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痛車」你知道嗎?
上週六上午我看華視新聞雜誌發現它在報導關於痛車的新聞,這立即引起我的好奇。因為我以為痛車是指我們的車輛在路上被他人撞傷以致很心痛的事情,其實痛車一詞完全不是指愛車受撞傷心、心痛的事。
那一定會有人說什麼是痛車呢?
其實那並不是指車子很痛所以叫痛車,而它乃是來自日本的一種特殊族群用語。
在日本它的原意是叫「Paint」車的,就是彩繪車的意思。
我們用日文唸 Paint 的話聽起來就像是Pain,而Pain,就是痛、痛苦的意思。
所以Paint這個詞最後演變就叫「痛車」了,
以後如果我們再聽到痛車,想必大家一定都能理解它是什麼意思了。
而真的所謂痛車乃是指在車身外觀將ACG圖案以彩繪或黏貼貼紙等方式做成一種裝飾的車輛,其發源於日本,是ACG文化的一環。在日本最常見的是汽車與速克達的摩托車,因為車身有較大面積可裝飾ACG圖案;另外在腳踏車(稱為「痛單車」(痛チャリ)),及大型車也偶而可見到痛車,在大型車上的通常是相關廠商進行宣傳廣告用的。
與cosplay活動類似的是,痛車較常出現於如日本東京都的秋葉原、大阪的日本橋等ACG商品販賣集中的地方,以及ACG、同人誌展覽會。另外在一些汽車展以及痛車同好的聚會場合也會出現。
上述cosplay活動是什麼呢? Cosplay(日語:コスプレ),是Costume play的和製英語簡稱(此稱由日本動畫家高橋信之於1984年假美國洛杉磯舉行的世界科幻年會時確立),中文一般稱之為「角色扮演」或「角演」,指一種自力演繹角色的扮裝性質表演藝術行為。
當代的Cosplay通常被視為一種次文化活動,扮演的對象角色一般來自動畫、漫畫、遊戲、電玩、輕小說、電影、影集、特攝、偶像團體、職業、歷史故事、社會故事、現實世界中具有傳奇性的獨特事物(或其擬人化形態)、或是其他自創的有形角色等。cosplay活動時愛好者大多會刻意穿著類似的服飾,加上道具的配搭,化粧造型、身體語言等來模仿該等角色。
痛車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有些人認為是仿照賽車車身所貼的贊助商商標。亦有說法是日本在經濟起飛之後開始出現大批進口車,從「義大利車」(イタリア車,Itaria sha)轉成「Itasha」。另外也有人認為是因為裝飾車身所費不貲,以致痛到荷包。因此早期的愛好者便以「痛到荷包的車子」簡稱為「痛車」。
而2000年代之後,ACG文化在日本成為顯學,因此痛車也隨之興起。且隨著ACG文化的對外輸出,一起流傳到台灣、菲律賓、美國及歐洲等地。
那什麼是ACG呢? ACG乃為英文Animations、Comics and Games的縮寫,是動畫、漫畫、遊戲(特指電子遊戲)的總稱,並一般特指日本的動漫和遊戲。動畫和漫畫產業本來就是密不可分,同時隨著電玩產業的快速崛起,在日本,1990年代此三項產業已緊密結合,許多作品企劃都是跨三項平台以期達到最大效益。
ACG愛好者在日本是龐大的次文化消費族群,有不少此ACG產業人士是由ACG愛好消費者投入變成夢想生產者。
早期的痛車是以彩繪方式直接繪於車身,此種彩繪方式完成的圖案容易撕下且方便圖案之更換。隨著彩色大圖輸出的技術日漸普遍,現今的痛車大多是將圖案輸出之後再黏貼於車身,如此輕而易舉就完成了一台痛車。基本上來說痛車乃是針對汽車來講的。但現在有很多騎車人士,他們會在他們的單車輪圈加上塑膠蓋,將ACG圖案貼在塑膠蓋上,因而此種單車就叫痛單車了。此外也有在車架鋼管間的三角型區域裝上貼有ACG圖案的塑膠板,少數則直接在車架鋼管上貼圖案,這些都是一般年輕人自我滿足感的一種正常宣洩方式。
有時ACG業者會自行發表官方版的痛車,例如日本的十八禁遊戲發行商âge Soft公司就曾以旗下的遊戲《Muv-Luv Alternative》展示痛車。有時有些年輕人會故意將其電腦機殼改裝貼上ACG圖案,此種經改裝過的電腦機殼被暱稱為「痛機殼」。
總之,痛車也好,痛單車也好,「痛機殼」也好,這些都是目前20幾歲年輕人所流行、所喜愛的玩意兒。就以上所流行的這些所謂痛車玩意兒,我是持相當正面的看法。
我的兩個孩子已經過了這種愛模仿、愛流行的尷尬年歲。不過,如果他們目前喜愛這種痛車流行文化的話,我仍然會給予經濟上一點小小的贊助,若想一次要個幾十萬的幫助的話,我想我還是很吝嗇不肯付現的。我覺得年輕人這種消遣性的經濟活動在吾人生活中並不是非有不可,若玩的太大而影響到工作和生活起居,那我可是會百般阻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