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養術 不讓小屁孩激怒你
- 2014-03
· 全世界超過二十億個小孩的爸媽都在問同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的小孩講不聽!」
· 小時候叫他吃飯他說要喝飲料,一碗蒸蛋吃半小時,叫他洗澡一定要用吼的;上學後,功課從來不主動寫完,叫他不要玩電動還是皮皮的繼續玩,跟他說上課要專心,走出門就忘得一乾二淨;等到變成青少年,問話沒在回,做家事叫不動,要求功課不要墊底還嗆我管太多。
· 這些叫不動的小屁孩行為,怎能怪爸媽愛生氣!
· 超級乖小孩都剛好沒生在我家。正常小孩的問題行為層出不窮,只要是養過小孩的人肯定上演過,忍不住對小孩壞行為發怒大吼,之後卻不斷自問「我是不是很糟的父母?」上臉書po文告解「孩子,我下次不會那麼大聲了」的矛盾橋段。
· 這種兩敗俱傷、心力交瘁的崩潰育兒惡性循環,何時能停止?
· 孩子為何講不聽?
· 5種卡關,讓孩子根本做不到
· 說起來小孩其實有點被冤枉,大人不斷的從教養書上學「N招說話術」、「避開錯誤句型」,卻未曾去理解親子溝通之所以會失效,正是大人單向檢討自己應該怎麼說,但未從孩子的出發點去思考,親子溝通可能的五大卡關:
· ❶ 聽不懂:爸媽說的話超出孩子認知範圍。比方叫一個五歲小孩去「反省」,他頭上會冒出很多問號,因為大腦中掌控反思能力的前額葉區尚未發展成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反省」。或是要求小一的學生寫功課要有「紀律」,他也只能當做耳邊風。
· ❷ 做不到:當爸媽一次拋出太多訊息,孩子無法一次到位。「要出門了啦,還在慢吞吞,電視趕快關掉、穿藍色那件外套、襪子在床上……趕快,你只有十分鐘!」當時間緊迫時,大人如機關槍般一口氣拋出五、六個訊息,但孩子的腦袋記不住,有抓住的通常只有最後那一句!
· ❸ 答不出來:大人氣頭上說話,孩子不知怎麼回應。爸媽有時會有天外飛來的哲學家問句,比如盛怒當下問小孩:「為什麼你不讓我當一個好媽媽?」「你為什麼不當一個堂堂正正的好哥哥?」憑良心說,這類問題真的有答案嗎?
· ❹ 聽不進去:反覆叨唸,孩子自然當成背景音樂。「這題你明明就會卻寫錯,還說你有檢查,做事情跟你爸一樣,不仔細又嘴硬,以後……」當一個重複、負向、情緒漸強的嘮叨碎唸不斷迴盪在耳邊,會被當成一種背景噪音,小孩可與之自然共存,卻完全聽不進去,尤其是小男孩。
· ❺ 被誤會:爸媽不給機會說明,孩子乾脆關閉溝通大門。「王小明,跟你說不要打架,你今天在學校為什麼打架,沒收ipad三天!」「爸!那是因為……」「還狡辯!馬上沒收!」王小明沒機會把話說完,他是為被欺負的同學打抱不平,他自己早就後悔了。但王小明沒說話餘地,已經被貼上壞小孩標籤。
因此,爸媽想要真正說對話,不能只顧發洩自己的情緒,沒有注意到孩子當下是否準確接收到訊息,一定得轉個方向、摒除本位思考,了解「顧客」需求,從分齡的發展理論、腦科學、性別差異、心理學、父母效能學等科學根據,理解孩子的特質、能力與局限,才能說出孩子「聽得懂、也做得到」的教養話語。
解決衝突第一步
先自問「孩子為什麼做不到」
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提醒,教養遇到難題,父母應先自問「為什麼孩子做不到」,而非先問「該怎麼教」。因為搞不懂「為什麼」,卻一直丟出「該怎麼教」的各種策略,很可能下錯藥,完全無效,只會讓親子溝通愈來愈挫折。
綜整發展理論與專家採訪,若將孩子的年段切成「學前、學齡跟青少年」三個階段,可歸納出該年段對應的發展任務:學前是「耐挫力」的練習;學齡階段重點是「跟學習紀律相關的自我管理」;邁入青少年最大的挑戰則是「自我認同與評價」。
