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七大奇景 (2009/07/19 )
前兩天新聞報導,由瑞士新7大奇景基金會所舉辦的「新世界7大自然奇景」投票活動,經過長達四個月的全球網路投票,第二階段的票選已經出爐,結果在「全民投入」的齊心努力下,『玉山』果然如眾望的奪得山岳類的第一名,順利晉級前七十七名,並將進入專家評選階段。
此結果,使得實現「讓玉山不只是台灣驕傲、也是全球驕傲!」的夢想又邁前一大步,也讓 Rinka對「網路的影響力」有新的體認。
不知何時起,玉山頂成為「重要人物」藉以表示自己登峰造極的象徵,此風潮也讓玉山的話題不斷。隨著近年來登山環境的改善,玉山頂也不再那麼遙不可及,因而登玉山有逐漸成為「新全民運動」的趨勢。
乘此順風,Rinka不嫌麻煩的翻開記憶盒子,也來回顧一下自己20年前與玉山的一段緣。畫面雖舊「新世界7大自然奇景」投票活動大家就當記錄片,看看和你去過的玉山有什麼不一樣。
首步曲
北峰 玉山氣象站
話說某年,youngRinka獨自走在玉山登山道上。。。
↓玉山登山道就像這樣一邊懸崖、一邊峭壁,一路沿著山腰纏繞而上。路雖小,其實並不難走,甚至有如漫步雲端的感覺
↓峰迴路轉,沒路的時候就架棧橋連結。目前玉山登山道上共有86座棧橋,堪稱是山岳維護的一級步道
↓白木林休憩亭(3096m)位於距塔塔加登山口5K的地方,因為差不多是一半的路途,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在此休息
海拔3000m以上是一般人最容易患高山症的高度,因此在白木林休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你適應高山環境,同時提醒你開始要放慢腳步。(我當時並不知道)
↓縱使經過天災無情的侵襲,玉山圓柏仍然孤傲的挺立於山林之間,背景為連結玉山南峰的龍脊
↓縱使白木林無比的秀美,但仍難敵youngRinka的英氣逼人
youngRinka仗著年輕力壯,只在白木林休息片刻便繼續趕路,而且健步如飛,沒一會兒就到達距離塔塔加登山口8.5K的排雲山莊。
↓排雲山莊前(注意:當時的標示是3528公尺),這裡是我一路上唯一有遇到其他人的地方,可見當時登玉山的風氣並不盛
排雲山莊建於1943年,是日治時代的警察駐在所,原本只是一戶木造平房,台灣光復後,撤銷警察駐在所,1967年由台灣省林務局重建為磚造平房,大約可供六十名登山客歇宿。
當時排雲山莊屬於林務局管轄,登山與住宿要分別向兩個單位登記申請,不但手續非常麻煩,而且既使經過林務局於2000年重新整修後,排雲山莊可供住宿增至約90人,但服務品質仍極差。
↓排雲山莊的舊貌,是台灣光復後改建的
通常除非是單攻玉山主峰(單日往返),否則登山客在攻頂前,都會要在排雲山莊住一晚,以養精蓄銳。
不過,當時youngRinka既非去登山,目的地也不是玉山主峰,其實我是去工作的,所以必須繼續趕路。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一頭霧水,當時Rinka不為登山而獨自赴玉山是為那樁? 到底是什麼工作需要登玉山?
