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夏天﹐世界著名鋼琴音樂家郎朗先生的自傳“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出版﹐各大媒體都有報導和節錄。
那天﹐朋友打電話來﹐劈頭就問“你知道郎朗的故事嗎﹖”
朋友是古典音樂迷﹐對郎朗比較熟悉﹐我只知道他很成功﹐在林肯中心開音樂會。
朋友義憤填膺﹐越說越激動。當我聽完他轉述媒體的節錄﹐我試著從不打不成器﹐激將法﹐光耀門楣﹐家人犧牲來成全孩子的東方文化背景來辯解﹐可是卻越辯越語塞。
在郎朗九歲的時候﹐為了培養郎朗﹐父親把瀋陽治安特警支隊的工作辭了﹐帶郎朗到北京學習﹐留郎朗的母親在家鄉工作﹐作為他們經濟的來源。
他們在北京過著拮据的生活﹐苦撐著﹐因為他們相信郎朗有這個天份﹐他們一家願意犧牲來培養他。
當郎朗被老師覺得他資質平庸而拒於門外﹐加上生活上的挫折﹐終於因為郎朗參加學校合唱團排練而晚回家兩個小時﹐父親狠狠打了他一頓﹐連頭都打破了。問他有什麼臉留在北京﹖然後給他三條路﹐一是服藥去死﹐另一條是跳樓﹐第三條是回瀋陽。
郎朗一條都不肯﹐只有死命練習。後來獲得重要大獎﹐得以出國深造﹐成就了今天的世界鋼琴王子。
我不曉得﹐當初郎朗描述這一段﹐是在感謝家人的犧牲﹐和父親的鐵血教育﹐激發他的潛能﹐讓他有今天的成就﹐還是他在做一場心理上的治療﹖
當我們看到一個成功的郎朗﹐可能有千萬個學音樂的人並沒有達到所謂的“成功”。如果郎朗沒有今天的成就﹐那他家人的犧牲﹐和他個人所要承受的﹐從期待到失望﹐該怎麼是好﹖
這幾年﹐郎朗先生的成就更高了。但是每次聽到他的名字﹐不自覺就會替他拼湊出來的﹐他被鞋子敲破頭的畫面﹐和被叫跳樓時的恐懼﹐浮現在我的腦海。
容我問一句﹐“少年郎朗﹐你還好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8樓. 泥土‧‧‧郭譽孚2013/10/04 15:25理解,可能是最好的途徑‧‧‧
無論對於郎朗或是其父
所見的描述都太簡單,其實,很多事情,夠關心的話,可能就應該探討背景與真實的細節
俗話說,魔鬼躲在細節裡;其實,上帝可能也是躲在細節裡啊
我們沒有耐心注意細節,我們只能莫名其妙地失敗吧
泥人慨然
- 17樓. KittiO2011/12/11 04:52看看這篇他媽媽寫的文章
這家真是有點不正常--爸爸是鬱躁症﹐媽媽連換個電燈都不會﹐兒子20多歲不知道任何安排社交生活(根據母親之言)。不知道西方國家的鋼琴家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 16樓. KittiO2011/12/09 08:29郎朗是有才能的 最後還是發光發亮了
可憐的是那些被打破頭﹐可是也沒有成功的孩子們........中國父母真的need to get a life---好像沒有孩子生活就失去生存的意義了﹐這對孩子是多大的負擔啊。
- 15樓. 花露露 ( 悄悄地離開默默的回來)2011/05/11 05:08原來有這麼一段
原來朗朗的成功後面還有這一段,
一直以為他是個天才音樂家,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一路走來順暢無比;
沒想到父親曾這麼暴力的“教育”他,幸好他沒有選擇跳樓,
否則將是大家的損失。
謝謝來看這麼老的文。呵呵。
他現在是巨星了﹐可是如果他一直有這樣被打破頭的陰影﹐值得嗎﹖
我覺得父母不可以用自己的犧牲來給小孩壓力。
自己也引以為戒。
東村James 於 2011/05/11 09:21回覆 - 14樓. JOANA藍夜(如玲老師)2011/03/04 09:21好才怪
soory!好才怪!不是說您,是順著那個文末就衝出來的思緒。
我是教書二十年的老師了,教育第一線裡,這種故事總不斷翻飛。
我的好才怪,要降半音,是略沉的。成功故事裡只說一個少年郎朗,沒說另外一萬個憂鬱的,壓抑的,暗夜哭泣的郎朗。這些郎朗當爸爸 之後,媳婦熬成婆了,開始也跟孩子說:一去服藥死,二去跳樓,三回老家瀋陽......又創造另外一萬個郎朗.......
