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北海一周--基隆的過客(一)
2013/04/13 19:38
瀏覽1,095
迴響2
推薦63
引用0

老一輩的人都會跟小孩子說基隆以前叫做"雞籠",我曾住在那裏十幾年,加上後來在那工作十幾年,很少了解究竟。工作時那一年,基隆的人口數約35萬人跟台北是大安區的33萬人數差不多,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雞籠名稱為為17世紀荷蘭人佔據後開發始有名稱淵源。而基隆85%為山區,冬季受東北季風經過海洋,因背面是山面對海的原因就造成潮溼多雨,也就有了"雨港"的稱呼,以前經常下著毛毛雨,有的人穿著雨衣、拿雨傘到台北上班、上課,但到達台北並未下雨,基隆人的雨裝打扮更顯得突兀好笑。

受近年資訊發達,基隆市的廟口小吃或周家豆漿店,好吃到名聲遠播,因此北海一周之遊一大早就來到這家豆漿店報到。

蔥油餅我從5元一個吃到現在17元,仍然大擺長龍,老闆從上午4時開賣到中午1時,面對排山倒海來的吃客應接不暇,脾氣大的快發作了。

蔥油餅與餛飩湯是每次去,必點的招牌早餐,說實在的還不錯吃。

周家早餐店的對面就是中正公園,一開始就得登階梯上去,可是最近年紀有點大了,這麼高有點為難,因此就開車從衛生局旁邊遶山路上山。

可以撞鐘祈福

隔了三十幾年,重回中正公園發現面貌已改,多蓋了一座寺,牌樓為華嚴法界。

公園的最高點觀音菩薩大佛,是基隆市的大地標,從這裏有不錯的視野觀景,這是幾十年唯一的未變吧。想起小時候,假日母親捏著三角型的飯團和煮幾個白水蛋與少許鹽巴,帶著我們到中正公園郊遊,那個砲台與鞦千不知到哪裏去了?對這裏真有點熟悉的陌生,不過還真的很懷念那個時候真快樂。

從中正公園下山到基隆港看老鷹也是個享受。基隆港曾在日據時代1899-1935年進行建設,之後成了軍商漁的重要港大港大港。1949年政府遷台,基隆湧進大量的軍人與眷屬,美軍也駐紮,難怪我小時候住的地方總是很多的"外省人"也有人叫"竽仔"的,也有很多美國人及酒家,那時候也有也有很多採煤的礦工,基隆港也在那時候經濟快速成長。我記得現在所站的觀鷹台這片地,還是填海的新生地耶!

離開火車站前的基隆港之前,走到對面就看到在黃金地段的這棟不協調的房屋,整棟黑漆麻烏的,很多人說是"鬼屋",這也故事一直在傳說中,不過這棟是建於20年代,為林姓大亨所蓋,造型是當時最流行的,到目前最好的說法是子孫產權難以區分,一直無法處理,至於真的有沒有鬼,我真的不知道。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旅人手札
自訂分類:心情故事
上一則: 北海一周--18王公與淡水、八里的過客
下一則: 老鷹
迴響(2) :
2樓. 多硯坊 (休)
2013/04/15 09:53
基隆

幾位好友住在基隆

每次造訪經過此棟房子

友人也是介紹其為鬼屋

印象中基隆有許多不知名的巷弄小吃

都非常美味可口

是ㄚ

除了廟口之外,確實有許多好吃的東西在巷弄小內,

只要夠熟悉就吃得到咧..

浮雲任游2013/04/18 03:30回覆
1樓. 寄居者
2013/04/14 13:40
蔥油餅
看起來不錯。

雖然你住的地方遠了一些

百聞不如一吃喔~耶!有空可嚐嚐..

浮雲任游2013/04/18 03:34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