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國的基督教政權–太平天國
2007/06/10 23:08
瀏覽336
迴響3
推薦0
引用0

                                         中國的基督教政權–太平天國

 

清朝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其衰敗氣息為西洋列強所廣知,紛紛與之簽訂條約,以攫取利益;而清朝內部也多不平靜,在兩廣一帶,匪患熾烈。在此內憂外患之際,一股足以撼動清朝百年基業的運動興起了,即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起事。太平天國運動與中國歷代藉宗教起事的動亂相比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受到基督教極大的影響,這是數千年來所僅見。本文即想描述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滅亡,以了解它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

 

 

 

序  曲
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廣州城西南方有一處臨水的地方被另外區隔,以劃清天朝人民與外夷之間的界線,這就是廣州十三洋行,是外國商人到中國來貿易的居住之處。當時清朝政府對外人的限制規定極嚴,外國人除了做生意之外,其他的事物一律不准,可是就連做生意也須透過中國的行商才能進行,與官府交涉也須由行商經手。廣州的外國人皆為男性,因為清政府不准外國人攜帶女眷。1830年曾有人違反規定,將女眷偷渡進來廣州洋行,這些西洋女子白天偷偷摸摸,深怕被中國人發現,只能到了晚上店鋪打烊後才可以出門走走,但仍讓當地人發現而被強制送往已租借給葡萄牙的澳門。不過對外國人的禁令雖多,有些事情因此轉入檯面下進行,例如有明文規定不能賣中文書給洋人,可是也有一些書鋪願意私下賣書給洋人,1834年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特權之前,它曾在廣州的洋行裡設了一個圖書館,裡頭可是有不少中文書!

 

洋人除了來中國做生意之外,向中國人傳佈基督教的福音也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可是傳教是被清政府禁止的,所以許多傳教士的工作常在背地裡進行。史蒂文斯(Edward Stevens)即為其中重要的一位。史蒂文斯於1832年來到中國,他想要了解在中國的傳教工作,於是認識了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梁發,成為這名洋人重要的夥伴。梁發出身貧窮,後來在廣州刻字版維生,被傳教士雇用來刻宗教手冊,因接觸日久而放棄佛教信仰而皈依上帝,還被任命為傳教士,是第一位擔任此職的中國人。史蒂文斯曾與其他的傳教士有兩次的長途探險,沿中國海岸航行,再登陸散發冊子,也因此經歷過被中國官府燒書、被驅趕、被中國學生辱罵的情況。其中一位隨同史蒂文斯航行的傳教士郭士立(Karl Gutzlaff)漢化極深,喜歡穿漢服,尤其是福建水手的打扮,而且說得一口流利的中國話,甚至還能分辨各種方言之間的差異,所以有人會誤認他為中國人。不久中國皇帝下詔嚴斥傳教士非法航行,責備這群人想以「散發洋書,意在妖言惑眾–其行為怪譎驚詫至極」!

 

以上的這些情況在鴉片戰爭以後就逐漸改變了,中國沿海已允許五口通商,對外國人的限制減少,天主教(舊教)與基督教(新教)也在1844及1846年解禁,中國的狀況也因為外人的加入而顯得更加複雜。在這種情形下,洪秀全逐漸嶄露頭角。洪秀全本名是洪火秀,是廣東花縣的客家人,兩廣一帶客家族群多,日後客家人成為太平天國軍隊初起時的主力。洪火秀從小好學,成績也名列前茅,所以他像其他傳統的知識份子一樣,希望藉由科舉功名來成就自己。可是剛開始的前三次到廣州的考試均落第,讓洪火秀大受打擊,因此大病一場,並夢見許多離奇的夢,事後聲稱上帝要他下凡誅妖,並為避上帝耶火華(當時的譯名)之諱,改名為洪秀全。但後來時他又參加科舉考試,這一次依舊沒考上,他才斷了考功名的念頭,回到家鄉教書。

 

