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清河公房建,居住在含山郡(即和州含山縣,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生性推崇那些奇異的事物,喜好研究道教的學問(註)。房建曾經追隨某道士學習,道士傳授了《六甲符(一種可以隱遁或避除鬼神的五行方術)》及《九章真籙》,房建專心學習這二種學問長達二十年。
後來,房建南遊衡山時,遇見一名性格堅毅不屈又聰明俊秀的道士。道士與房建交談時,說到上清仙都(註)以及蓬萊、方丈等仙山(註)等靈異之事,樁樁件件都像是他親身經歷、親眼所見,令房建感到驚奇不已。十多天後,房建準備從衡山出發前往南海,道士對房建說:
「我曾經客居在南海,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年了。那時有一位名叫李侯的宦官(註)擔任南海護軍,李侯送給我一支玉簪。我現在將這支玉簪送給你,你要好好的珍惜它。」
房建獲得這支玉簪非常高興,向道士道別後就出發去往南海。他的腳程不慢,這年秋天,房建就抵達南海了。
有一日,房建獨自前往當地一座名為開元觀的道觀遊覽。在道觀北邊的長廊處,有二尊用磚堆砌成的真人的塑像,其中位於東側的是左玄真人。當房建觀賞左玄真人的塑像時,發現那正是他在衡山所遇見的那名道士,房建驚訝得感嘆了許久。當再細看左玄真人的冠帽處時,發現那裡本該有的髪簪已經沒有了,只剩下了一個插髮簪的小孔。當時有幾名住在觀中的道士也在現場,房建就將自己在衡山遇見左玄真人之事說了出來,並將那支玉簪展示給眾道士看。一名道士驚訝的說:
「多年前有一位名叫李侯的宦官,擔任南海郡的護軍,曾經施捨了二支玉簪用來裝飾左右二位真人的塑像,到現在已經有十年了,那左玄真人的簪子卻也無故消失了十年。現在你所獲得的這支簪子,與右玄真人的簪子樣式一模一樣,的確是左玄真人的簪子沒錯啊。」
房建對此也感到非常神奇,就將這支玉簪還給了道士,放回左玄真人像的頭冠上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玄元之教」,「玄元」本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一體之氣,亦泛指天宇、天空。道家則稱天地萬物本源的道為「玄元」。亦借指老子。因此在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天寶二年時出現一個名為「玄元原道派」的道教支派,以道為最高信仰,追求社會大同,弟子同修共進。
註:「上清仙都」,指道教中三清天界之一的上清境,是靈寶天尊的居所。
註:傳說中東海中的三座仙山:蓬萊、方丈與瀛洲。
註:「寺官」,此處指宦官,唐朝有派宦官擔任護軍的慣例。又按字面解也指寺廟中負責管理事務的僧官。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補遺》.房建
清河公房建,居於含山郡,性尚奇,好玄元之教。常從道士授六甲符及《九章真籙》,積二十年。後南遊衡山,遇一道士,風骨明秀。與建語,述上清仙都及蓬萊方丈靈異之事,一一皆若涉應。建奇之。後旬餘,建自衡山適南海,道士謂建曰:
「吾嘗客於南海,迨今十年矣。將有寺官李侯者護其軍。李侯以玉簪遺我,我以簪賜君,君宜寶之。」
建得其簪,喜且甚,因而別去。是歲秋,建至南海。嘗一日獨遊開元觀,觀之北軒,有磚塗為真人狀者二焉,其位於東者左玄真人,及視左玄之狀,果衡山所遇道士也。奇而嘆者且久。及睹左玄之冠,已亡簪矣。時有觀居道士數輩在焉,建具以事言,次出玉簪示之。道士驚曰:
「往歲有寺官李侯,護兵於南海,嘗以二玉簪飾左右真人,迨今且十年,其左玄之簪,亡之十年。今君所獲果是焉。」
建奇之,因以玉簪歸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