長話短說,年輕時候的Rinka,曾在一家環境科技公司擔任電腦&儀器系統的維護工作,而那家公司的最主要客戶即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工作內容除了故障排除外,還包含每個月的定期維護,而需要去服務的地點就是散佈在全國的大小氣象站(包括無人工作站),所以當時舉凡是大城小鎮、窮鄉僻壤,甚至荒山野林幾乎都走遍了,如果說是「踏遍台灣的每一寸土地」也不誇張。而這其中,最特殊的一個地方就在玉山北峰頂。當然這種地方是不可能每個月都來,我記得當時簽的定期保養合約是一年一次。
由排雲山莊到主峰頂是約 2.4km(落差550公尺)的「攻頂之路」,而往北峰的岔路就在主峰下方 0.4km的「風口」處。
到主、北岔路前的2公里路,以「之」字形在主峰西側盤折而上 ,這段路雖不難走,但有些坡度,我們是走走停停的、並不輕鬆。
其實我並不是獨自一個人,否則一路上是誰替我照相,「我們」是指另一個與我同行的同事,另外還雇請了一個「山地青年」同行,主要是協助攜帶貴重的測試儀器。此外,因為山上物資缺乏,所以每次上山我們都會順便多帶一些加菜的糧食,給長期駐守玉山氣象站的工作人員加油打氣。
令人佩服的是,每次我們停下來休息時,抬頭總見那個「山地青年」在領先一段距離的地方等我們,而他比我們多背負了重物(頭背式),尚且游刃有餘。
↓風口(主北岔路)是玉山攻頂必經之地,往右邊0.3K的陡坡直達玉山主峰頂,往左下切碎石坡接上北峰稜脊,約2.2K可到北峰頂
「風口」位於玉山主峰西側與北峰間稜線的交接處(主北岔路),由於從沙里仙溪縱谷、荖濃溪上游縱谷、楠梓仙溪縱谷的三股強勁氣流共同匯合於此,因此才被山友稱為「風口」。
「風口」雖與玉山北峰頂(3858m)的海拔相差無幾,但即使在夏季白天時,兩地溫度仍相差1~3度。到了冬季,溫度差異卻高達5~9度。除了強風的因素外,由於「風口」的東邊受玉山主峰屏障,西邊亦受部份小岩石遮蔽,僅於中午前後時段才有太陽照射,所以溫度較低。
雖然玉山頂在只呎之遙,但因還有工作在身,也只好過門而不入,我們直接就往風口的碎石坡下切。
↓北峰(3858m)就在我們身後,其海拔與「風口」相差無幾。當時附近有雲層,因此強風中夾帶著冰雹,使得我不得不穿上雨衣
【註】北峰海拔標高3858m,台灣百岳排名第四,位居「台灣八秀」之首。
「碎石坡」是由於受到地形引起的局地環流影響造成的強勁氣流,由風口頂端順著山勢流向底部而形成的。
因此整個風口、碎石坡的地形為略朝北呈八字形狀,在南端頂部最窄,向北端底部逐漸寬廣,坡度約60~70度,總長度約為370公尺,被公認為玉山最危險地帶。
↓在碎石坡上,不論你的腳步有多沉穩,但每一踩在碎石、礫岩上的腳都還會往前滑一步。因此,為避免腳趾頭受傷,當時我們採取手拉鐵鍊「倒退溜」的方式通行
在碎石坡的底部有兩條岔路,直行(北)接上北峰稜脊,約1.9K可登上北峰頂。另一條路往東,可下接「八通關古道」出東埔村,許多人登完北峰後,回程寧可由此路下山,也不願再受上坡的碎石坡所折磨。
我們在北峰稜線上前進,在這段路上生長著如玉山圓柏、鐵杉、玉山杜鵑等豐富的高山植物,令人驚訝的是在強風的威迫下,有些植物居然是往下生長的。
可惜當時值深秋,除了常青的針葉木外,我只看到褐黃色的枯草叢。沒多久,我們就已經接近到玉山氣象觀測站的腳下。
↓玉山氣象觀測站的下方可以看到幾塊太陽能板,那是供應氣象站內電腦儀器正常運作所需之能源,也是由我們公司架設的
玉山北峰分為南北兩峰,南面山頂比北面山頂高出10公尺,標高為3858公尺,而山頂明顯矗立著一座台灣最高的建築物,那就是「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玉山氣象站」。
玉山氣象站是在日治時代的昭和 17 年(民國 32 年,西元 1943)所開設,當初係為提供日人太平洋戰爭之高空天候所需,另一目的為與阿里山、台南氣象站呈一直線做剖面氣象分析之用,為東亞最高測候站。台灣光復後,歸屬於交通部中央氣象局管轄,成為台灣海拔最高的政府機構,也是台灣最重要的氣象站之一。
