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悸動
-讀郭譽孚(泥土)「自惕的主體的臺灣史」-
為什麼講臺灣史要特別提出「自惕的」、「主體的」?難道一般見到的臺灣史都缺乏主體意識、不足以令人自惕嗎?這真是個新鮮題目!
首先說明,區區並非專家,這篇讀後感,只就一個普通讀者的直覺,誠實記錄所見所思。
如果不在「年輕的五月城市」裡,就不認識泥土兄,也不會好奇的看他的部落格、注意臺灣史的問題,更不致拿起這本「自惕的主體的臺灣史」仔細閱讀。
先從泥兄部落格的文字,略微知曉其看法與立足點,及一些關於臺灣史日據時期有疑問之事的扼要分析敘述,再讀此書,更能深入理解。
最吸引我而使我感動的,便是作者誠摯深情的筆觸寫出二篇獻詞、三篇序、跋文及附錄三篇文。一向,我看書的習慣也總是先細讀序跋,然後才讀本文。讀之,可進一步明白作者的背景,與一路行來的知識份子以家國為念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之所以形成。筆致的真誠實在,刻畫一個熱血青年自始關懷周遭,憂國憂時,追求理想社會之實現;從恨鐵不成鋼的年輕激情,經過長久時間歷練而轉化為成熟睿智,依然多由以筆伐口誅、文字建言、辨正,陳述理念的管道來服務社會。
筆尖帶著豐富的感情是作者為文的特色,求真求實,細心比較、認真思索,嚴肅比對、合理探考,設法印證;我看到的是一個熱誠理想、充滿愛心的實踐者,一步一腳印的在乾裂的泥地上,竭盡所能的挑出石礫、挖鬆土壤、施肥澆水,殷殷期望一切的努力未曾白費,而能讓生長於斯土、愛之獻之無怨無悔的吾民,在同舟一命而彼此關懷體諒的共識裡破除成見、設身處地,以期安和樂利、共存共榮的開創這片腴沃的豐饒,並擁有平和美麗的遠景。
而家國賴以存活發展的憑藉,首要應是相容與和諧、自信和自重。因此要填平誤解的鴻溝,屏除錯誤的思考,癒合因歧見造成的傷痕,作者心心念念的提出「主體的臺灣需要的自主」,是「以臺灣的經濟條件、戰略條件和文化條件..立基於真正的自由」,而非苟延殘喘的在別人的譬如日美中的「主體」角力下依傍乞憐,或盲目崇拜依附他人的「主體」,自貶自卑的忘卻自己的「主體」,或不明所以的自我陶醉。
但坊間的臺灣治史者,「少有以探究主體的臺灣史為目標」,多以日人的史觀及其提供之資料為憑,不加懷疑的取用,甚至明顯擁護日本統治的那段臺灣史,而掩蓋了事實真相,造成同胞觀念上的誤解與分歧,大傷共謀福祉的元氣,實令親痛仇快,足為憂心。故提醒「任何民族只有在屬於它自己的歷史裡,才可能吸收到最深刻的歷史教訓和智慧的滋養。」了解真相,方免於盲目親日或反日。諒解過去以及現今處境,乃能使斯土之所有族群相惜同生、和樂並存。
全書分為四篇:第一篇,日本據臺時期鴉片政策史要。第二篇,東京澀谷事件與其時代。第三篇,如何認識「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及第四篇日據時期臺灣血淚史要。
因看過部落格中有關鴉片政策和澀谷事件的介紹,就先讀第三、四篇。
第三篇,細心比較吳濁流日文原作小說「亞西亞的孤兒」兩種中譯本南華版與草根版(第三種譯本黃河版,與其中較差之草根版譯本類似)。由譯者的遣詞造句和翻譯手法,分析其立場與心態,鉅細靡遺。結論認為1962年南華版的最佳,可歎市面上流行版並非最信實者,誤導觀念之譯本反而大行其道,頗堪玩味!
