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
──錢鍾書
嗯,我只是想把在張大春「網路時代 我們都是黃雅秀」這則新聞裡看到的這句話記錄下來而已。XD
不過Word都開了,還是多寫一點點好了。XDD
幾年前,有個老師交代我去找出某個實驗方法來。當生科相關領域的研究生當然都免不了這樣的訓練:翻遍相關文獻,看看前人是怎麼做實驗的,參考paper上的做法,找出在自家實驗室可行的protocol。
不過,那時看過所有我能找到的paper後,有幾個小地方我實在不太明白,跟實驗室的資深助理討論過,也還是不知所以然,所以我很天兵地做了一件事:
直接寫e-mail給那一疊paper裡,出現頻率最高的教授。
老實說,我也不是很期待大教授會為了這種雞毛蒜皮事,回信給我這個小研究生;不過,三天後,我在信箱裡,看到他的回覆。
老教授人很好,為了我的小問題,去把實驗室裡陳年的檔案翻出來,回答我那個對他來說,應該是很愚蠢的問題,而且還祝我好運。
我的確也因為他的加持,實驗進行的很順利。不過他的加持似乎也僅只我而已,因為那位老師實驗室之後想重做這個實驗的人,居然都沒有成功過。(傻眼)
數年之後,角色互換,雖然粉小咖,我還是成了會被研究生問問題的人。不過,在幫她們搞定實驗上疑難雜症的時候,我總有個感覺:
這似乎都是認真點查資料,或是動腦子想一想,就能解決的問題啊!
我突然很擔心,當年那個老教授收到我的信時,會不會也有「這小鬼很白目」的感覺……orz
我總覺得「問好問題」是件非常困難的事,尤其是在明明就知道自己的問題可能很白痴,卻得把這種我實在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包裝成會讓人耐心回答的好問題的時候。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遇上來問笨問題,卻能用好問法問我的研究生或助理時,就不太覺得自己是在回答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好繞口令喔!XDD)
所以啊,同樣是作業,換個好問法,應該就不會得到「別費事卸我」的答案。
至於什麼是好問法,我想,除了禮貌外,至少得表現出「有解決問題的誠意」跟「想解決問題的動機」,而這兩點,追根究柢,來源都是「好奇心」。而很不幸的,就我所看到的,這點似乎是大部分現在還在學校學習的人,最缺乏的部分。
我說的「還在學校學習的人」,包括理論上應該對研究很有熱忱的研究生喔!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本來應該是為了想鑽研學問而進修的人,即使沒有探索研究的動力,還是進了研究所呢?
關於這一點,我總想不透啊……(遠目)
- 1樓. Frances2010/06/08 01:35如果去追一個女孩
太快得手就沒意思了。
而用一指神功敲兩下就有不三不四一大堆資料跳出來的那種東西,
大概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價值。
懂得去問好問題,或者引發挑動學生的好奇心去問出好問題,
都不簡單。
從問問題到得到真正的答案要多久?
我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