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統大選期間,連謝長廷都不容他站台的陳水扁,上周二以「商談移交」為名目,把馬英九請到台北賓館,且顯然有備而來地大談「九二共識」。
安排這場「扁馬會」,陳水扁的用意有二:一、藉由討論「九二共識」,重新站回「總統」的高度;二、再度強調,希望「挺扁 /反扁」的時代劃下句點。陳水扁用關懷「台灣主體性」,要大家忘掉他八年的失政敗德與內耗空轉。
陳水扁一直說「沒有九二共識」,其實不如說,陳水扁一直「希望沒有九二共識」。但是,如今「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經出現在「布胡熱線」,也已出現在新華社的英文稿中;所以,即使原來沒有,現在也有了,至少可以視為台美中對於「九二會談」的新詮釋。這個新詮釋誠然尚非穩固(只見英文稿),亦非明確(如何發展及落實),然而畢竟「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經出於胡錦濤之口及見諸新華社的英文稿。
事到如今,陳水扁及民進黨不應再說「沒有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應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一、如果有了「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承不承認、接不接受?二、或者,倘若覺得如今出現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夠穩固及明確,願不願付出心力協助促其更形穩固及明確?三、「一中各表」是「中華民國」,而不是「台灣國」,民進黨接受嗎?還要「及早正名制憲」嗎?
關鍵是在第三個問題。過去,「一中各表」的可能性尚撲朔迷離,是使得台獨產生號召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台獨的主要訴求一直是「中華民國沒有尊嚴/中華民國活不下去」,而幾乎從來不須證實「台灣國能活得成」。如今,倘若出現了「一中各表」的可能性,民進黨究竟將回歸「中華民國」,或仍然主張另建「台灣國」?
民進黨若回到「中華民國」,始有可能協助如今萌芽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趨於穩固化及明確化;但若仍然主張「台灣國」,它當然不希望看到「一中各表」。
例如,北京方面近年來一直重複「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論述,陳水扁卻迄今仍堅稱北京的主張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這究竟是北京不再嘗試變化?或是陳水扁及民進黨不希望北京變化?甚至禁止北京變化?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如今出現的新局,確實仍然相當曖昧及脆弱;但是,其中亦確實顯現了台美中三方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個中國,定義不同」,或「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或「雖未統一,仍是一中」,或「維持現狀」,或「屋頂理論」,這些經歷長期折衝而逐漸演化出來的概念,雖然皆未成熟,尚無扭轉乾坤的功效,卻已在不知不覺中一分一寸地將兩岸關係導向了較有建設性的方向;畢竟兩岸要的是雙贏,而非相互毀滅。
準此以言,即使沒有「一中各表」,台灣亦應設法使之有;何況,如今它冒出頭來已經有了,難道還要硬說它沒有,或詛咒它沒有?
「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雖然只是一個芽苞而已,但就在布胡熱線公開當日,已經成為兩岸關係的新架構。這將是一個「只能進,不能退」的新架構。例如,「一中各表」若有發展,勢將使台獨受到抑制;但若「一中各表」又見倒退,台獨將又找到復活的理由。又如,「一中各表」若有發展,馬英九政府的新政即有正當性;反之,馬政府仍將面對一個撕裂與絕望的台灣。再如,北京如果能維持「一中各表」的溫度,兩岸關係即不至於變調;反之,倘若北京從「一中各表」又縮了回去,將不啻掀開了潘朵拉的魔盒,不可收拾。
寄語兩岸當局:一中各表,文火慢燉。火太大燒穿鍋底,火太小不小心就熄了;小小火,慢慢燉,火不能熄,鍋底不能穿。
在北京政權、美國華盛頓兩方軟硬兼施的百般暗示下,大多數的台灣人民最後選擇了少點台灣味、多點中國情的馬英九。
許多選民以為自此天下太平,普天同慶。馬英九本人似乎也是認定自己的確是眾望所歸,不僅是台灣社會也是國際社會所欽點的天之驕子,一當選就自信地提出要訪美,還打出七月四日包機直航的時間表,結果,美國立刻給了他一個軟釘子,北京方面則繼續推動反對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絲毫沒有手軟的跡象。
實情是,台灣就是台灣。任誰來當總統,我們的主權地位與國際形勢也依舊晦暗不明。馬英九再得人緣,蜜月期也會很快結束。
台灣不是科索沃,也不是西藏,因為我們沒有立即的人權危機。相反地,台灣有民主制度,也有經濟自由,外表看起來是一個健康運作的現代社會。因此,國際社會不覺有必須立即援助的危機感。
然而,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看似欣欣向榮的台灣文明卻在建立在一個脆弱的政治基礎上,猶如花朵開在熱帶的珊瑚礁上,雖然美麗,卻隨時可能遭一個不對的浪潮沖走。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獨特的戰略位置,國際政治一直是台灣發展的一枚地雷,每個人都學會一套小心翼翼行走的本領,雖然賺錢投票,生活正常,卻天天都像在走鋼索。
當馬英九當選,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前去拜會陳水扁總統。坐在總統府裡,他像在跟一個孩子說話似地對陳總統囑咐,你,要將政權安全地過渡給新當選的候選人。不知道這位美國人是否能想像,明年美國大選之後,英國首相跑去見布希總統,千叮萬囑,你要平和地交接政權,別節外生枝。
實情是,「別人」的確把台灣當作一個他們能夠控制的香蕉共和國,以他們的國家利益為前提,來處理台灣問題。
實情是,對現在的中國來說,台灣也不再僅是一塊以血緣相繫的島嶼,而是他們與美國這類大國交手時、用來展現主權意志的著力點。
實情是,所有人都把台灣的國際地位當作一個兩岸議題來處理,首重台海安全與中美兩國實力的平衡,至於兩千三百萬台灣居民的自由幸福向來只是錦上添花。
所以,當新政府主張開放路線,極力推動陸客來台觀光投資、兩岸直航等政策,固然值得支持,因為,為了經濟的發展,也為了政治的安全,唯有開放,才是國際地位仍不確定的台灣在全球化時代的最佳立基點。然而,開放,應是對全球開放,而不只是對中國市場開放。很多選民對陳總統與他的政府投下反對票,是因為深刻體認鎖國的危險,但是,如果把開放純粹對等於兩岸對流,實在窄化了開放的意義。
一個開放的台灣,應是屬於全世界的台灣,不只是當美國的香蕉共和國還是中國大陸的兄弟之邦。台灣的外交失敗,雖然北京政權「幫助」不少,也由於自己的華人保護主義與過時的冷戰邏輯。
實情是,台灣從來沒有想過要開放,也沒有準備要開放。我們沒有一個像樣的國際機場,海關前永遠大排長龍,沒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由機場接駁重要城市;簽證冗長而麻煩,令人卻步,且對許多國家例如印度帶有歧視;不歡迎外來移民,對來台工作的專業人士與外籍勞工極不友善,對工作證與居留證的申請處處設限,歧視外籍新娘與他們的孩子。
台灣要走出去,是因為要國際化,而不僅是兩岸化。所需要配置的基礎建設與移民簽證法規,應是針對所有來台觀光旅遊工作居住的外籍人士,而不僅是針對大陸客量身定做。
台灣的外交的確需要包含兩岸議題,但不應因此自我侷限。新政府應拋棄中國化與台灣化的兩極辯論,而開始多用全球化、國際化與地球化的思惟框架,如此,台灣才能真正成為一座世界級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