而孩子分齡的行為和管教狀況題,主要來自於爸媽跟小孩,對這三個不同階段的任務,有著「品質」跟「速度」的不同標準。比如學前兒看到玩具就搶,還在捉摸這個世界的遊戲規則,學習克服野蠻人的直覺,但爸媽已經跳到希望教導等待跟禮貌。學齡兒還在培養學習時間感,試圖理解父母氣急敗壞的「只剩十分鐘」到底是什麼狀況,爸媽卻在後面不斷催促、一次交辦五個任務。青少年用自己的方式交朋友,爸媽卻老是緊張兮兮的嫌棄同一掛的朋友,擔心孩子會「被帶壞」。
親職專家李顯文回想兩個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她們一家僑居馬來西亞,午後的雷雨降溫過快容易著涼,因此一下雨,她會希望她們養成關掉冷氣的習慣。
有次雷雨下了一陣子,樓上冷氣還在轉,她努力克制想上樓罵人的衝動,耐住性子站在門口等,然後心中倒數三、二、一,開門那刻,「嗶!」她們剛好就把冷氣給關了!李顯文省了一頓發怒,好好的讚美了女兒。她因而體悟,「大人容易急,但小孩再快也快不過父母,沒有人喜歡做什麼都被盯、被碎唸,父母並不用那麼急著做些什麼,只要願意等一下,孩子總是會做好的。」
解決衝突第二步
孩子長大,爸媽也要懂得換身分
此外,爸媽除了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孩子的狀態,也要跟著孩子長大、不斷變換自己的角色,才能找到親子互動的最佳舞步。學前兒需要從往外探索中找到自我肯定,因此爸媽是示範好行為、給予適切讚美的「教練」;學齡兒需要一些策略當鷹架,不斷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跟內在動機,因此爸媽是協助者「顧問」的角色;青少年追求自主跟自我了解,爸媽則是稍稍往後退的「盟友」角色,在信任基礎下幫助孩子成長。
爸媽在盛怒之下說出的不恰當管教語句,比不說還糟,因此,爸媽「戒吼」是開啟親子溝通誠意的第一扇大門。心理學教授艾克曼(Paul Ekman)在《心理學家的面相術》中提到,當情緒壓過理智,大腦會經歷一段「情緒不反應期」,這段期間大腦無法接受不符合當下情緒的資訊,如果不反應期只有短短的幾秒鐘,則可迅速將注意力放在眼前問題做出反應;但若不反應期太久,則會出現不適當的情緒化行為,讓人充滿偏見,除非能覺察到自己的不反應期,才有機會重新找回理智。
說話術像丟接球,說了還要記得聆聽對方的回應。黃偉俐診所心理師陳品皓提醒,「溝通」是指彼此「雙向」交換訊息的行為,不是由爸媽「單向」告知、發出指令要求孩子聽話執行,因此孩子的感受跟想法必須得到相當程度的平等重視,「爸媽真要學溝通,就得先選擇自己的姿態,是高高在上、還是蹲下來目光跟孩子直視。」
有效溝通大關鍵
記得跟孩子說好話要比壞話多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早療中心主治醫師羅筠說,很少有親子關係會因為某一句話的失誤而永遠打結,若雙方互動不好,其實都是來自慢性、長期的侵蝕,比如爸媽經常無意識的否定孩子。
「當家長來到我面前,說青春期孩子有多壞、多不聽話,我都會反問他們:『為什麼一定要講贏小孩,早罵晚罵真的有差嗎?』」她也會請家長練習「好話要比壞話多」的說話原則,剛開始說可能覺得卡卡的,但說久了會變成習慣,常聽好話的孩子會心懷感恩,因此要時常發現孩子小小的好,例如注意到湯灑了、自己擦乾淨這麼小的細節。
有個媽媽在李顯文的父母效能班上課之後,回去一改之前開口就指責暴走的風格,開始學著同理小孩的情緒、用很多「以『我』為開頭」的句子,小孩後來忍不住疑惑的問:「媽媽,你最近講話好奇怪,都不講重點耶!」李顯文笑說,這位媽媽應該覺得很驕傲,因為她正在用高度自覺在對抗說話的慣性。
對父母來說,直接下指令、要孩子別囉唆就照做,比小心翼翼說每一句話、一次次給他們機會練習思考跟決定,便宜容易太多太多了,要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有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從今天起,做個「三思而後說」、溝通高效能的父母吧!
