臉都有他已學會的口訣,唸

著口訣,他的指尖碗中流動,淨白泡沫一顆顆伴著水花一齊躍動,像是小倫的

心跳一樣愉悅;聽著口訣:「裡面搓搓,裡面搓完搓外面;外面搓搓,外面搓

完搓邊邊……」搓邊邊、搓邊邊,口訣一字一句飄過身旁,飄向白雲的天空,

我聽見天使的歌聲,雖是簡單音符卻足以動人心弦,他就是天使,讓每個相遇

的人都覺幸福。

  口訣的韻律、口訣的節奏,令人讀來朗朗上口,這對具口語能力的智能障

礙或自閉症者,是條學習新事物抑或新技術的康莊大道。記得小時候父親要我

背誦詩詞歌賦,一串串鏗鏘有力、音韻協和、拍點井然的字句唸來心曠神怡;

然而當時自己渾不解其中深意,只是依感覺將它記誦下來,直至年歲漸長知識

加深,偶然讀到相關文章內容立時豁然貫通、心有所悟,那樣的回味勝前百倍

。文字本身即富有深刻魔力,美化設計過的文句更是如此,假使能被之管弦,

其精妙所在難以盡言;這就像記憶英文單字常覺頭昏腦脹、事倍功半,但一唱

起英文歌再難生字也能唸之無誤,其中除學習動機的趨力外,挾著旋律或富含

韻藉的文字確實叫人印象深刻。

  小倫口訣給予的啟發,也隨即被我運用到日後智能障礙孩子的教學。舉如

我教他們「認識自己」,其中一個單元為「頸部」,我便寫了一首關於頸部的

工整口訣:

  「頸部又叫作脖子,上連頭部下連肩,前是喉嚨後脊椎,神經血管在裡面

;呼吸空氣從這過,食物從這吞下肚,不要亂掐不亂捏,這裡危險要小心。」

  相同地,學習新技術的工作分析,一樣能採口訣形式記憶流程後再行操作

,此種口訣講求詞彙常見、字句整齊、節奏緊然為原則,頂真、類疊及押韻都

是很適用的修辭技巧。以下提供兩則範例,乃針對洗臉和穿針所編的口訣:

一、用毛巾洗臉

  把水裝進臉盆裡,毛巾搓搓要扭乾。洗洗臉、搓毛巾,毛巾扭乾掛衣架。

二、使用穿針器

  毛線妹妹過山洞,穿針火車來接她;毛線妹妹上火車,火車穿出山洞來。

  口訣的內容也可以作為形成性評量,結構性設計加快孩子們記憶的速度,

當聽到問題自口訣引出答案,也會比較有順序容易回想。例如「頸部又叫作什

麼?」如果孩子順利說出「脖子」,你便可以換個方式再問:「那脖子又叫作


什麼?」這樣的問法可斷定學生是否確實明白、加深其印象,讓他從口訣結構

裡再度思索。

  我不能確定這是最好的方法,但我知道這是能與他們交流的方法,一種能

竄出黑幕碉堡、發掘破曉故鄉的途徑。他們是一群忘記飛翔的雛鴿,需要更多

的了解、更多的呵護,讓愛他們的人化作羽翼下的春風,伴他們扶搖直上,直

上青天的更青處;牽著他們的手,在屬於生命的畫紙為孩子們留下一彎七色彩

虹,那是你我全然的付出與家長的用心穿越白晝黑夜的長廊,暴風雨中一色一

色漆上,雨過天晴時,悄然乍現的美麗。

參、接軌的平行線

  有位小學巡迴班服務友人向我提過一個全盲孩子的在學狀況。這位盲生在

他的點字課上,每每表示不想讀書只想玩電腦、打電玩,好說歹說學習意願仍

是低落,常顯得無精打采凡事漠不關己;最令人憂心地,他將這樣的態度延續

至融合班級,一切都隨隨便便,不願與人接觸,用餐時飯粒掉得到處都是,也

不懂自己清理;同學看他這副樣子常捉弄他,父母知道後便向班導師告狀,讓

那些同學受罰,久而久之更沒人理他。朋友本意想和我討論有何良策改變該生

現況,無意間給我一些對於「融合教育」的省思。

  一位身障生,尤其是幾近全盲或全聾者,學齡前因障礙造成感官刺激不足

,無法達於一般學齡前兒童的先備水準,這類孩童適合小學低年級時即進行融

合嗎?盲生缺乏視覺學習,行走姿勢、合宜的社交動作與表情幾乎不能正確做

出;聾生缺少聽覺學習,雖具口語功能,也難以準確發聲或依情境選擇音量,

這些先備能力既無法透過自然習得、家長也不知如何施為情況下,便賴於後天

的學校教育。

  普通班教師應付一般課程已是疲於奔命,身障生入班課程常需更動、調整

,兼顧學生間不同需要,這樣的忙碌,即使有心幫他們做欠缺能力的訓練也是

不能;特教班或資源班又非各校都有;巡迴教師停留時間有限,且有計定的教

學內容,能補強的微乎其微難以密集或配合時機,身障者生活自理及先備知能

的無法顧全實是融合中可能的灰色地帶。融合教育是希望身障生於最少限制環

境下,直接或間接與同儕互動中學習出社會所需的適應能力;一位學齡前先備

知能沒有齊平一般水準的身障者,他要如何與同儕產生正面性的互動呢?尤其

對那些國小低年級認知發展在具體運思期、道德發展屬前習俗道德期的兒童來

說,期盼他們主動了解、同理、包容、關懷是不現實的,先備能力生活自理不

佳的身障同學,之於他們尚未長大的心靈又會是怎樣一種觀感?假如這時期未

達成積極性的邂逅,待至這群兒童成年對身障者的認知可能因兒時記憶產生不

良偏頗;永遠沒法忘記,那個中學生盯著兩位全盲學弟所說的狠話:「我以後

生了這樣的小孩,一定把他丟掉!」

  特殊學校為身障者打造一個再適合不過的學習環境,在此生理心理均能得

著安慰,課程彈性、個別化設計,攜手的專業團隊,使孩子能快樂悠遊這片天

地,雖然社會性刺激匱乏是其缺點,但課程較普通班富有彈性,且全然針對身

障生設計的原則下,能有更多機會訓練孩子學齡前因障礙導致生活自理及先備

能力不足的部分,等到這些知能與一般學生差異不遠再進行融合,會增進孩子

與人互動的信心和潛力,此種先進特殊學校再入融合班級的階段性想法,要於

身障生幼時即展開為宜。

  大學期間認識一位全盲學弟,他便是先進特殊學校再入融合班級的案例。


校內他與同學互動良好幾乎無隔閡之感,也擁有許多特殊學校方能習得適合盲

胞的才藝、技能、運動及興趣,覺得他是特殊學校與融合教育齊心孕育的成功

個案。讓特殊學校與融合教育接軌,形成能彼此照應的重疊直線而不再是兩條

平行的雙軌,共同努力替特教孩子圓一個屬於自己的未來。

肆、愛的領航者

  許多關乎身障者教育及福利法律的制定、通過,在在顯示政府對這群弱勢

團體的重視與關切;然而求職無門、融合班遭排擠、公家考試被拒、無依法聘

足身障者員工等情仍時有所聞,期盼這只是美中不足而非冰山一角。法規存在

常是消極的限定,有心人試探底線的刺激遊戲;對於身障者相關法規除在制定

較為保障的細則外,讓大眾學習了解、學習去愛應是更必要的。

  當大眾都了解身障者、能去愛他們時,法規才是積極的促進而非消極的限

制。近幾年來無數規定的修改,各樣活動的舉辦宣導,公共建設的無障礙設計

,能看出身障者生活環境改善許多,但還是很多人不了解、很多人難以接受、

很多人忘記去愛。要讓大眾了解認識這群身障朋友,需從教育做起、從教材開

始,舉如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和健康教育等課程能載入身障者發生的原因

、不便的情形、幫助與關懷他們的具體作法,最緊要學習尊重這些生命鬥士,

他們急需你我時伸出那雙自然、溫暖的扶持。

  特教老師是身障者援手的第一線,如果連我們都忘記愛他們還有誰會記得

?特教是愛的源起我們是愛的領航者,巨浪滔天、礁石錯布的汪洋裡帶著他們

一同乘風破浪,前方不是驚人財富也非樂園的大門,只是一處讓他們勇敢活下

去的國度、永不灰心的國度,唯有愛,能使你我繼續領航。

(高雄縣94年度身心障礙宣導月徵文比賽教師組特優作品)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創作 散文
自訂分類:散文
下一則: 天使的笑容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