初期完全是以傳統的人工觀測儀器,讓輪流駐所的氣象觀測員非常忙碌辛勞,後來增設電腦自動測候設備後,不但提供更確實的預報參考,工作人員也不必再冒著惡劣天氣出外記錄資料。而全台灣的氣象資料自動化的工程就是由我們公司完成的。
我們幾乎是急行軍似的趕路,不到2小時的時間就抵達玉山氣象站,然後直接就入機房工作,並沒有時間欣賞北峰周圍的美麗景觀。
↓玉山氣象站為台灣的氣象把關,我們來替它把脈
前些時,看到電視Discovery 頻道的專訪,才知道整個玉山氣象站已經在1998年重建成現代化的建築,並且在2002年擁有合法身份,是台灣唯一、也是最高的門牌「玉山北峰一號」。
當時我看到的日式舊房舍已成歷史,雖然覺得拆掉有點可惜,但給辛苦的值勤人員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或許更重要。
當我們順利完成系統的維護工作後,已是夜晚,晚餐因有我們帶來的加菜而算是豐盛。就在此時,我的身體開始出狀況,先是上吐下瀉,接著出現畏冷、頭痛劇裂等症狀,站長說是「高山反應」,可能是我在高山趕路過急、耗氧太多,血液中的氧氣來不及補充大腦所致。不得已,我只好被安排先上床休息。
整夜暈眩,雖未曾入眠、但意識也模糊。直到陽光由窗口灑進來,才看清楚我是獨自躺在一個有塌塌米的房間,當我起身往窗外望,這才整個人清醒過來,於是趕緊衝出戶外,頓時我被眼前的景觀所感動,至今仍難忘懷。
↓朝陽映照在玉山的東半壁,呈現出有如王者皇冠般的黃金色澤,南北兩條龍稜脊也清晰顯現,此景唯有出現在北峰頂觀日出
玉山主峰是因歐亞大陸板塊受菲律賓海板塊擠撞而隆起的玉山山塊,海拔高度3952公尺,論山容、山勢都是台灣五岳之首,不但是台灣的屋脊,更是東北亞第一高峰。
雖說登臨玉山主峰頂可「一覽眾山小」,但唯有北峰才是被公認最能表達主峰雄偉帝王尊容的視覺角度,目前在氣象站也設置觀測玉山主峰即時影像的攝影機。
或許玉山氣象站重建落成時的一段銘誌文,是最好的形容:
巍巍玉山,雄峙東亞,若言「登玉山而小天下」,詢非虛辭,予觀夫玉山勝狀,聳立雲端,浩浩雲海,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峰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星月,耳聲目色,取之無染,用之不竭,實乃造物者之無盡藏,而吾人之所共適。
若夫陰霾沉沉,經月不開,寒風怒吼,日星隱耀,山岳潛行。重修斯站,倍覺艱辛。而今而後,氣象資料之提供,將更源源不絕,斯站之貢獻著實大矣。
中華民國87年12月25日
之後某年,中央氣象局為加強台灣地震的測報系統,向我們公司增購一批「強震儀」,而我的任務就是將這批無人的自動觀測儀器,分佈安裝在全台灣300多個角落。整個工程分為(1)勘查地形(2)安裝儀器(3)調整測試(4)完工驗收等四個步驟,於是大約在短短2個多月的時間,我也就環繞了台灣島四圈,而且是足跡遍及各角落,這其間很少回家。
因為對老婆過意不去,我在做完這個工程後便辭職了。
二步曲
八通關古道
跟我一樣走過「兩蔣時代」的人,相信自幼都是在「大中華文化薰陶」的教育下長大,甚至到我服兵役期間,都還鬪志激昂的喊著「反攻大陸、還我河山」口號。曾幾何時,那個熱血青年如今已是個半百老人,雖然年輕時常朗朗唱著「遙遠的東方.....,雖不曾看見過長江美...,澎湃洶湧在夢裡」,但說真格的,這半世紀以來,「祖國的河山」我是一次也沒夢見過,而對玉山之情卻始終是綿綿不斷。
經過10年(1999年),我又有重返玉山的計畫,這回純屬登山郊遊,當然要帶老婆去。