不必大吼,這樣說話更有效!
- 2013-05
· 聰明掌握情緒7階段
·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兼任講師郭色嬌,根據傑夫瑞.柯文(Geoffrey Colvin)的情緒行為曲線的7個階段,分別點出不同階段的溝通之道。
· 基本上,只有在1.「平穩期」與7.「恢復期」兩個階段,才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刻;從2.「促發期」到4.「加速期」,重點在於「協助解決背後真正問題」並「轉移注意力」。在怒氣5.「頂峰期」,處理以「安全」為最高指導原則,而進入6.「緩和期」後,重點則在於「同理」孩子的情緒。這套處理策略不僅適用特殊兒,對一般孩子同樣有效。
· 不同怒氣期的溝通策略:
· 1. 平穩期: 情緒平穩,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刻。
· 2. 促發期:使用肯定型的語句溝通,並協助孩子標示他目前的情緒與想法。
· 3. 震動期:避免落入孩子字面的語言陷阱打轉,探求背後的真正含意;使用簡潔的語句,並注意肢體語言、語調與語氣要平和。
· 4. 加速期:除前一階段的溝通策略外,儘量以「同一陣線」或「幫助者」的角色應對,避免對立。
· 5. 頂峰期:首重安全,減少語言刺激,必要時指令以「動詞」為主,並等待情緒高峰期過去。
· 6. 緩和期: 「同理」孩子的情緒,幫孩子把方才的情緒、感覺說出來,並要避免長篇大論說教。
· 7. 恢復期:此時才又是跟孩子講道理的時機。
大吼不是壞媽咪!
- 2011-07
- Web only
· 美國有線電視MSNBC引用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對孩子吼叫,可以讓他們學會如何面對負面情緒。」這樣的結果,讓多數的父母鬆了一口氣,也願意承認:「是的,我也會對孩子大吼。」
· 美國達拉斯州南方衛理公會大學心理學教授霍頓(George Holden),針對達拉斯州三十六個志願參加研究的美國家庭進行長期觀察研究。參與被觀察的家庭,必須在家中裝置迷你攝影機,進行為期一整周的家庭生活錄影紀錄觀察。霍頓的研究團隊則在事後針對三十六個家庭生活所有錄影紀錄和分析。
· 霍頓長期關注父母管教議題,這次研究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其實父母在情緒失控的狀況下對孩子大吼,反而可以讓小孩學息如何面對人際中的負面情緒。
· 霍頓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出的結論是,約有九成以上的父母都會對孩子大吼。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能用言語汙衊孩子。同時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愛他們,只是情緒爆發是人之常情。
· 身為父母,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狀況時,都有抓狂的經驗,也往往在事後後悔不已。
· 到底,發怒的最適界線在哪裡?美國《職業婦女》雜誌則提供一個具體小測驗。
· 1. 你是否曾有完全失控,不能掌握自己怒氣的經驗?
· 2. 你在最近有兩次以上,在深夜時須靠著喝酒才能冷靜心情?
· 3. 你是否曾在半夜瘋狂無目的上網數小時?
· 4. 是否常常晚上突然醒來就再也睡不著?
· 5. 是否常在發怒時,不經思考就對小孩或是先生怒吼?
· 6. 是不是總是看另外一半很不順眼,常常吵架?
