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湄洲島祖廟與聖墩下
2013/10/07 15:13
瀏覽2,16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李富

 

李富,字子誠,號澹軒,涵江鄉洋尾人。宋元豐八年(1085)出生。

李富的家族在唐朝時,為了避開武則天之禍,全族遷移到福建泉州南安,後來又遷到現在的莆田白塘。

李富早年喪父,侍奉母親至為孝順,平日就樂善好施,李泮夫婦於李富出生時,就捐出梅峰一百多畝地建為佛寺,俗稱梅峰寺,等到李富兩歲時,又捐地擴建聖墩祖廟,在在都可以看出李氏家族對於宗教信仰的濃厚氣息。

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黏罕南侵,南京(今河南商丘)、臨安相繼失陷,國家處在危急存亡之秋。蘄王韓世忠勸李富舉兵勤王,李富毅然捐獻家財,招募義兵3000人,從海道揚帆北上,入長江,向孟太后提出興宋破金的謀劃。太后將李富義兵隸屬韓世忠部,授承信郎。李富隨部收復建州,攻克大儀,屢立戰功,金兵敗回北方。宣撫使張淵賞識李富的才略,薦任「殿前統治司幹辦」公事官(簡稱「制幹」,故世稱李富為「制幹」)。

李富上書朝廷,陳述抗金的策略,被秦檜所抑,降了職。李富知道權奸當道,報國志願難以實現,托言母親年老,辭官歸養。李富事母至孝。捐家財在縣內修築海堤,圍墾造田,建築大小橋樑34座。在涵江鎮內的就有清寧橋(今涵西街道青年居委會,早拆)、萬壽橋(今白塘鎮集奎村)和新橋(今涵西街道樓下居委會)3座;在城南5裡多的官道旁建涼亭2座,讓過路人有歇腳的地方,重修囊山寺、重興寺和滿月院。李富又捐鉅款修建興化軍學。在梅峰寺畔建臥雲軒和梅峰書院,聚徒講學,並捐資供給學子費用。「遠近之賢且貧者,咸厚賴焉」。他是一位理學家,當時名士王進之、龔遂良、林觀、劉孔珍、黃芻、黃庚等都出其門下。著「春秋注解」和「澹軒集」。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撕毀宋金和約,揮戈南下,長江前線告急。這時富已臥病在床。次年(1962年),聞有人從北方返莆田,李富亟向其詢問前線情況,知道邊境危急,憤慨填膺,長歎數聲氣絕,終年77歲,葬于常太裡長基村。李富一生樂善好施,熱心公益。逝世後,莆人稱「樂善之士」,必推「李制幹」為第一人。莆人彭韶認為李富是一位「千載殊絕」的人物,將他和蔡襄、陳俊卿、林光朝、陳宓相提並論。興化太守岳正就在小西湖畔建「五賢祠」以祀他們。

 

李富對於媽祖的貢獻,一共作了兩件偉大的事蹟,第一件就是擴建聖墩祖廟,第二件就是將媽祖的順位移到了主祭神之位,尤其是第二件事蹟,對於媽祖信仰的文化與推廣作出了莫大的貢獻。

 

紹興19年(1149)年距離聖墩祖廟獲得宋徽宗親自下旨的「順濟」廟額,已經過了二十六年,這年李富看著日漸凋落的聖墩祖廟,決心要重整祖廟並且擴大聖墩的規模,此時,李富已經六十三歲了。

 

這年李富由家中與門人黃公度、廖鵬飛一起踱步到聖墩祖廟。

 

李富站在聖墩的廟門口,仔細打量著聖墩祖廟,突然很感慨的說:

「這些年,都常在外,隨著韓將軍東奔西跑,現在好不容易落腳歸鄉,沒想到祖廟已經凋零成這樣,我想出些錢重整一下,不知道兩位有何感想?」

廖鵬飛接著話,馬上就說:「大功德啊!李公長年在外替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現在歸鄉,又想要造福鄉里,好事一件,我廖鵬飛的一個贊成」。

受到門人廖鵬飛的鼓勵,李富不禁點了點頭,笑了一笑,這兩個門生廖鵬飛和黃公度可算是李富眾多門生中,表現最好的兩位,平日也都由廖鵬飛和黃公度陪同一起下棋、書法討論時事。

