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一本「漢文讀本」之謎
2010/12/27 23:46
瀏覽37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一本「漢文讀本」之謎

 

    拙藏有冊小書,題名「古文古詩臺灣漢詩集」,原主是臺中藏家詹兄,詹兄為它裝幀,並署題簽條,這書繞了半個臺灣,歸我收藏。此書卷首缺了幾頁,既無版權頁,更無書名,想解開其身世之謎,大非易事,且以疑存疑,略作小記。

    「古文古詩臺灣漢詩集」絕非原來書名,沒有書眉,亦無首頁大題,頁碼從第三頁迄八十一頁,至少缺了第一、 二兩 頁,因書是單張雙面鉛印,非傳統線裝,可知至少缺了一張,也許應該還有書名頁及版權頁兩張。既是普通紙雙面鉛印,原書是否線裝,暫時存疑。

    從有限的資料推測,首先就內容來看,第三頁出現「第四幼穎」、「第五柳絮才」開始,至頁七十四「第六十詩法」為止,共有五十七則簡短故事或紀事,每則之後均有註解,稱之為「備考」,五十七則再加上已經佚失的三則,總共是六十則,推測是日治初期的「漢文讀本」,共有六十課。出版時間則僅見一條足以印證的紀事,即「第五十六漢詩」,此則選錄劉銘傳詩二首、兒玉源太郎詩一首、上山滿之進詩一首,題為〈任臺灣總督書感〉,關於上山滿之進,備考說是「號蔗,現任臺灣總督。」按上山滿之進於1926716任臺灣總督,19286月因發生「臺中不敬事件」,引咎辭職;前後跨越三年,此書出版於上山滿之進總督任內,總不出這三年當中。

    上山滿的〈任臺灣總督書感〉詩,原載1926821《臺灣日日新報》:「遽拜恩綸荷顯榮,樓船破浪向南瀛。摩天阿里山容秀,扼海澎湖島影橫。已以微躬膺重寄,只當一念竭精誠。糟糠內子今無在,欲整衣冠暗淚生。」當時有臺灣依韻和之,曾引發一場論

    日治時期臺灣公學校「漢文讀本」有過幾次變革,與本書最接近的是19199月,總督府為吸引臺人子弟進入公學校就讀,重新編訂了《公學校用漢文讀本》六卷。不過,這六十課的讀本,並非六卷本;也非同一時期由嘉義蘭記圖書部發行的民間版《高級漢文讀本》八冊。

    本書課文以短文、漢詩為主,前者主要取材中國儒家典籍,僅有一則出自日本漢學家賴山陽的《日本外史》。另有兩篇應用文,一是〈祝某先生七十壽序〉,一是〈祭某孺人文〉,前者且有「觀音大屯諸峰」等語,兩篇想必都是取材當時名望之家的應酬文字。漢詩除選自歷代詩歌(以唐詩為主)之外,也自臺灣舊志選錄若干吟詠臺陽風土者,如〈臺灣雜詠〉、〈輓寧靖王〉、〈寒食過五妃墓〉、〈望玉山〉;還有一部份日本官吏、文人遊臺漢詩作品。且為了配合當時社會上漢詩風氣,最後兩課更以較大篇幅介紹「平仄」與「詩法」。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漢詩作品之中,有首後藤新平的〈阿里山弔吳鳳〉,七言絕詩,篇幅雖不長,其「備考」卻有洋洋灑灑整頁又四行的吳鳳傳記,從整個內容看,應改改寫自連橫《臺灣通史》吳鳳列傳。選錄此詩,又大篇幅介紹吳鳳事蹟,應與當時政策有某個程度的關聯。

    詩文之外,詩鐘、對聯,書中也有所兼顧,詩鐘似乎取自唐景崧在臺所編《詩畸》,對聯則錄現成作品,即「黃氏節孝坊」柱聯,此坊幾經遷移,目前在臺灣博物館右側,聯文如次:

 

廿八歲痛撫藐孤,從夫之終,從子之始;

六十載永操勁節,為母則壽,為婦則貞。(陳季芳撰)

 

清節厲冰霜,辛檗半生,幸有遺徽型海上;

湛恩深雨露,貞珉一片,長留明德在人間。(陳星聚撰)

 

黃鵠譜悲歌,涙灑素帷,冰霜節苦;

紫鸞隆寵誥,輝流彤菅,雨露恩深。(何恩綺撰)

 

有志事竟成,喜當年畫荻和丸,遽臻揚顯;

苦心天不負,看此日封泥錫檢,渥荷褒榮。(鄭榮撰)

 

    這本漢文讀本的原始出處,頁八鈐有朱印,印文為「?母寮分教場之印」,「?母寮分教場」,當為鴨母寮分教場,不過臺灣同名者有兩處,一是朴子公學校鴨母寮分教場,一是梧棲公學校鴨母寮分教場,以舊藏者地緣推測,可能是梧棲公學校鴨母寮分教場藏書。區區漢文讀本,原非善本珍槧,至今年代也不久遠,可能聞見未週,一直不知其正式書名以及發行處所,作何用途?在在都是謎,略記如此,敬請不吝賜教。(庚寅仲冬)

 

全站分類:興趣嗜好 收藏
自訂分類:藝林遷喬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