在洪秀全1836年第二次赴廣州考試時,曾經從史蒂文斯的手中拿到了梁發所寫的《勸世良言》,但那時只是草草地瀏覽過而已,隨後就被放置在家裡。到了1843年才又重新細讀一遍,結果深受其內容吸引,遂依照書中所言,與另一位看過該書的親戚李敬芳自行受洗,敬拜上帝。然後在家鄉到處宣揚,又說服了堂弟洪仁玕與表弟馮雲山加入。可是因洪秀全尊崇上帝反對孔子,遭到鄉人非議,洪只好與馮雲山等人外出宣傳,因為宣揚困難,洪秀全曾一度回到家鄉,倒是馮雲山一直堅持,在紫荊山一地有不少人跟從馮雲山信了教,形成一小群的宗教團體,馮雲山稱之為「拜上帝會」,不久後聲勢逐漸壯大,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人均在此時成為中堅份子。一股日後翻攪中國十餘年之久的動亂即將爆發。

 

 

 

巔  峰
信從拜上帝會的民眾慢慢增加,除了洪秀全等人積極宣傳外,民不聊生也是促使拜上帝會茁壯的原因之一。兩廣地區在一八四○年代起就變亂特多,盜匪經常擾民,盜匪中有許多人也是祕密會社的成員,其中又以天地會眾勢力最大。有的盜匪還是南中國沿海的海盜,因不堪英國船艦掃蕩而逃遁內陸。由於百姓生活困苦,又遭盜匪侵擾,因此有不少人願意加入拜上帝會尋求團結與心靈安慰,其中又有不少客家人。後來,拜上帝會的活動於1850年起事,正式建號為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之後引起政府的注意,派軍隊進剿,結果清軍竟大敗,太平天國取得了第一場勝利。

 

太平軍在廣西與清軍相互爭戰,幾乎都是太平軍佔了上風,至攻佔永安後,太平軍休整,並開始健全各項制度,又以軍事制度為主,並封將領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且「所封各王,俱歸東王節制」,這就是把軍權轉移到東王手中,使東王成為最有實權之人。後因清軍圍困永安的兵力龐大,但太平軍竟又能再度大敗清軍,成功突圍。在繼續北進的途中,馮雲山遭砲擊傷重而亡,其死對太平天國是個重大的打擊,因為「五王中運籌帷幄,咸仰雲山」,可見馮雲山的地位之重要。後來清朝的將領江忠源率地方團練在蓑衣渡這個地方伏擊太平軍,大獲全勝,太平軍損失慘重,這是太平天國的另一個打擊。因為有許多戰死的太平軍是早期廣西拜上帝會的信眾,太平天國運動的狂熱與活力正是來自於他們;而且初期的太平軍行軍秋毫無犯,紀律嚴明,經此一役之後,太平軍元氣大傷,後來在湖南時召募了約五萬名兵員,其中有的是脅迫而來,也有許多參加的人是祕密會社成員,這些人的素質與對太平天國的忠心多比不上早期廣西拜上帝會的信眾。

 

不久以後在攻打長沙時西王蕭朝貴又戰死,因為長沙守備城堅兵強,太平軍放棄圍攻長沙,再轉移至岳州,分水陸兩路順流長江而下,沿途攻下武漢三鎮等重要城市,清朝官員「文武棄城遠避,兵勇聞風先逃」,最後於1853年三月攻下了南京,城中烽煙四起,太平軍四處搜尋殘餘清軍,屠殺持續數日,被視為「滿州妖魔」的旗人幾乎遭殺戮一空。從出廣西以來,在九個月內,行軍三千多里,橫掃長江五個省份,兵力增至三十餘萬,所到之處,可謂所向披靡。

 

太平軍進入南京後,改南京為天京,定都於此,還為天王修建一座雄偉的宮殿,是由一萬名工匠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建造,而其他首領也以一些古舊建築來作為自己的府邸,並加以華麗裝飾。建都以後,太平天國不像從前到處流竄,進入一個比較穩定的時期,也進行一些建設工作。建立行政體系,並開辦科舉考試;以軍事制度組織民眾,並分男營女營,嚴格管理;實行聖庫制度,一切財產歸公;主張男女平等,所以女子可以當兵,可以做官。處理非拜上帝教的宗教則手段較兇殘,許多有數百年歷史的道觀、佛寺被焚毀,僧道出家之人遭凌辱,強迫他們認同拜上帝教的教義。不過城中的天主教徒地位較曖昧,太平軍也凌辱這些天主教徒,雖有一些人發現太平天國的祈禱詞並沒有與自己信仰相左之處,但堅不改信的天主教徒被送往前線充軍作工。後來為了拱衛天京,又進行多項防衛工作,還以北伐、西征擴大周圍的領土。北伐的目的在於一舉攻滅清朝,北伐軍曾一路進逼至天津,後因缺乏兵力及孤軍深入而失敗。西征軍則較有收穫,不僅安徽二十多州縣今後成為太平天國主要統治地區,還攻伐至湖南,至遇勁敵湘軍後,雙方形成拉鋸戰。