第四篇,敘述日本威壓攘逐臺民之血淚史,條舉種種事件、愚民政策及反抗事跡等等。
東京澀谷事件,日人不公不義的陷害臺民;日據時期鴉片政策的暗流曲折,日人明禁止暗助長台人吸食鴉片且壓制自發的禁煙活動之陰險實事,都詳述始末,使原本不明真相的讀者清楚瞭然。澀谷事件裘法官那段,看得人血脈賁張義憤填膺。
要言之,日據時期,日本統治者完全以其殖民者高高在上的侵據心態,逞其欺壓之惡行,儘管後有「農業臺灣」與「南進基地」之說,皆以據土役民為目的,若忽略此點,竟然以感恩崇拜和歌功頌德來感謝侵略者之行動,則「主體臺灣史」的精神與意義何以彰顯?作者苦心孤詣認真探究,將冰山之下的一些隱情疑竇爬梳理清,公諸於世,希冀知情明理者慎思公斷,勿為模糊偏見所蔽,大家不再誤會對立,攜手以「汗漫」之勞績與「澎湃」之氣勢,共同為理想社會而點滴盡力。其心委實可感,其行的確可佩!
書籍封面一行字是一串「汗漫」,封底上下則是各一行「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字樣,或許表示作者願意把小我情、大我愛都善用在生死以之的家國之上,竭盡努力奉獻一切的忠誠心意啊!
可敬可愛的癡傻耕耘人,相較於主流的、在位的、有豐富資源財力支持、有「政治正確」為後台的公家或私人研究及教學單位,單槍匹馬的蒐集資料、尋覓真相、研究奮鬥,是極其艱苦的;光是買書就得投注不少金錢,披沙揀金、過濾渣滓、融會貫通,也要費時費工,而得出的成果,受重視的程度若何?又有多少人知道而關注、相應而理睬、贊同而接受、鼓勵而樂為後盾的呢?如果不是愚公,有此「知其不可而為之」的顢頇傻勁兒,誰會去做這吃力不討好之事呢?
有幸結識泥土兄於網上,又逢機緣得見,證實其人正如其文,腳踏實地,誠懇認真。在海外出生長成的小女從小好奇心和求知慾很強,對史地興趣濃厚,主動問起著作此書的動機及研究方式,書中自認寫得最精彩的是哪一部分?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背景等等,衷心感謝泥土兄深入淺出不厭其詳的當面解說,使年輕人和我都獲益良多!
最後,希望並且推薦大家閱讀此書,關注茲事,關心真相,傳播實象,人人體諒,和睦共處,同享幸福,永保安康!
按:
近年來,有些出版品如文英堂出的臺灣史記,也以類似的觀點揭露剖析日本殖民統治之惡,看來泥兄應有吾道不孤之感吧!
題外話
對於泥土兄的個人印象描述,可以如此形容:
率真沈穩,神清氣爽,專注安詳,輕健硬朗;言談之間,躊躇滿志,若有所想;時而沈斂,時而舒張。提及正進行寫作之事,嘴角含笑,自信昂揚,慧眼放光,遙望遠方。
總括如下:今之古人,剛直柔腸!稀有動物,不見冤枉!
(最後一句,絕無輕慢,恭敬行禮,肺腑之言!)
- 7樓. 泥土‧‧‧郭譽孚2021/07/20 06:22萬謝推介,又是多少日子了;人生啊,人生。。。
- 6樓. Charles Lin2018/09/25 17:53
謝謝推薦。
對台灣史,一向很有興趣,您這篇大作是2010年的,太晚讀到這篇好文,再次謝謝。
會儘快找時間去泥土兄的部落格拜讀。
在udn 部落格,可遇見一些志同道合、學養豐富、各有所長的文友,分享彼此的生活體驗以及興趣或專長的研究心得,可深思瞭解、討論切磋,增益良多。 謎謎-野水明於月 於 2018/09/26 23:35回覆 - 5樓. 張健豐2011/04/25 16:28提供資料給您作個參考
您好,最近拜讀泥土前輩在UDN部落格的文章,深為感概,正如您所謂:
但坊間的臺灣治史者,「少有以探究主體的臺灣史為目標」,多以日人的史觀及其提供之資料為憑,不加懷疑的取用,甚至明顯擁護日本統治的那段臺灣史,而掩蓋了事實真相,造成同胞觀念上的誤解與分歧,」
您好 後學主要研究的是1895年日本完全控制全臺前的那一段和中國交流、融合的歷史,包括乙未抗日
http://talin5814.web.fc2.com/index_o.htm
坊間的臺灣治史者看到吾人用"日據"兩個字,就冠以「有特定的立場」,其實說「日據」也沒什麼錯
戴維遜在其所著的《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臺灣之過去與現在)是用「occupation 」作為日軍漸次推進的記述單元。例如,「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id Formosa」。即「入侵」的意思。日人寫的《近衛師團南國征討史》、《臺灣征討記》、《明治二十九年臺灣征討史》等皆有「征討」字樣。連官方的正式文書《the Statistical Summery of Taiwan At the time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the island》,有「occupation」。