黃公度接著也說:「不知道李公對擴建這件事情有何打算?」

 

李富笑笑說:「我想擴建正殿、祭殿、長廊、製作齋飯的廚房,碾米的作坊,讓聖墩結構更精緻,氣勢更不凡,你們說好不好啊!」

 

就這樣決定出了李富對於聖墩擴建的理想和規模。

 

既然決定要擴建聖墩祖廟,地方耆老和鄉親聽到這個大消息,陸陸續續的來拜訪李富,有的來道謝、有的來提供意見,其中最主要的建議就是媽祖祭祀的位置。

 

由於宋徽宗在政和元年時,曾下令嚴查非法的寺廟,由於聖墩主祭神仍是明教尊主,雖然,已經有「順濟」匾額掛在媽祖祠堂的大門上,但是,聖墩始終還是祭祀明教尊主,鄉親們為了這件事情仍然擔心不已。

 

在宋徽宗這波嚴厲查禁的道教化下,佛改稱為大覺金仙,穿著天尊衣服,菩薩稱仙人,羅漢稱無漏,也是穿著道教的道袍,就連原先認為沒有問題的泗洲大聖也都被潑及到,明教尊主也有可能會遭受到影響,村民們為了這波道教化都隱隱為憂,因此,很多人都建議乾脆趁著這次擴建,將媽祖的祭祀位置移到正殿,這個建議可是困擾李富很久。

 

李富在想,既然堂哥李振都已經為媽祖請旨獲得「順濟」廟額,不如就在擴建的時候,將媽祖的祭祀位置移到正殿,這樣一來,既可吻合當初李振的一番苦心,另外也可以避開道教化的影響。

因此,李富決定在中秋佳節時日開始動工,預定一年的時間完工,除了擴建聖墩祖廟之外,還要將媽祖的祭祀位置移到正位,因此,李富一人就獨資了七萬,在順濟廟裡面還設有齋房,也代表當時祭祀媽祖的信徒都是以素食為主。

 

聖墩祖廟當時的神位排列是以明教尊主為主祭神,旁有陪同祭祀神稱為「郎」,是一名面白年少的官爺,主要作為明教尊主的陪祭神,而媽祖的祭祀廳位在聖墩的西邊,這次擴建的過程,李富想要藉著這個機會將媽祖的位置移到正殿,原來居中的尊主和少郎居下位,這件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隔年,聖墩祖廟擴建完成之後,媽祖就移駕到正殿,連同「順濟」廟額一起掛到正殿的大門上方,如此一來,原來的聖墩又可以稱之為「順濟廟」。

 

當地有許多鄉親和學者,仍帶有反對的意見,這時候李富的門人廖鵬飛就出面和大家解釋,當著這群吵吵鬧鬧的群眾,廖鵬飛不徐不緩的和大家解釋:

「湄洲神女媽祖顯靈,讓李振在高麗的海上萬分驚險的存活下來,接著又請旨獲得匾額,日後所有的記載與事蹟都是和媽祖有關,聖墩揚名也是因為媽祖顯靈的關係,媽祖於聖墩顯靈最多,因此,將媽祖神像移到正殿是非常合理的」。

眾鄉親聽到這裡,大家也就默默的安靜了下來,看看廖鵬飛還有什麼要解釋的。

廖鵬飛一看,大家已經被他的第一段話給打動了,接著廖鵬飛又說:

「例如吳泰伯廟為例,以泰伯弟季歷雖然貴為周文王之父,但是,廟祀時位居長兄泰伯之上,與禮制不符,因此,就將兩人的位置對調,以符合禮制,因此,我認為媽祖的輩分較尊主和少郎為高,現在位置較媽祖為高,於禮制不符,所以才想在這次擴建的過程中,將媽祖的祭祀位置移到正位,不知道,各位鄉親對於這樣的解釋和說明,有什麼意見沒有?」

 

聽到廖鵬飛這樣的引經據典,眾鄉親和學者都被廖鵬飛的一番話給打動了,更何況宋徽宗的道教化至今仍餘悸猶存,想要保存聖墩祖廟,看來這是唯一的辦法,一群人就在李富家的門口,議論紛紛,終於都同意了李富的做法以及廖鵬飛的說明。

