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大選中贏得七六五萬張選票的馬英九總統,前天獲得二十八萬五千張黨員選票,當選國民黨主席。
為何七六五萬張公民選票還不夠讓馬英九成功地領導國家?總統大選的七六五萬張選票如果是一鼓作氣,則如今這二十八萬五千張黨員選票會不會是再而衰、三而竭?
馬英九是因出現「領導危機」才要兼任黨主席。此前,他「領導」蕭、劉、吳、王四人並不成功;現在他將「全面領導」黨政機構,勝算如何?
馬英九的優勢是「形象」,但問題卻在「領導」。「形象」不等於「領導」;「領導」是動詞,「形象」不能停留在只是形容詞。馬英九的形象,未必只是形容詞;他的「清」與「正」,皆是難能可貴的倫理品格及社會價值。問題卻在:他如何能夠「領導」起他的執政團隊,進而「領導」起整個國家;領導當然是動詞,而不是形容詞。
昔者帝王稱孤道寡,雖是謙抑,卻亦甚寫實;但在民主社會的國家元首,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領導」,不能成為只是佇立在孤峰頂上的不沾鍋。能領導者,不兼黨主席或許也能領導;無領導能力者,即使兼黨主席亦未必能領導。
馬總統(主席)欲重建其領導效能,經緯萬端;但最重要亦最根本者是在「人才」與「組織」。
「領導」的第一要領即在識才善任。馬團隊的「人才問題」是個大問題。在內閣及黨部的層次,有些首長連自己的社會形象都無力維護,更遑論準確決策及為政策辯護;但是,馬團隊一方面畏懼變動,另一方面大概是覓無替代人選,遂令這些不稱職者坐在那裡繼續損耗興革時機及政府聲譽。另就地方人才而言,台北縣「吊車瑋」幾乎牽動了國家全局,雲林縣「代子出征」,花蓮、台東皆被有爭議的縣長參選人挾持,更見其青黃不接的窘境。馬政府倘若不能在人才問題上得到解決,執政團隊的形象及績效即不易改善;而倘若執政團隊的形象及績效不能改善,就更難覓得優秀人才加入執政團隊。這將形成惡性循環的領導困境。
再論組織。組織的最大優勢是在「群策群力」;經由組織的智慧產生最佳的決策,並經由組織的力量完成最佳的執行。倘若一個偌大的經濟部,就ECFA卻竟搬出「一哥」與「發嫂」那種水準的政策說帖,這個「組織」顯然是有問題的;倘若立院黨團竟由少數幾名立委的左右而竄改通過了《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且始終由少數幾名立委襲奪了黨團的社會溝通角色,這個黨團的「組織」也是有問題的。
成功的領導必須建立在「適當的人才」與「有效能的組織」之上。就人才言,如今據要津者,皆已呈現出其才能的極限;若再留用那些明顯不適任者,就是誤國。說得簡白些,馬團隊對這些首長仁慈,即是對人民的殘忍。就組織言,對於那些不能產生「組織效益」的組織,也要使之上緊發條。如果組織不能產生「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機能,反會因「自我感覺良好」而成為國家治理的禍源。
所謂「領導」,應當不是要馬英九凡事親力親為;而主要在識才善任,體現組織的效能。但馬英九「不沾鍋」的風格,使他覓才的門路難以開闊,且易趨保守;一旦所選黨政首長或幹部不適任,整個組織亦難有表現。這可能正是形成當前困境的主因:當「人才」不勝任,「組織」效能低落,再加上馬英九的謹守分際「不沾鍋」,事情就難以收拾。
倘若這才是癥結所在,則恐非兼任黨主席就能解決問題;重新全面檢討黨政骨幹人事的去留,才是諸多根本要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