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法國旅行】勒芒 | 勒芒主教座堂-哥德與羅馬式建築的夢幻交融
2025/09/26 13:51
瀏覽8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法國勒芒主教座堂(法語:Cathédrale Saint-Julien du Mans),又稱為聖朱利安主教座堂,是一座融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風格的宏偉建築,位於法國勒芒市。其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但現在看到的建築大部分是在13世紀至15世紀之間陸續擴建完成的。

這座教堂以其獨特的建築特點聞名,包括宏偉的哥德式中殿、羅馬式側殿,以及精美的彩繪玻璃窗。其中,南牆上的天使彩繪玻璃被譽為歐洲保存最完整的13世紀彩繪玻璃之一。此外,教堂的西立面擁有多座雕塑,描繪了聖經故事,而其內部則收藏了多幅珍貴的畫作與雕塑。

法國之旅,DAY-4 早上由聖馬洛離開,前往勒芒,下午參觀勒芒主教座堂。

交通方式
勒芒市交通便利,座堂位於市中心,易達。

●火車:勒芒火車站(Gare du Mans)距座堂約2公里,TGV直達巴黎(1小時)。從站內步行15分鐘,或搭Setram輕軌T1/T2線至「Cathédrale du Mans」站(5分鐘)。
●公車:Setram公車線路4、14、16、20、25、111及25EX停靠附近站點(如Place de la République)。單程票1.5歐元,日票5歐元。
●開車:經A11高速公路(巴黎-南特),出口7或8。市中心停車場如Pilier Rouge(步行5分鐘),費用約2歐元/小時。
●其他:計程車從火車站約5歐元,2分鐘。自行車租借(Vélomans系統)遍布市區,步行遊覽舊城最佳。

建造歷史
勒芒主教座堂的歷史可追溯至4世紀,當時聖茹利安在該地建立了一座早期教堂。9世紀的《勒芒主教紀事》(Actus pontificum Cenomannis)詳細記載了該教區的發展,雖然缺乏考古證據,但已知在834年,一座加洛林式教堂在該址上落成。

現今座堂的主要建造始於11世紀,持續至15世紀,歷經數個階段:
●11世紀至12世紀:羅馬式時期,建造了中殿(nave)和南翼廊入口的雕塑門廊(約1150-1158年)。這一階段受夏爾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影響,門廊浮雕描繪基督再臨和使徒場面。
●13世紀:哥德式時期,建造了高聳的合唱堂(choir)和13個輻射狀小堂(rayonnante chapels)。這部分是安茹哥德式(Gothic angevin)的傑作,東端有獨特的雙叉飛扶壁(bifurcating flying buttresses)。
●14世紀至15世紀:繼續擴建,包括北翼廊、玫瑰窗和鐘樓。鐘樓於12-14世紀建成,高64米,是勒芒市最高建築。1430年左右基本完工,但後續修復因資金短缺而中止。
●後期事件:1822年,鐘樓尖頂遭雷擊毀壞,至今未完全重建。座堂與金雀花王朝關係密切,1151年金雀花家族的傑弗里(Geoffrey of Anjou)葬於此。

座堂的建造反映了中世紀法國建築的演變,從羅馬式厚重到哥德式輕盈,並融合了當地石灰石和砂岩材料。

  

勒芒主教座堂,東南側視角︰

圖片中可以看到幾個顯著的建築特徵:
哥德式唱詩班席(Gothic Chevet):教堂後方的建築群,特別是帶有尖頂、大型窗戶和複雜結構的這一部分,是哥德式風格的傑作。
雙層飛扶壁(Double-tier flying buttresses):這是勒芒主教座堂最具標誌性的特色之一。為了支撐高達34公尺的唱詩班席和巨大的彩繪玻璃窗,建築師設計了雙層的飛扶壁,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且罕見的建築技術。
羅馬式塔樓(Romanesque Tower):圖片左側的塔樓,其風格較為古樸,顯示出它是教堂羅馬式部分。它與後方華麗的哥德式結構形成了鮮明對比,展示了教堂橫跨數個世紀的建築歷史。
城牆(City Wall):教堂下方是古老的城牆,這座城牆過去是勒芒城市防禦系統的一部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座教堂被建造在高處,並與城牆融為一體,使它同時具有宗教和防禦功能。

建築外觀
座堂位於勒芒舊城(Vieux Mans或Cité Plantagenêt)的東北角,矗立在輕微山脊上,俯瞰鵝卵石街道和半木結構房屋。外觀融合羅馬式與哥德式,長134米,寬37米,高聳的64米鐘樓主宰天際線。

●正面:西立面為羅馬式,右下角嵌入一塊4.5米高的史前立石(menhir,Pierre St Julien),表面風化似雕刻織物,於1778年移置此處,原為一座毀壞的巨石陣(dolmen)部分。
●南翼廊門廊:12世紀單一雕塑門廊,楣樑刻畫使徒,頂心石雕基督在曼陀羅(mandorla)中受四活物環繞,拱門上飾基督生平浮雕(如天使報喜、基督受洗)。
●東端:13世紀哥德式合唱堂,標誌性雙叉飛扶壁支撐高聳拱頂,象徵安茹哥德風格的創新。
●整體風格:使用當地砂岩和石灰石,表面風化呈暖黃色調,玫瑰窗和尖拱強調垂直感。