玉山登山口主要有兩處:一是西面的塔塔加登山口,也就是前一章節介紹的,因距離較短,且中途有排雲山莊提供休憩,為一般遊客較喜愛的路線。其二為北面之東埔登山口,即經由八通關古道西轉進北峰鞍部(即上一節提到的碎石坡底部)再登上玉山,如果回程再由塔塔加登山口下山,那就是所謂的「玉山主、北峰大縱走」。古道上有許多當年設置的步道、棧道、吊橋,因年久失修及天然災害而毀損,致通行困難。
並非Rinka專挑難的走,而只是想看看沒走過的路,所以我這回決定由東埔上山,來個「玉山主、北峰大縱走」。不過,就在出發前幾天才得知(八通關~玉山)間的路,因風災而封閉。
雖然這次的行動並未盡全功,但看盡著名的美麗「八通關大草原」,也算是收穫豐碩。
我們通稱的「八通關古道」其實有兩條:
一是台灣清治時期(1875年)闢建的「八通關古道」,為當時橫貫台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是目前僅存的一條。該古道西起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152公里。
另一條「八通關越嶺古道」則是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大力實行其理蕃政策,乃重新測繪路線,以中央山脈大水窟為分界點,分東、西二段,東段由大水窟至花蓮玉里長約83公里,西段由大水窟至南投信義鄉久美長約42公里,總長為125公里。
現存「八通關古道」有部份為清古道,部分為日古道,而以日治時期古道佔大部份,且維護較好,可能與日人沿路設駐警所有關。目前古道較明顯且可通行的部分,是從東埔一鄰開始,經陳有蘭溪右岸的父子斷崖、雲龍瀑布、樂樂、對關、觀高、一直到八通關草原為止,再過去就不容易行走。古道大部分路徑因淹沒在山野荒草間,辨識不易,除八通關草原留明顯的古道遺跡外,較完整且易接近的尚有父子斷崖對岸山腰上64階8尺寬石階,以及乙女瀑布與對觀之間溪谷上方所保有的一小段石階。(資料轉載自維基百科)
↓東埔登山口有一個原住民圖騰石柱
八通關古道可說是台灣第一條「橫貫公路」,猶如一道歷史的長廊,在台灣開發史上,舉足輕重。目前全部是在玉山國家公園的管轄範圍內,獲得很好的保護,並且在1987年被內政部正式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由東埔到八通關草原,這段長約16公里的八通關古道西段,沿陳有蘭溪谷東岸(左)而闢建,一直到溪谷盡頭的八通關山(左為「八通關大山」、右為「八通關西峰」)
我們途經父子斷崖、雲龍瀑布、乙女瀑布一直到蒼茫壯闊的八通關大草原,一路上陳有蘭溪都在腳下奔吼。
↓乙女瀑布(沿用日文)因水源自頂端分成七段流入陳有蘭溪,故又名七絲瀑布。其水勢涓秀而隱現於蒼綠山林中,有如嬌羞纖柔的少女,因此中文又稱之「少女瀑布」
穿過一段松林後,不到下午3時,我們就已經到達觀高坪(2580m),由此有個岔路約200公尺的路,可到「觀高工作站」,通常走八通關行程的人都是在這裡宿營一晚,隔日再攻八通關山。
初夏的法國菊,是八通關古道的重頭戲。每年五月下旬至七月中旬,由觀高坪到八通關的路上皆可瞧見滿山遍野綻放的法國菊,其中以觀高坪的數量最多,特別是工作站附近,在白色的花海中,還可發現些許不同顏色的毛地黃,點綴這片大地,是最宜賞花的地點。
↓觀高坪附近,滿山遍野綻放的法國菊,加上午後到處瀰漫著山嵐,讓人彷若身處仙境,光是如此「八通關之行」已值回票價
我們因最先抵達「觀高工作站」而搶到好床位,此時Rinka初次見識到老婆的登山潛能,但也因此讓「帶隊的」不太高興。我們聽到最後一批抵達的團員時,已是四個多小時以後的事了。
不過,幸好早到達,因為午後不久就開始下雨了。但是明天 ...期待已久的「八通關大草原」也矇上了陰霾。
請繼續閱讀 : 再續玉山緣
相關連結:
- 34樓. 黃彥琳~~ 溫泉公園賞秋行2012/08/08 01:0420年前
原來Rinka和夫人從20年前就已『不食人間煙火』,
雲遊四海?