 

自從鴉片戰爭後所簽訂的南京條約打破中國閉關自守的局面以後,中國內部的一舉一動也為國際間所關注。太平軍起事後,歐美列強等國對這個新興的政權所得的資訊並不多,一般都採觀望的態度,但為了可以在中國順利通商貿易,以及好奇心的驅使之下,英、法、美三國曾採取實際行動與太平天國政府接觸。1853年四月英國全權公使喬治.文翰(George Bonham)乘英國戰船至天京,結果雙方為會晤問題爭執良久,文翰始終沒進入天京,只待在船上,而太平天國給文翰的文書語多倨傲,且視英國為臣屬,引起文翰的不滿,之後雙方不歡而散。但是文翰的部下曾上岸受到款待,與太平軍接觸後,認為他們「精明、堅定、果斷」,「有禮而幽默」,雙方還曾交換物品拉近彼此的距離。同年的五月,法國公使布爾布隆(M. de Bourboulon)也到達天京與太平天國的大臣們見面,但也碰到與文翰同樣的外交困境,即太平天國自居上國。雖然沒有實質的進展,布爾布隆仍承認太平軍紀律嚴明,天京秩序安定。1854年五月,美國公使麥蓮(Robert Mclane)也抵達天京和太平天國交涉,依舊是沒有任何進展,而且有八名美國人沒有獲得允許就擅自出遊,結果被太平天國官員逮捕並審訊。之後麥蓮向美國國務院報告中稱太平天國「對(聖經)經文真義的理解荒謬之極」,也不能以「平等條件」與外國往來。他建議應維持清朝政府內部的和平與秩序,保持條約權利。

 

從太平天國與英法美三國的外交上,可見太平天國自大的心態與鴉片戰爭之前的清廷相似,這導致歐美各國先保持中立,日後又助清廷攻剿太平天國。

 

 

隳  壞
太平天國自從佔領了南京以後,首領們各在城裡修造華美建築,耽於逸樂,彼此間的矛盾衝突也日漸加劇,終於產生禍亂。在拜上帝會初創之時,楊秀清、蕭朝貴兩人曾稱天父、天兄附體下凡。當時洪秀全與馮雲山為了加強信眾之間的團結與順利宣揚拜上帝教,承認了天父、天兄的身份。而楊秀清遂藉著這種身份漸攬大權,建都天京後,宗教、軍事、政治等方面他均握決策權,並愈加跋扈,常藉天父附體訓斥凌辱洪秀全與其他諸王、重臣,讓洪秀心生不滿,北王韋昌輝、燕王秦日綱積怨日深。1856年就在洪秀全的密令之下,韋昌輝、秦日綱發動部隊突襲東王府,街上屍體橫陳,殺戮持續數個月,死者二萬餘人。不久翼王石達開也回天京,責備韋昌輝濫殺無辜,引起韋之大怒,欲誅之而後快,石達開於是偷偷離開天京要率軍討逆,最後洪秀全見事態嚴重,才與其他文武官員合誅韋昌輝與秦日綱,石達開再入天京,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可是石達開雖然入京,並封高官,而大權則由洪秀全的兩個兄長洪仁發、洪仁達把持,此二人也想盡辦法要削弱石達開的權力,他最終在1857年被迫離京出走,帶走了忠心於他的部隊,自樹一幟,另圖發展。

 