就這樣,媽祖的祭祀位置移到正殿,而聖墩祖廟,也可以稱為順濟廟。

 

不過,將媽祖移到正殿作為主祭神,這是已經確認,而且經由眾鄉親、學者的同意,但是,只有媽祖一尊正神居祭祀的正中央,兩旁似乎還欠缺了兩位陪祭神,這件事,又讓李富開始傷神、考慮。


朱默兄弟

 

李富第一個考慮的左右陪祭神就是朱默兄弟。

 

朱默兄弟是最早為宣揚媽祖信仰不遺餘力的莆田人。

原來朱默兄弟三人,分別是朱默、朱黓、朱點三兄弟,其中朱默原是個書生,但是看到西夏和遼國不斷的進逼宋朝,因此,朱默在十七歲時就很感慨的投筆從戎,認為作為書生只能空談,不能對國家有任何的貢獻。年紀三十二歲時就不疾而卒,至此,鄉民經常看到朱默騎著一匹廟門前的石馬,往來於村落之間,建炎四年,高宗渡江,不巧遇到大風大浪,忽然就看見朱默騎著石馬,手上拿著朱氏的大旗,從空而降,這陣子大風也就突然歇止,高宗於是就賜封朱默為威靈嘉祐侯。

朱黓比較早就過世,最小的弟弟朱點是特奏名出身,為迪功郎,建寧縣的主簿。

除了協助高宗渡河時停止風浪之外,朱默兄弟還曾在紹興初年撲滅了吳山的大火,甚至於在大奚協助收服了山寇,又被封為「福順彰烈侯」,很受鄉民的崇拜,但是,因為朱默兄弟出生年份是在媽祖之後,大約是西元1065年左右,而媽祖是出生在西元960年,因此,按照輩分,朱默兄弟就被安排到媽祖的左右兩旁護祐著媽祖娘娘。

元代初年的太學博士李丑父,在他編寫的「靈惠妃廟記」中,提及到朱默兄弟的重要性和地位,「靈惠妃廟記」記載著靈惠妃廟裡面的東邊有一座祠堂,祠堂裡面供奉的就是朱默兄弟,朱默穿著青色的衣服,而弟弟朱點則穿著紅色的衣服,另外,西邊的祠堂則祭祀龍王,李丑父又說:朱默兄弟是最早推廣媽祖信仰的兄弟,因此,長久以來就一直和媽祖同為祭祀神位,而一左、一右的在媽祖的兩邊。

 

李富確認朱默兄弟為左右陪祭神之後,就立即找了門生廖鵬飛、黃公度討論這件事情。

 

廖鵬飛、黃公度兩位門生非常同意老師李富的安排,他們都知道朱默兄弟是最早推廣媽祖信仰的主要人員,長期以來就一直是血食於媽祖廟,接受眾人的祭拜,李富提出這樣的建議,看起來是最好的安排。

有了兩位門生的支持和贊成,李富就這麼決定朱默兄弟作為左右陪祭神的身分,不過,這樣的安排還是得經由鄉民的同意。

 

就在媽祖主位安排確定之後,幾天之後,李富又召集鄉親們說明朱默兄弟安排成為左右陪祭神的事情。

其實,很多鄉民是不知道朱默兄弟的歷史背景,於是廖鵬飛又出面和大家解釋了一番,眾人聽完廖鵬飛的解釋之後,才知道原來朱默兄弟具備有這麼特殊的身分和背景,眾鄉親們都一致贊同李富的安排。

就這樣,媽祖旁的左右祭祀神就被確認了,而這個安排自西元1149年聖墩廟擴建,李富有了這樣的安排,而這樣的安排結果,就一直沿用至今。

 

後世的傳說,時間久了,就把朱默演化為穿著青衣的千里眼,而弟弟朱點則成為穿著紅色衣服的順風耳,原來主位的明教尊主,就轉變成龍王的型態,共同接受民眾的祭祀。


廟記

 