我們都只看見一個郎朗,我們看到,卻說沒看過那成千上萬的郎朗?
潘如玲
教室裡的造夢師
我讚嘆一切星子謝謝您來看這麼久以前的文。
寫這篇的時候﹐我是很難過的。也是給自己一個警惕﹐不要把壓力方在孩子身上﹐那麼小的心靈﹐這個痛﹐會是一輩子的。
謝謝您來串門子喔。
東村James 於 2011/03/04 09:44回覆 - 13樓. 之之2010/07/21 13:09還好郎朗成功了 不然現在不就慘了嗎 我無法認同朗爸的教育方式 還好他兒子聽話 如果叛逆一點 豈不要鬧出人命了
如果他沒成功﹐真的不敢想象。如果換作別人﹐早就吸毒﹐酗酒了。
東村James 於 2010/07/22 22:57回覆 - 12樓. 溫哥華 千里傳音2010/05/30 12:23成功不是偶然
雖然,艱苦了些。運道也忒好,比朗朗被整更慘的人多的是,卻沒能浮上來。
要在西方媒體上,占得一角,取名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悔教夫婿覓封侯
自在就好。成功定義,各不同。知足常樂。
Victor..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act.udn.com/ACT/U2U/u2uh_b2b.jsp?cid=8001&uid=sunshinemaple&style=uh_white></SCRIPT>
成功的定義﹐各不同﹐其他格友留言﹐也是這個想法。 東村James 於 2010/05/31 13:35回覆 - 11樓. 熏衣草2010/05/30 07:50郎朗
他還是年輕人,給他多些時間成長吧!每一個人都有年少輕狂時期,他才二十八歲而已。是很多父母很想子女像郎朗一樣,但沒有這麼瘋狂,郎朗是乖小孩碰到這種神經病的父親,沒錯,若沒他爸他是沒今天,但還好朗朗沒選擇去死,不是很多人不堪壓力而自殺嗎?我還是會看他每一場演出,他是很不簡單的,我從他十七歲他在紐約演奏就注意到他了,成名後他是誇張沒錯,我也受不了馬友友演奏的樣子的,眼睛閉起來就好了,對於這種譁眾取寵的人,真沒辦法,朗朗他技巧高超,有些感情的部份可能再給他時間吧!
我祝福朗朗,希望他快樂,總覺在他內心一定還有傷痕。
其實寫這文﹐就是心疼那個少年郎朗。希望他漸漸走出那個傷痕﹐也在藝術上更上一曾樓。 東村James 於 2010/05/30 10:56回覆 - 10樓. 看雲2010/05/29 03:59時代不同
現在大陸的父母大概也捨不得這樣打小孩了,不過他們的要求和期望還是很高。有個親戚教鋼琴,碰到大陸來的父母要求常比較多,有的還問:「要怎麼樣才會彈得像李雲迪那麼好?」而她的孩子才剛起步。如果James那一天也這樣要求雙胞胎﹐看雲姊﹐不用客氣﹐像James的老師那樣﹐把粉筆直接丟過來就是。 東村James 於 2010/05/29 06:27回覆 - 9樓. 莫大小說2010/05/29 01:48很多人受不了他的舞台表演
然而這可能是他的風格
如您所說﹐這是他的風格。只是有人欣賞﹐有人不欣賞倒是了。 東村James 於 2010/05/29 06:2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