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任總統馬英九應已感知:他任命賴幸媛為陸委會主委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決定。且不說此一任命的原始用意如何,亦且不說此一任命未來的成敗得失如何,但在如今這個重大關鍵時刻引爆朝野內外如此強烈的驚疑,無論如何已是得不償失,亦已是未得先失。
馬英九說,此一任命引起的社會反應「事前就預料到」。這個說法似在表示:社會的感受我已事前料到,但此一任命有超越此種感受的高度。現在,種種「反應」已經爆發,馬英九是否仍認為以這樣的政治代價換取賴幸媛的任命是符合比例原則的?
馬英九說,任命賴幸媛是為了「擴大馬蕭兩岸政策的社會共識基礎,考量五百四十多萬綠色選民」。這其實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稍有政治常識者皆「在事後也能想像得到」。但是,賴幸媛的任命似乎連此一效應也未發生。一方面,藍營內部自朝至野立即出現「共識」破損;另一方面,綠營人士亦立即否定了賴幸媛的「代表性」,甚至認為此一任命是羞辱綠營的「人格謀殺」。然則,馬英九所期望的「擴大共識」究何所指?何況,尤其要緊的是,馬英九有沒有想過與對岸的「共識」?
任命賴幸媛,最大的弔詭是:倘若賴幸媛就任後仍「代表」綠營過去的思維,兩岸政策將如何推動?反之,倘若賴幸媛完全符合「馬蕭路線」,則主委又何必非賴幸媛不可?有一種說法是:賴幸媛是「煞車」,煞車當然應有,但賴幸媛卻可能是最壞的煞車角色;未來她的任何「煞車」動作,不論有理無理,皆將被解讀為政爭。有人指出,此時此際陸委會主委應當是「政策性角色」,而不應是一「政治性角色」;但對賴幸媛而言,她在新職的「政策性」及「政治性」上,恐皆將是左支右絀,進退兩難。
然而,無論如何,在此一任命中,馬英九與賴幸媛應皆是出於對國家社會的善意,亦是出自對彼此的善意;也就是說,馬英九確實是想「擴大社會共識」,賴幸媛也必有「共襄盛舉」之意。不過,畢竟此一任命確有「角色/功能」的錯亂,亦已引起朝野內外的巨大驚疑;馬賴二人若皆相信此一任命自有道理,則必須在最短期間設法消除朝野內外的疑慮,二人如今不啻已成「命運共同體」。
更直接地說,馬英九的命運其實已操在賴幸媛手上;這也正是觀察者不解馬英九何以自陷此種風險的原因。為了維護「馬賴命運共同體」,賴幸媛似乎不必再以綠營代表自居,因為那會陷於是否「背叛」的質疑;亦不必以台聯在內閣的代理人自居,因為這畢竟不是一個政治入股分紅的場域。賴幸媛不必迴避自己過去的言行紀錄,反而應忠實表達自己在國家認同及兩岸關係上已有新的見解與信仰;其實,這樣的心路歷程,在許多新世代政治人物身上皆曾發生。以賴幸媛的人品,她若能以此坦誠面對社會,應可被視為與時俱進的成長,而非機會主義者;而以賴幸媛的論述能力,她也有可能以自身為見證,建立一個新的人物典型。倘能如此,待賴幸媛「自我轉型」成功,其「角色/功能」的矛盾亦可化解,則馬英九所稱「擴大社會共識」,及賴幸媛所稱「回應社會主流」,也許就能順理成章了。這樣的憧憬,應是馬賴二人現在相互應有的默契與責任。
否則,倘若賴幸媛仍以「五四四萬票的代表人」自居(其實無此資格),或以「台聯的代理人」自命(其實亦無正當性);則必將不能避免其「政策性/政治性」的「角色/功能」之矛盾錯亂,已可預言其新職必告失敗。倘係如此,賴幸媛不如在此時請退,不要繼續傷害自己,也不必再去傷害馬英九。畢竟,二人的初衷皆是出自善意。
兩岸政務是國政核心之核心,馬英九在如此攸關重大的地帶,在如此微妙敏感的時際,若僅因「原罪意識」而下了賴幸媛這手怪棋,就「效益 /風險」言,可謂完全不符比例原則。另就賴幸媛而言,若自認為是以「台聯棋子」的角色入閣,非但是自貶格調,亦恐必將落到「藍綠皆不齒」的地步。然而,如今木已成舟,且看「馬賴之舟」將駛往何方?
這個任命,就此時此際看,似非但未能擴大「社會共識」,且已引發「主流民意」的猜疑。馬英九對此種社會反應既已「事前料到」,則必定是對此一任命未來的成績亦有樂觀的預估。我們為馬賴二人加油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