在天京所發生的變亂是讓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關鍵點。在變亂前,雖然楊秀清專權獨斷,不過中央權重,各地的太平軍均聽其調遣,行政事務上也仍能順利推展。可是在變亂後,楊秀清、韋昌輝、秦日綱三人被誅,石達開出走,而另一重臣胡以晃則因病去世,初期太平軍首領中僅剩洪秀全一人,而且變亂中又有眾多幕僚與輔佐人員被誅殺,更削弱其實力。洪秀全則強化自己的權勢,可是雖強化天王的權力,但仍然形成中央權輕,地方權重的局面,各地的太平軍名義上雖屬天國,但實際上,地方與軍隊是由各將領割據管轄,此後天國的軍隊指揮體系與行政常處於混亂分裂狀態。另一方面,為了爭奪權勢,各王互相殘害,以及建都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已漸被祿位、享樂所取代,因此諸王之間的內訌讓長久以來美化領袖與天國理想的神話破滅。太平天國的宗教理想已維繫不了人心!

 

此外,太平天國中期以後,綱紀腐敗,亦是失敗的原因之一。濫封爵位是其中一項。早期封王的將領只有七個,可是天京內訌之後,分封王號愈封愈多,竟然高達二千七百餘人!洪秀全也許是想藉封爵以削弱諸位將領的實力,也有可能想以此收買人心,但濫封的結果,造成諸王「各爭雄長,苦樂不均,敗不相救」,彼此不相扶持,並相互鬥爭,「此王所踞之地,常為彼王劫掠」。重要職位的「王」既如此,至於其他的封號則不用多想。1861年,一位到過天京的英國人說,天京幾乎全都是公職人員,可見分封人數之多!而諸王的奢靡更是令人無法想像。後期主要將領忠王李秀成,他在天京的忠王府,壯麗僅次於天王府;在蘇州的忠王府邸修建三年尚未完工,就已經是瓊樓玉宇,如神仙之境,可謂平生所未見。侍王李忠賢的府邸,可以容納千人。而太平天國晚期統治的地區,戰亂連年不休,人民流離失所,田畝荒蕪,「耕者無顆粒之收,相率棄業」,晚期太平軍也紀律敗壞,「殺戮之殘,蹂躪之酷,無日無之」,聞太平軍一來,則「男婦逃避,煙火斷絕」。太平天國現在這樣的情形,怎有絲毫興盛的氣象!

 

 

末  日
太平軍自起事之後,有如摧枯拉朽般地屢屢擊敗清軍,這種情況正顯示出清朝正規軍能力之不足,因此清朝對抗太平天國的軍隊逐漸落入地方團練上。地方團練的出現是因為政府軍無力剿滅亂匪,地方上為求自保所形成的團體。與太平軍對抗最著名的團練是曾國藩的湘軍。清廷見太平軍聲勢日熾,令曾國藩幫辦團練,為了能與太平軍一決高下,他認為這支新軍須「諸將一心,萬眾一氣」、「勝利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他的湘軍有幾項特點:以儒生為將,兵以樸實無華的湖南鄉農為主;訓練須「苦心精練」,以「克敵戰死為榮」;提高兵員的待遇,以養將弁之廉。因此湘軍的素質極高,日後鮮有清廷新練軍隊所能相比。此外,曾國藩除練新軍對抗太平軍之外,又寫出《討粵匪檄》,從傳統文化著手,批評太平天國詆毀孔孟之道,把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掃蕩殆盡,所以太平天國的亂事須被敉平,以救民衛道。曾國藩的主張在當時獲得不少人的共鳴。

 

不過剛開始時,曾國藩的湘軍並未受到重視,各地督撫多不理會其要求,而且曾國藩常為軍隊的糧餉所苦,在作戰上,湘軍也一再受挫。後來終於漸入佳境,若論將帥之能,兵勇之眾,以湖南為最,所以清廷須仰仗湘軍,但又懷疑曾國藩擁兵自重,使曾國藩常為消除朝廷疑心而苦惱。不論如何,湘軍的出現,讓太平軍有了強勁的對手,阻止了太平軍進一步的擴張。

 