聖墩順濟廟的主位神,確定由媽祖由偏殿轉移到主位,另由朱默兄弟作為左右的保護神,這樣的大事一旦確定,時間已經是紹興二十年(1150年)正月十一日,聖墩重建終於底定完工,李富就找了得意的兩位門生:黃公度和廖鵬飛,希望由兩位出面為聖墩的落成寫一些文章或是詩詞流傳給後世。

 

李富請人找來黃公度和廖鵬飛到府中一談,見面寒暄之後,李富就對兩位說:聖墩已經重建完畢,也了了一樁心事,但是,這麼重要的一件大事,想要請兩位協助,寫一篇詩詞以及一篇廟記,以作為紀念。

黃公度與廖鵬飛聽了之後,兩人交耳商量了一陣子,黃公度先說:鵬飛的文筆比我還好,我想詩詞的部分我來負責,廟記就請鵬飛負責,不知道兩位意下如何?

李富當場就笑了出來,公度你也太客氣了,誰不知道你的文筆,還需要這麼客氣,鵬飛,你意下如何?

鵬飛心裡盤算了一陣子,這幾年跟著老師前前後後,關於媽祖的歷史與紀載也都不陌生,不如趁這個機會寫出一段廟記,一方面謝謝老師的栽培,一方面或許有個機會可以傳承給下一代。

於是,在李富的朗笑聲,確定由黃公度完成一篇詩詞,而廟記就由廖鵬飛完成,除了廟記之外,廖鵬飛還追加寫了「迎」、「送」兩章,使鄉人可以用唸唱的方式祭祀聖墩媽祖,而這兩篇也成為讚頌媽祖最早之兩首祀詩:「聖墩祖廟迎神歌、送神歌」。

 

黃公度

1109-1156)字師憲,宋代福建路興化軍莆田縣人。高宗紹興戌午八年(1138年)進士第一,因忤權相秦檜意,一生不得志,官終吏部考功員外郎。,紹興26年(1156年)卒,年48,有「公度集」11卷。

 

黃公度的「題順濟廟」是目前已發現的最早一首題詠媽祖的詩。據蔣維錟先生考證,黃公度的這首詩所題的不是湄洲媽祖廟,而是聖墩祖廟,「枯木肇靈」就是指聖墩。同時,黃公度與李富有通家之好,黃公度的老師後應李富禮聘教授李富長孫,李富建梅峰寺為母祈壽就是請黃公度作記。

 

從白塘李氏族譜的記載,我們知道李泮為李富之父,且娶莆田望族黃氏為妻。李泮所娶黃氏之女是誰家的閨秀?白塘李氏族譜裡沒有進一步交待,但莆田黃氏作為莆田望族,且李泮又為唐皇室之後,我們可以推斷李泮所娶的黃氏應為黃公度父輩的兄弟姐妹,即黃夫人應為黃公度的姑媽輩。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黃公度撰的「宋殿前制幹李先生梅峰書院碑」看到,該碑系黃公度應李富之邀為他的母親黃氏舍地建梅峰寺,梅峰書院撰寫的碑記。黃公度在碑記中亦稱:「先生父好禮樂士,積書善予,故先生黃氏太安人獲奇夢產公,遂舍其地為佛刹。」這樣,我們可以推測黃公度不僅與李富有通家之好,而且還是表兄弟之關係。

 

黃公度是李富最得力的門生之一,黃公度也應了老師李富的邀請,寫了一首「題順濟廟詩」,詩的內容如下:

 

枯木肇靈滄海東,參差宮殿崒晴空;平生不厭混巫媪,已死猶能效國功。

萬戶牲醪無水旱,四時歌舞走兒童;傳聞利澤至今在,千里桅檣一信風。

 

這首詩,目前就用石板雕刻的方式,謄錄在湄洲島祖廟的左壁上。

這首詩的含意,大致如下:

枯木來自於莆田的東方,如今聖墩重建之後,整個廟宇顯得非常宏偉、亮麗,媽祖年輕的時候曾經學過道學、法術,升天之後還繼續照顧國家和百姓們,老百姓們家家戶戶都準備著牲品祭祀,期望每年都能有好風水、好豐收,附近的鄰居小孩也都知道媽祖的靈驗,編成歌謠到處傳頌,傳聞中的靈驗仍然存在,打魚出海的漁夫、船商們都受到媽祖的庇佑。