參觀資訊
座堂全年開放,免費入場,但導覽遊覽需額外付費。建議提前查詢官方網站或勒芒旅遊局(Office de Tourisme du Mans),以獲取最新資訊(尤其是節日或修復期)。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8:00至晚上19:00(視季節調整,冬季可能提早關閉)。彌撒時間為週一至週六上午9:00和晚上18:30,週日有更多場次(詳見座堂網站)。
●門票與費用:免費參觀主體建築。導覽遊覽(約1小時,法語或英語)全票3歐元,減票2歐元(兒童或團體)。可於紅柱之家(Maison du Pilier Rouge)或旅遊局購票。兒童免費,殘障人士可獲補助。
●最佳參觀時間:上午9:00至下午17:00,避免彌撒高峰。夏季陽光充足,有利欣賞彩繪玻璃。提供音頻導覽或虛擬遊覽。

 

整體結構與外觀
座堂位於輕微山脊,俯瞰薩爾特河(Sarthe River)與中世紀鵝卵石街道,氣勢恢宏。其外牆主要使用當地砂岩和石灰石,呈現溫暖的黃褐色調,表面因數世紀風化帶有自然紋理,增添歷史厚重感。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東端為哥德式合唱堂,西端為羅馬式立面,南側門廊和北側玫瑰窗各具特色,鐘樓則主宰城市天際線。

西立面(主入口)
●羅馬式風格:西立面是11世紀羅馬式建築的典型代表,厚重而簡樸,與哥德式東端形成對比。立面相對低調,未有繁複雕刻,但其穩固的石牆和圓拱結構展現早期中世紀建築的堅實感。
●史前立石(Menhir):立面右下角嵌入一塊4.5米高的史前立石(Pierre St Julien),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原屬附近巨石陣(dolmen),1778年移置於此。立石表面風化,隱約似織物紋理,與座堂的宗教氛圍形成奇特對比,被視為「異教與基督教交融」的象徵。
●門戶細節:主入口的拱門上有簡單浮雕,描繪聖茹利安(Saint Julien)生平片段,雖不如南翼廊門廊精緻,但仍具歷史價值。

南翼廊門廊
●12世紀雕塑傑作:南翼廊門廊(約1150-1158年)是羅馬式雕塑的巔峰,受夏爾特爾大教堂啟發。門廊由單一拱門組成,頂部楣樑(tympanum)雕刻基督再臨(Second Coming of Christ),基督坐在曼陀羅(mandorla)中,四周環繞四活物(福音書作者的象徵:人、獅、牛、鷹)。
●浮雕細節:門楣和拱券石(voussoirs)雕刻基督生平場景,包括天使報喜(Annunciation)、基督受洗(Baptism of Christ)和最後的晚餐(Last Supper)。人物造型生動,衣褶線條流暢,展現中世紀雕塑的精湛技藝。
●柱頭裝飾:門廊兩側柱頭雕刻動植物圖案和聖經故事,增添裝飾性,吸引遊客駐足。

其他特色
●材料與色彩:座堂外牆主要使用當地砂岩和石灰石,經數世紀風雨侵蝕,表面呈現自然紋理,色調從金黃到赭紅,隨光線變化展現不同風貌。
●環境融合:座堂周圍環繞中世紀半木結構房屋和鵝卵石街道,與舊城區融為一體,營造出濃厚歷史氛圍。從薩爾特河對岸遠眺,座堂的飛扶壁和鐘樓構成壯麗剪影。
●修復痕跡:部分外牆和扶壁因19-20世紀修復而略顯新舊交錯,但整體保留中世紀原貌。

東端與哥德式飛扶壁
●安茹哥德式特色:東端的合唱堂(13世紀)是安茹哥德式(Gothic angevin)的代表,採用高聳的尖拱和輕盈結構。最大亮點是獨特的雙叉飛扶壁(bifurcating flying buttresses),這些扶壁從單一基點分叉為兩條弧線,支撐合唱堂高達34米的拱頂,既實用又具視覺美感。
●輻射狀小堂:東端外圍環繞13個輻射狀小堂(rayonnante chapels),外牆鑲嵌大型彩繪玻璃窗,陽光下閃耀如寶石。這些小堂的尖拱窗框和細膩石雕強調哥德式的垂直感。
●石材質感:東端使用淺色石灰石,與西立面的深色砂岩形成對比,陽光下更顯光輝。