縱使太平天國自天京變亂以來,國勢日墮,可是也曾出現返光迴照的時刻,就是洪仁玕、李秀成、陳玉成的扶持朝政。洪仁玕在洪秀全起事時,輾轉流落到香港,替傳教士工作,他待在香港的期間讓他了解到西方國家的富強,並結識不少朋友,包括容閎(首位留學美國獲得學位的中國人)在內。他仍不放棄投奔洪秀全,因此於1859年到達天京,天王洪秀全立刻重用他,封他為干王,總理朝政,洪仁玕欲施展抱負,曾提出一套改革計劃《資政新編》,採用部份西洋行之已久的制度來建設國家,但終屬紙上談兵,沒有真正實行過。在天京的變亂後,洪秀全再重建新的指揮中樞,其中以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為主力。這兩人均善於用兵,忠心於天國,常竭盡心力抵禦清軍的圍攻,李秀成曾於1860年大破清朝圍困天京的江南大營,使兩年之內,天京城外沒有清軍的蹤跡;而陳玉成則西征,差點大敗曾國藩的湘軍。晚期的太平天國有洪仁玕、李秀成、陳玉成等三人,讓太平天國可免於迅速敗亡。

 

但不論如何,太平天國的力量已大不如前,洋人幫助清朝打擊天國無疑是雪上加霜。1860年,李秀成的太平軍進逼上海,促使外國人以武力自保,較重要的有英國人戈登(Charles Gordon)所指揮的常勝軍,以及法國人所組織的常捷軍。由於上海情勢危急,雖有外國武力保護,恐仍抵擋不了太平軍的猛攻,不過曾國藩一時無法抽調兵力,遂令李鴻章另募軍隊,籌組成淮軍,以援助上海,李秀成的攻滬便受到滯礙,無功而還。洋人雖幫助清廷攻打太平天國,但在太平軍中也有不少洋人兵員,有個名叫尼里斯(Patrick Nellis)的英國人,他就指揮一支由西洋人組成的傭兵隊伍,其中有愛爾蘭人、英國人、法國人、希臘人、澳洲人和德國人。而有的外國人還賣軍火幫助太平軍,有家「賣軍火給叛軍而聞名」的美國公司就曾販賣兩千餘支滑膛槍、八百餘門大炮、一萬多顆子彈等物品給太平軍,而且運貨的人還拿到李秀成部下開出的通行證可以自由出入。

 

此時的太平軍已漸成強弩之末。在天京上游的安慶,為「天京之鎖鑰而得保障其安全者」,已被清軍合圍,1861年九月被清軍攻下,「安慶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繼陷落不可復守矣」!而守衛安慶失敗的英王陳玉成心灰意冷,於1862年被擒殺,時年僅二十六歲,「英王一去,軍勢軍威同時墮落,全部瓦解」。1862年四月,天京已被圍困,原先曾國藩以為天京「大而堅,未易猝攻」,恐須耗費時日才能拿下天京,可是保衛天京的忠王李秀成十餘名萬部隊戰力不強,竟不能大敗正在鬧瘟疫的兩萬餘名清軍。後來天京被重重圍困,城外沒有援軍,城內缺乏糧食,洪秀全就下令食「甜露」(其實是野草)度日,不久就病倒了,1864年六月去世,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七月湘軍已攻進天京,李秀成率幼主等人突圍成功,但之後李秀成被俘,爾後被殺了。洪仁玕、洪天貴福也於十月被俘,不久後即遭處決,幼天王死時,距離他十五歲生日正好還有一個星期。

 

 

落  幕
湘軍的攻入天京,結束了太平天國奇異狂熱的傳奇。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滅亡也為當時及後世造成一些影響,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促使中國實施西化。當時清朝的軍隊曾和西方的軍隊一同與太平軍作戰,一些清朝將領,如李鴻章等人見識到歐美列強堅船利砲的好處,無一不受到震撼,於是導致了自強運動的推行,由此可知,一件被眾人認為是不好的事情也可能會對另一件事有良好幫助的時候。


參考書目:
史景遷(Jonathan Spence)著,朱慶葆等人譯,《太平天國》(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an),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1994。
崔之清等人著,《天國悲歌–太平天國實錄》,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蘇雙碧,《清末巨濤–太平天國運動》,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
上一則: 工業革命
下一則: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國共內戰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