又坊間的臺灣治史者只根據1904年的紐約時報報導,就說劉銘傳建設台灣得鐵路是「廢鐵」,紐約時報來源應該就是根據前美國新聞記者J.W.Davidson於前一年出版之《台灣之過去與現在》,書中對「劉銘傳鐵路」多所詆毀!如果是「廢鐵」,為什麼日本大員來臺還敢坐?包括北白川宮在內!日本當局又怎麼敢用它來調動軍隊平亂!而就我先前發現「劉銘傳鐵路」時的拱橋,
六堵拱橋
http://talin5814.web.fc2.com
汐止市區內水源路附近的拱橋位置
http://talin5814.web.fc2.com/iwe_load/qing_railroad/sijhih.htm
又為何經歷日本統治一直用到現在?其實Davidson的書大都迎合日本的口味,例如,說台灣是「瘴癘之地」。幾位在甲午戰爭前,密訪的日本大員(包括樺山資紀)之報告中,並沒有後來殖民者和日本國內廣泛宣傳台灣是「瘴癘之地」印象的文字紀錄。
至於,後人對「劉銘傳鐵路」所垢病的「路線多彎繞,且坡度甚陡」等,連日本剛據臺時的鐵道部技師新元鹿之助(1897年任)也體諒其苦心:
關於鐵道之選址,確有老練之技師無疑,唯在可能之範
圍內儘量避開隧道,且努力於縮短,或為節省經費之故
而出此歟?或因中法戰爭之結果,為防衛本島,而有
「鋪設鐵路企劃」之點而言。當局者之政策在求速成,
致工程上多少有勉強之處。」後來在1894年甲午及1895年乙未戰爭中,都看出了它發揮了「國防鐵路」的功效!
以上提供給您作個參考,謝謝
謝謝提供有意義的觀點。
我贊同以「日據」二字代表日人據我土之事實。
說「日治」,是無關的第三者言。牽涉自己的處境,用「日據」二字最恰當不過了。喜用「日治」者,似為日人緩頰,是怕觸怒了誰,或是想對誰多一點歌功頌德呢 ?
找尋事實,勇於自省,卻不自我貶低者,才有自尊與自信。謝謝誠心探討及關切!
謎謎-野水明於月 於 2011/05/06 18:10回覆 - 4樓. 一畝桑田2011/01/26 20:23這本書
這本書尚未閱讀,
已閱讀了泥土兄另一新著「應以史實更正教科書的相關論述」
謝謝格主的介紹。
- 3樓. 山下阿哥2010/04/11 07:20給兩位敬禮。
我也是 很早就注意到泥土大哥
很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謎謎 像學者 研究另外ㄧ位學者。
- 2樓. 泥土‧‧‧郭譽孚2010/03/31 09:11感謝‧‧‧
感謝您寫了這麼大一篇;
自該書出版十年以來,極少人給我回應,您是第一位。
而且文章破題就以我的書名,我念茲在茲的問題上展開;真的謝謝您。
因為那正是我高度關心的‧‧‧
人應該有主體性,那是我們的尊嚴所繫;
但是主體是否應該以自身的真實處境為基礎,如果不知自身的歷史與文化之種種真相,只是如不成熟的年輕人,憑一己心性或友伴起鬨,就以為合哩,豈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怎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拙作能得到您的如此厚愛,實在感謝,謹此不一。
惜您吝於賜教,倘能得您指正,更所歡迎。
泥土敬白
「主體」若以自身處境為本,當然立意無誤,只是須了解本身歷史文
化之根基與真相,的確才是最應重視的前提。
如何增進強化對固有文化歷史的認識,在詭異的政治歧見異議環境之下,
文化及價值認同差距之整合協調,牽涉的層面不僅是教育問題,可就複雜
艱難了。
泥兄心細如絲,果真思及核心,欠缺耐性不求甚解的我,只能慢慢探
索,尚請有以教我呢!
謎謎-野水明於月 於 2010/04/02 13:34回覆 - 1樓. 沉潛2010/03/30 22:28動容
讀來真是令人動容。
謝謎謎介紹。
趕快跑去跟泥致意。
那書,該去買一本。謝謝關注!
人最可貴的是一股求知的熱望,與將所知善用的熱心和善行。
善心智慧永遠不夠,仁德善行也永遠不足,但是那份索解求實、
始終不懈的誠意,卻是值得讚賞的!
謎謎-野水明於月 於 2010/04/02 13:5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