 

廖鵬飛

 

廖鵬飛則寫了一篇《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這篇廟記,從目前發現的資料來看,是有關媽祖信仰起源的最早記載,時間就在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後世記載於「白塘李氏宗譜。忠部」:

 

里有社,通天下祀之,閩人尤崇。恢閎祠宇,嚴飾像貌,巋然南面,取肖王侯。夫 豈過為僭越以示美觀?蓋神有德於民,有功於國,蒙被爵號,非是列以彰其威靈也。郡 城東寧海之旁,山川環秀,為一方勝景,而聖墩祠在焉。墩上之神,有尊而嚴者曰王, 有哲而少者曰郎,不知始自何代,獨為女神人壯者尤靈,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既歿,眾為立廟於本嶼。聖墩去嶼幾百里,元 佑丙寅歲(1086),墩上常有光氣夜現,鄉人莫知為何祥。有漁者就視,乃枯槎,置其 家,翌日自還故處。當夕編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實所憑,宜館我於墩 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聖墩。歲水旱則禱之,癘疫崇降則禱之,海寇盤亙則 禱之,其應如響,故商舶尤藉以指南,得吉蔔而濟,雖怒濤洶湧,舟亦無恙。

 

這篇廟記一直到最近1987年才於涵江白塘洋尾發現清代抄本,已經距離廖鵬飛編寫廟記之後的八百多年,以至於明末清初的「天妃顯聖錄」以及乾隆間的「敕封天后志」也沒有提到廖鵬飛的廟記,自從1987年於「白塘李氏宗譜」中發掘這篇廟記之後,許多學者都認為廟記是「年代最早,記載最詳的媽祖文獻資料」。


尾聲

 

唐宋時期莆田的世家大族,大多依附於某些寺院。這是因為,唐宋時期不允許民間奉祀四代以上的祖先,世家大族為了祭祖護墓,往往在寺院中設立檀越祠,或是在祖墳附近創建寺院庵堂。各大家族為了維護這些祠堂和舉行祭祖活動,通常都不斷向寺院捐獻田產,這成為當時寺院財產的主要來源。這種專門為祭祖護墓而設的墳庵,受到了家族的嚴密控制,其實也是一種族産。

 

南宋後期,由於寺院經濟日趨衰落,莆田的世家大族往往直接介入寺院的經營管理,使寺院反而依附於世家大族。都以寺院為全體族人的祭祖場所,歷時三百多年而「香火如一日」。然而,南宋後期對寺院的各種苛派,使寺院瀕於破產,只能依賴於各大家族的救助和監管,逐漸失去了獨立性。

 

李富之父李泮於宋元祐元年(1086年)與夫人黃氏共創聖墩祖廟,雖然媽祖被列為偏廳,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媽祖廟,李富的堂哥李振於宣和5年向朝廷請得媽祖的第一個封號「順濟」廟額,讓媽祖的信仰由私人的宗廟祠堂轉為公開的信仰,接著李富於紹興19年重建聖墩祖廟,除了擴充祖廟的規模之外,將媽祖提升為主祭神,並將朱默兄弟列為左右祭神,並於擴充完畢之後,請黃公度、廖鵬飛寫廟詩和廟記,並因此而流傳後世至今。後續直到元朝大德年間,李氏家族的李清淑又擴建聖墩祖廟,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李氏家族對媽祖信仰推廣的重要性。

 

聖墩雖然是宋朝主要的媽祖廟,李氏也是當地的望族,但聖墩祖廟在元末明初突然消失,明朝以後的文獻,都沒有任何的記載,只有「白塘李氏宗譜」透露出李氏在洪武年間建立「佑聖堂」奉祀玄天上帝,而李氏家族的家傳寶物則在永樂年間遭段姓宦官掠奪北上,李氏家宅被焚,因此,推測聖墩祖廟也有可能毀於當時,李氏家族也不願意繼續重建聖墩祖廟,就因此讓聖墩祖廟由歷史上消失。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靈
自訂分類:聖墩與媽祖廟
下一則: 湄洲島祖廟與聖墩 上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