最後一張圖,
美得像夢境~~謝謝分享
- 33樓. 盹龜雞~ 五月25 漢堡2009/08/18 17:28玉山氣象觀測站
感謝他們在物質條件侷促的偏僻地點 為臺灣人民奉獻守護 . - 32樓. 北歐寄居蟹2009/08/03 06:38好詳細的報導!
民國60年的時候跟救國團爬過一次玉山,現在在你的文章裡又走了一次!(重溫舊夢~)
印象中那時的排雲山莊應該還是間很大的木造房子(沒有彩色,像西部片那樣的原木色),我們在裡面舉行營火晚會,唱唱跳跳的,第二天一早上主峰。
那塊牌子,小小的,只有排雲山莊四個字,倒像個公車站牌,如今可光鮮漂亮多了。
碎石坡和風口好像都沒有鐵鍊,真的是''手腳並用''的爬上去的。那時于佑任的銅像還在。
領隊還故意嚇我們,說碎石坡又名碎屍坡,跌死不少人云云...
因為颱風關係,阿里山到(忘了火車站名字,是當時鐵路的終點站)的鐵路,被倒下的大樹擋住,無法行駛,我們又不甘心回頭,於是我們下車走火車路。最可怕的是過橋,枕木和枕木之間看下去,就是三千多公尺的山谷。為了避免前後相撞,一次一個人''爬''過去,雖然心裡打鼓,我們居然還有心情互開玩笑說:你寫了遺囑沒有?
一段畢生難忘的記憶~
- 31樓. Luye2009/07/28 00:25Re-玉山情綿綿(三步曲)
珍貴的經歷寫實紀錄,與長久以來對國家感人的貢獻,使人感佩不已!感謝推薦! Rinka 於 2009/08/02 13:22回覆 - 30樓. cmhan20472009/07/27 17:09工作不忘娛樂
工作不忘娛樂,又有美相陪,不亦樂乎.
Rinka 這工作最合他愛遊歷 的性格了.
- 29樓. 天蠍嘻哈客2009/07/26 13:32好詳細
下月恰巧有爬玉山計畫,介紹真的好詳細,讓我行前更有概念 - 28樓.2009/07/24 21:47走眼囉
果真不能小覷"弱"女子呀
- 27樓. 賈爸2009/07/24 06:23When we were young .....
這篇懷舊遊記 讓我看得好感動
學生時代 (30 年前 ) 老公連著兩個暑假上中橫帶救國團活動
我是參加中橫健行的高中生........
(p.s. 賢伉儷 一定用掉很多 "歐蕾", 奈弄賣老 ??)
- 26樓. 響聲2009/07/23 21:24真的有被感動到
現在[玉山]正熱門報導也多
但像你這種因[工作]而記錄拍下的相片和文字
就比旅遊拍下的相片來的有種侵入性的感動力
真的有被感動到。
- 25樓. 小屏2009/07/23 03:18玉山
玉山是不錯然說是世界七大奇景, 實在太超過嘞!
以前大學登山社時去過數回; 有次颱風來襲交通中斷困在排雲山莊一週, 雖缺糧沒電但每日悠遊林野, 超快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