玫瑰窗與北翼廊
●哥德式玫瑰窗:北翼廊外牆的玫瑰窗(約13世紀)是座堂的經典元素,直徑約8米,窗框由放射狀石條組成,形似綻放花朵。玻璃以藍色和紅色為主,描繪聖經場景,陽光穿透時投射彩光於內部。
●北翼廊結構:北翼廊外觀較簡潔,但其尖拱門和細長窗戶延續哥德式輕盈風格,與南翼廊的羅馬式形成對比。

鐘樓
●城市地標:64米高的鐘樓位於座堂西北角,是勒芒最高的建築,12-14世紀分階段建成。鐘樓基部為羅馬式方形結構,上部逐漸過渡為哥德式,頂端原有一座尖頂,1822年遭雷擊損毀,現為平頂。
●裝飾細節:鐘樓外牆有簡單雕刻和圓形窗戶,頂部設有瞭望台,過去用於宗教儀式和城市防禦觀察。

 

勒芒主教座堂的「皇家門廊」(Portail royal)。

這個門廊是羅馬式建築的重要代表,以其精緻的雕刻而聞名。您可以從圖片中看到幾個主要部分:

半圓楣(Tympanum):位於門上方的半圓形區域,中央雕刻著基督在榮耀中(Maiestas Domini),他坐在寶座上,被杏仁形光環(mandorla)環繞。他的兩側是四位福音傳道者的象徵(獅子代表馬可,老鷹代表約翰,牛代表路加,天使代表馬太)。

券面(Archivolts):環繞半圓楣的一系列同心圓拱,上面雕刻著啟示錄中的二十四位長老,他們正在演奏樂器。

側柱雕像(Jamb Statues):門廊兩側的立柱上雕刻著人物。這些通常是聖人或先知,他們修長而風格化的身軀是羅馬式藝術的典型特徵。

  

門廊上方的雕刻,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半圓楣(Tympanum):正中央是「基督在榮耀中」(Maiestas Domini)的雕像,他坐在寶座上,被杏仁形光環(mandorla)環繞。在他的左右兩側是四位福音傳道者的象徵:獅子代表馬可,牛代表路加,鷹代表約翰,以及天使代表馬太。 

上楣石(Lintel):位於半圓楣下方的一排雕刻,描繪了十二使徒。 

券面(Archivolts):圍繞著半圓楣的同心圓拱,最內層的兩圈雕刻著啟示錄中的二十四位長老,他們手持樂器,象徵著對基督的讚美。再外層的雕刻則描繪了各種世俗場景,如月曆、勞動和十二星座。 

 

勒芒主教座堂,主要呈現了其建築的幾個顯著特徵,特別是從哥德式時期建造的部分。

圖片中主要可以看到:
塔樓(Tower):畫面左側高聳的塔樓,其外觀簡樸,與教堂的其他部分風格不同,屬於早期哥德式。
哥德式窗戶(Gothic Windows):畫面右側的大型窗戶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特色。這些窗戶修長,配有尖拱(pointed arches)和精緻的花飾窗格(tracery)。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哥德式教堂通常利用飛扶壁來分散主牆的重量,以支撐高聳的牆壁和大型窗戶。
高聳的尖頂:教堂的屋頂部分有許多尖塔和裝飾性的尖頂,這也是哥德式建築追求向上、接近天堂精神的表現。
勒芒主教座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融合了羅馬式和哥德式兩種風格,展示了不同時代的建築演變。

勒芒主教座堂的外觀是羅馬式與哥德式的完美融合,西立面的史前立石和南翼廊的雕塑門廊展現羅馬式厚重與精緻,東端的雙叉飛扶壁和玫瑰窗則彰顯哥德式的輕盈與輝煌。鐘樓高聳入雲,與舊城區的歷史氛圍相得益彰,使其成為勒芒最具標誌性的建築奇觀。參觀時,建議沿座堂外圍步行一圈,細賞不同角度的建築細節,尤其在日落時分,暖光下的外牆更顯迷人。

周邊景點
座堂位於Plantagenêt城區,適合一日遊覽中世紀遺跡。

●Plantagenêt城(Cité Plantagenêt):環繞座堂的半木屋街道和鵝卵石巷,探索金雀花王朝歷史,距0.1公里。
●紅柱之家(Maison du Pilier Rouge):15世紀木結構建築,現為博物館和旅遊資訊中心,距0.2公里,提供座堂導覽。
●羅馬浴場(Thermes Romains du Mans):古羅馬遺址,展示浴池和馬賽克,距0.5公里。
●緬省伯爵宮(Palais des Comtes du Maine):中世紀宮殿,現為法院和展覽廳,距0.3公里。
●聖皮埃爾拉庫爾教堂(Collégiale Saint-Pierre-la-Cour):11世紀羅馬式教堂,距0.4公里。
●特塞美術館(Musée de Tessé):藝術收藏,從文藝復興到現代,距1公里。
●勒芒賽車場(Circuit de la Sarthe):世界知名24小時耐力賽場地,距市中心5公里(需公車或計程車)。

這些景點可步行串聯,形成歷史散步路線。建議購買勒芒城市通行證(Pass Le Mans),涵蓋多處門票優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