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難忘「風打筍」
2013/07/18 21:55
瀏覽2,101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蘇力颱風過境,聽著窗外嘩啦啦的風雨聲,我腦海浮現的,卻是兒時颱風天在田野裡奔跑的畫面。

 

每逢颱風來臨,學校放假,我和鄰家的孩子,卻極少乖乖待在屋子裡,反而是冒著風雨,在產業道路上出沒,尋找風打筍──被颱風吹斷的抽高竹筍。

 

家鄉因為距離台灣海峽不遠,東北風吹起,風勢猛烈,所以每間隔一百公尺,每塊農地都種著一排排竹子防風林,好保護作物。這些竹子因為長得密,竹桿並不特別粗,筍肉也不豐厚,微苦,所以平時鮮少挖來煮食。而且防風林各有主人,當然不能隨便砍折。

 

颱風多在夏秋季節過境,正是竹筍抽高的時候,由於竹節與竹節間的筍肉尚未纖維化,強風吹來,很容易折斷,掉落下來。這時候撿拾,就只是惜物,不是偷竊了。

 

我們穿田越溝,把折斷的竹筍集中起來,再用芒草葉一捆,就可以抬回家了。由於長筍頗有重量,小孩力氣有限,通常要來回跑好幾趟。

 

風打筍一擱在院子裡,家人就都圍過來,手拿鐮刀、臉盆,開始剝去竹籜,把細嫩的筍肉圈切下來。由於是長筍,竹桿已經形成,所以切下來的筍肉都是一圈圈的,很有趣。當臉盆裡的筍肉逐漸堆高,大灶裡的熱水也燒開了,把筍子往裡一倒,滾上幾滾,就可以撈出來放進陶鍋裡。那時候家裡有好幾口盛東西的深咖啡色陶鍋,用木頭蓋子蓋上,接下來就等時間變魔術了。

 

兩三天過後,熟筍經過發酵,微微帶著酸味,這時就可以準備上桌了。鍋裡爆香辣椒和蝦皮,再舀幾勺熟筍進去快炒,酌加調味料,就成了一道香噴噴又開味的下飯菜了。

 

夏天家裡每餐上桌的不是絲瓜便是空心菜,有了這道新菜色,每個人都食慾大振,筷子放不下來。母親擔心米飯吃得太兇,後來便只在晚上炒這道風打筍,因為晚上家裡吃的是粥,只要水多下一點,對米缸影響不大。

 

切除嫩筍肉的竹籜和竹節,晒乾後可以當柴燒,一點都不浪費。不過我們小孩子還可以用來玩遊戲,把大竹筒的底部挖一個洞,裝半筒水,再找一根直徑套得進大竹筒的竹筒,往前一壓,就成了簡易的水槍了。

 

擔心全身溼答答的挨罵,還可找較長、材質比較堅硬的竹筒,在接近竹節約10公分的地方挖一個長橢圓型的洞,再跟據洞口的位置,在下方用柴刀從開口的一端剖開,竹片比洞口略寬,但不能一剖到底,柴刀來到洞口兩旁即可停下,把剖開的竹片往洞口這裡輕折,就成了有纖維牽連的蓋子。把手握在洞口和竹節之間,手上下搖晃,竹蓋敲在竹桿身上,就會發出響聲了。所以颱風天時,附近的孩子幾乎人手一把這樣的「響板」。搖壞了?沒關係,再做就有,材料多的是。

 

颱風季節,對風打筍的想念也越來越深,也許念念不忘的除了酸筍那爽脆的滋味,夾雜的還有玩伴們朗朗的笑聲。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家庭親子
自訂分類:生活筆記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