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三、「聯共」與「容共」的區別
2013/08/02 07:54
瀏覽2,36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三、「聯共」與「容共」的區別

   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後,孫中山與蘇俄共黨及政府取得聯繫,多次會見維廷

斯基、馬林及蘇俄政府全權代表C.A.達林;又與蘇俄政府特使越飛密商,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著手改組國民黨,提出聯俄容共的政策。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代表總數為一九八人,其中有加入國民黨的中共黨員李大釗、毛澤東、林伯渠、譚平山、李維漢、夏曦、於樹德等。大會選出二十四名中央執行委員,中共黨員占了三人;選出候補中央執行委員十七人,中共黨員占七人。這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開始。
  
  中共黨員以私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是共產國際的意思。起初,遭到包括總書記陳獨秀在內的許多黨員的激烈反對,終於抗不過「上級機關」的命令,只好服從。現今中共評判這一段歷史,仍認為陳獨秀犯了左傾錯誤;不得已加入國民黨以後,他多次表現的妥協又被指為犯了右傾錯誤。真是左右為難。其實陳獨秀反對加入國民黨並沒有錯;既入國民黨,儘量與之妥協也沒有錯。如果不能做到儘量妥協,當初一定要加入幹什麼?陳獨秀左也錯右也錯,無非是共產國際總是有理。
   
大批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造成黨內有黨的中外奇觀。中共方面稱孫中山採行「聯俄聯共」政策,國民黨方面則稱之為「聯俄容共」。想當初,是「聯」也用過「容」也用過的,而一字之差,卻顯精微大義。「聯」是聯手,兩黨之間地位是平等的;「容」是包容,我中有你,你中卻沒有我。事實上,「容」比「聯」要確切。國民黨幾經滄桑,人多勢眾,政治上也有相當穩固的地位,所謂「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實際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不過是第一次堂而皇之公開亮相罷了。與中共「一大」的鬼祟、偷偷摸摸和寒酸,實在不可同日而語。國民黨家大業大,又有過「兼併」其他會黨的成功經驗,因而把「容共」也只當做小小的一次兼併。殊不知這一次卻非同小可。

   
共產黨寄身在國民黨之中,並沒有被吃掉,而是趁勢發展壯大,短短幾年,至數萬人之眾。國共之間愈演愈烈的的矛盾鬥爭,及日後共產黨差點被趕盡殺絕、國民黨幾遭滅頂之災,都是由共產國際一手導演的這場「入黨」戲開鑼的。不能說共產國際早料到有這樣的結果,它連自己的結果都未能預料。作為統一指揮各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最高教廷,實際上是蘇俄手中的傀儡,它給中國的國共兩黨從來就沒有出過一個好主意,都是些要多糟糕有多糟糕的餿點子。這一點,史達林後來也不得不當著毛澤東的面承認了。
   
如果國共合作的方式,真是「聯」而不是「容」,彼此為友黨而非黨中之黨,發生日後那樣激烈的摩擦和殘酷的鬥爭的可能性就要小得多。俄國共產黨的前身是俄國社會工黨,該黨在正式成立之初就分裂成布爾什維克(多數派)和孟什維克(少數派)。共產國際是否教條地照搬俄共的經驗,有意要在中國國民黨內人為地造成一個「布爾什維克」,恐怕是永遠找不到答案了。事實上,國民黨內的這些「布爾什維克」只能是「孟什維克」。一旦其繼續存在使「純粹的」國民黨人感到如芒刺在背,它也就難逃血光之災了。這也是跟俄共學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孟什維克企圖組成一個合法的反對黨,結果慘遭鎮壓,許多孟什維克分子被迫逃亡國外。一九二七年,手握重兵的蔣介石「四一二清黨」,繼而在各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國共合作完全破裂。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歷史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