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郭台銘的這句話有沒有搞錯?
「企業界」哪裡有「不拚經濟」的?馬英九往訪郭台銘,郭台銘說:「政府不是萬能,不能把所有責任都推給政府,拚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郭台銘所說的「拚經濟」,顯然不止是指他的鴻海集團而已,他指的應當是「拚整個台灣與所有台灣人的經濟」。
台塑大樓周一晚宴的圖像,出現在媒體上。馬英九、蕭萬長、王永慶、張忠謀及郭台銘,一字排開;其中深意,不言可喻。王永慶說:「馬蕭當選是台灣人的福氣,也是全世界中國人的福氣!」這句話,當然有些誇大,但發抒了王永慶十餘年來的抑鬱,也表達了他蓄積已久的期待。郭台銘則說:「拚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這裡所說的責任,應當是指企業界該承擔更大的國家責任與社會責任。
過去十餘年,應是台灣卓越企業家們內心相當鬱悶的歲月。他們一方面在專業上面對全球激烈競爭,另一方面又無力化解鎖國的政治惡鬥。莫說商人無祖國,台灣的卓越企業家們十餘年來眼見政府貪腐、國家沉淪,說也無人聽,勸也無人理,內心當然不免有一種救國無門、報國無路的落寞疏離之感!
不說別的,二十年來「台商」一詞的涵義變化即已道盡一切。一開始,這些「渡海自救」的廠商,被指為「台奸/資匪」或「中共同路人」;如今,則被譽為「台灣經濟的尖兵」。倘若在十五年前,主政當局就朝「將台灣建設為亞太營運中心」穩步前進,今天的台灣何至於耗弱及邊緣化到這種地步?
其實,只要看幾位重要企業家二十年來的個人生涯動線,即可看出台灣這些年來「全球化VS.鎖國內鬥」的斑斑痕跡。康師傅的傳奇,與王永慶的跌跌撞撞;張榮發的調轉舵輪,與許文龍的緘口不語……。這些皆不只是企業拚生存的必然趨勢,也是國家拚生存的必然走向。
我們不相信「商人無祖國」,一個卓越的企業家一定會有高於一般人的國家社會責任感。事實上,過去二十年台灣在國家認同及兩岸關係上「嘗試/錯誤」的過程,也正是許多企業家個人跌宕曲折的心路歷程;張榮發是如此,許文龍亦是如此。誰願意作一個「無祖國的商人」?重點是,主政者必須建立一個讓企業家們共同認同的「國家」,與共同敬重的「政府」,才能喚起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愛,也才能使他們發自內心地願意承擔起對國家社會的重大責任。
面對政治新局,我們對企業界有四點期待:一、不要汙染政府,不要汙染政治。不要再送禮券,不要再送鑽戒;那樣做,是在毒殺政府,也是在謀殺台灣。二、不要捲入政治內鬥,不要助長社會撕裂,不要用「廣告主」對媒體進行政治迫害。三、不要只是解決「台商」的問題,更要協助解決「台灣」的問題,尤其應致力緩解M型社會的問題。亦即,不能只是「出走/流血」,更要「回巢/循環」,協助台灣成為「亞太平台」。四、改善企業家的形象,把金錢化作社會愛,將企業的成就轉化成社會共同的榮譽與希望。
「拚經濟,企業界也有責任!」這當然是指「拚整個台灣與所有台灣人的經濟」。其實,只說「拚經濟」已不足形容當前的情勢,事實已經到了必須「救台灣」的地步。企業界若有救國濟民的雄心壯志,請協助國人建造一個廉能的政府,以及一個全民同甘共苦、不離不棄的國家。
救台灣,是企業界捨我其誰的光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