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薄而位尊
二、智小而謀大
三、力小而任重
我家老爺是儒家道統的,他很感慨儒家道統之不存久矣,也很感慨代表儒家道統的馬英九總統無能至此。
馬先生也是儒家道統的家庭出身,馬爸爸培養他接受最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目標就是內聖外王、經世利民。馬先生在人品良善,在大環境的因勢利導下、眾人的期盼下當了八年總統,結果一無所成,要改革國民黨反而毀滅國民黨。
馬英九的失敗,不但是他個人的失敗,也象徵復興儒家道統內聖外王理想的失敗。國民黨敗給民進黨事小,象徵儒家道統失敗的事大。儒家在大陸文化大革命之後,已經蕩然無存。馬英九可說是台灣領導人中最接近儒家道統者,又得到執政實踐的機會,卻終歸慘敗,所以馬英九代表的是歷史性的失敗。
這是為什麼呢?我家老爺拿出一段易經給我看: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翻成白話是:
孔子說:「德行不夠,可是卻身居尊位;智慧淺薄,可是卻圖謀大事:才力弱小,可是卻擔當重任,這樣的話,很少有不及於災禍的」。
《易經》鼎卦九四爻辭上解釋說:「鼎足斷了一隻,把鼎中的美食倒了出來,弄得滿身沾溼,是凶險之象」。這就是形容力不勝任的毛病。
按古時候的鼎是三足的。如果折斷了一足,那麼鼎內的食物就會傾覆。這是比喻在一個盛大的場面中,主其事者如果才能不足以勝任,則必須為其所造成的損失及後果負責,並接受懲罰。
鼎是古代的一種青銅器,祭祀神的禮器,象徵國家政權、君主、大臣等的權力。古代祭祀天地祖先時也都用鼎,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
如果天子或諸侯在祭祀時,把鼎弄斷一支腳,把祭祀的食物倒出來,昏聵至此當然是凶險之象了。所以孔子會說:「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我們家老爺看到的是儒家,我看到的是佛家。
佛家的道德標準比儒家還崇高,動輒說「十方來的」,開口就是「行菩薩道」,講的天大地大的。但卻不想做正事、不會做正事、不懂得做正事而把佛教團體搞砸了,甚至下焉者違法亂紀。豈不如同在大殿舉行的大法會上,主其事者把香案、鮮花、素果打翻了一地,把信眾弄的慌亂一團嗎?這成何體統?
再引一次易經:(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 4樓. 放手? 怎能不感嘆!2016/03/23 07:39
竟然在法鼓山被霸凌,如何繼續往下走?
理論上,就在開始放手的那一刻。
「默言潛思真籟現,弦音起於放手時 」
兩句山頭語。是那般強烈意欲自我期許,但「總是輪到自己時,才知放手多不容易。」
「放手」應該是不困難的,但卻是最困難的事。
關鍵在於是否無我,是否甘願歡喜?
- 3樓. 跟着呼吸,也是嘆氣。2016/03/22 11:26
德薄 智小 力小的,出世?入世? 沒能力弄清楚 搞明白的,遑論平衡。
只憑著是富二代,就想著可以“入世”兼“出世”,至今還繼續夢想著。
看著 看著,搖搖頭 呼呼氣 再嘆口氣吧。
- 2樓. 再嘆氣2016/03/18 19:39
可是,你知道嗎,夫丸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有錯喔!他根本一點也不儒家,他只是出生儒家,沾個儒家的光然後逆行倒施。
另外,儒家思想其實到後來變成帝王之術了。
如果真的要說的話,佛教其實包括了儒道墨法:儒家的身為人道德、君子,以及上下左右的倫理關係;道家的清淨無為(雖然不等於佛教的解脫,但相較其他總是趨近一點);墨家的捨己為人(兼愛、走了十天前往止楚攻宋,趨近菩薩道的做為了);戒律則趨近法家。
佛法可以看到儒道墨法的色彩,卻又一整個超脫,然而佛教界的教團普遍是趨向儒家的。講解脫未及道家灑脫;講菩薩道卻做不到墨家的程度;講戒律也因為大乘菩薩道著重於心的鍛鍊故多數未能做到聲聞戒的嚴格執行。反倒是有很強烈的儒家色彩:「上下」--出家多久還有職位的三從--遵從服從順從,但沒做到儒家的「君子」--俯仰無愧於天地之間。其實這應該是現今「佛教」普遍的狀況。
儒家之術到後來變成是為君上服務的,這也是為何歷史上,從西漢之後再也沒有先秦百家爭鳴的盛開,除了老董搞個獨尊儒術漢武帝說善哉是主因,因為人民這麼會思考,帝王嚇都嚇死了(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倫理......就教這個儒家好)。如果主事者非常賢能,儒家之術就對了;如果昏庸,那儒家之術就是天大的幫凶(歷史上被殺的清官多過奸臣吧!勸諫等於找死,不殺也叫你去貴粵瓊跟瘴癘之氣玩)。所以會有夫丸,肯定有一堆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幫凶。如果沒人要理夫丸、沒有票、沒人要執行他的想法、沒人要當他的官、沒有人幫凶幫忙幫腔,是能讓台灣走到今天這種田地喔?(夫丸:所以不能只怪我啦?)
不是要說儒家不好,他有其可取之處,否則也不會流傳至今。其餘諸子亦有其長、短之處。佛教有著諸子的色彩而又超脫,只不過,迎向人間化的同時,是否也不知覺中俗化?若要超脫,卻可能離人間化或大乘漸遠?這不只是佛教諸多教團的問題,更是修行人取捨之間的平衡問題。衍生出來的,就是教團的出不出世、入不入世;個人的修行和化眾的兩者皆要,卻兩者都抓不到(兩邊都要兩邊都空?)。走在天平兩邊,往返跑來跑去,平衡點難找,想必教團或是僧俗個人都是疲憊至矣,又得勉力而為,實在是辛苦透頂!
出世或入世,很難調節兩端,但以根本和外延來思考,也許可以判斷先後、輕重佔比。不是說出世入世哪個好,要強調的是,兩邊都想要眼下做不到--諸多教團都是如此狀況--是不是該用根本和外延來評判輕重比和先後呢?
- 1樓. 嘆氣2016/03/17 09:06
子曰丶易經曰⋯⋯;古人、古書上說的真好。
法鼓山法師是否如此?
足堪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