· 《職業婦女》雜誌建議,若以上六個問題中,有三個你的答案是肯定,那麼可能要考慮尋求心理的諮詢,解決憤怒的根源。 (陳雅慧編譯)
· * * *
· 【延伸閱讀】
· 作者:李岳霞
· 為人父母,免不了會遇到「時不運轉」、孩子和你暫時天人不合的非常時期。走投無路時,不得已只好投出一、兩張齜牙列嘴的怒吼鬼牌,以速決眼前危機。
· 但最矛盾的是,當你自以為選擇了最便利的制暴武器——怒吼,卻沒想到「我是不是一個很糟糕的父母」的念頭和罪惡感,竟在火山爆發後排山倒海而來。
· 如果你下定決心,不論如何都絕對不再對孩子怒吼,你的人生會有怎樣的轉機?榮獲美國《父母》雜誌2013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達成目標」部落格格主橘犀牛媽,已成功的當了400多天的「戒吼媽」。她大方分享了當淡定媽的10個好處:
· 1. 可以安心入睡,不再愧疚,也不用向老公抱怨自己又破功,更不用聽孩子淒訴:「你是世界上最兇最壞的媽媽!」「我最討厭媽媽!」
· 2. 孩子才是最重要的觀眾。如果你只有私底下才會對孩子大吼,你會發現孩子隨時在檢視你是否言行合一。而他們的評價才是你最該在意的——在孩子面前當理性的父母,遠比「演」給陌生人看更重要。
· 3. 孩子也是人,他們不可能永遠都聽話(否則就是生病或有事不太對勁)或不犯錯,有時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成人也會犯錯,難道我們就能心平氣和的接受別人對我們大吼大叫?
· 4. 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連成人都無法忍受總是照著別人說的做,怎能奢望孩子事事都跟我們心有靈犀。當孩子不聽話時,「暫時走開」冷靜過後再用新方式溝通,會比不斷吼他「快點收玩具!」更有效率。
· 5. 狂吼無用。只會讓場面失控,況且孩子也聽不清楚你在罵什麼。
· 6. 不再錯過重要親子時刻。小孩該入睡了卻突然出現在你面前,打擾到你珍貴的「獨處時光」。此時若你冷靜按兵不動,可能會有意外驚喜——他來其實只是想撒嬌,跟你說「我愛你」或「猜猜我有多愛你」之類的甜蜜告白。但你若馬上怒斥一句:「還不去睡覺,在這裡幹麼!」不但沒有驚喜,家裡還會多個心碎的小孩。
· 7. 善用「還好」、「幸好」、「至少」,讓怒火轉彎。忍住不罵小孩真的很難,因此不妨把這三個轉念詞當成內心OS的新口頭禪,好比:「天啊,他把整瓶牛奶都打翻了……還好不是玻璃瓶……至少他是想幫忙」「天啊,我好累,幸好再過3小時就是睡覺時間……還好不是12個小時。」
· 8. 多半問題不是出在小孩,而是自己。雖然這樣想可能會讓自己不太舒服,但請捫心自問,當你瀕臨失控時,是不是因為跟老公吵架、一堆代辦事項逼得你快發瘋、公事很忙、身心疲憊,而眼前這搞不定的小孩就是壓倒你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是,下回快獅吼前要在心中對自己精神喊話:「○○,你是因為今天提案沒過又進度落後才覺得人生灰暗,你需要去吃大餐、做SPA,你不是真的跟孩子生氣,不需要大吼大叫。」
· 9. 把自己顧好可不是普通的重要。你總是顧別人卻忘了自己,你對孩子的耳提面命:早點睡覺、多運動、多吃蔬果,也正是你所需要的(你的媽媽若逮到機會也會這樣說)。留點時間和自己的好友聊天、做自己喜歡的事,經常這樣「小寵自己」會讓你比較放鬆、心情愉快、容忍度提高,遇到突發狀況也更容易冷靜,對先生或太太說的話更好聽。
· 10.「戒怒吼」不僅自救還恩澤全家。當你不再怒吼,更會覺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因為你沒有失控。你和孩子會有更多機會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孩子也會因為不用跟你「比大聲」而情緒更穩定。
· 但光是戒掉怒吼不代表就天下太平,畢竟孩子還小,還有很多要學。但肯定的是,孩子大哭大鬧的時間會愈來愈短,(據幸運的家長回報)甚至可以完全避免。更重要的是,你會有更多餘力去感受,孩子對你滿滿的愛。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