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時季常博士:在世界各地我們都是愛台灣的。雖然 時和 沒有綠卡或是雙重國籍,時和 相信即使走到海角天涯,國人都是愛台灣的。
留學生或是在國外工作申請居留証是權宜之計,在美國唸理工科的留學生或是畢業後申請到教職的學人,如果沒有美國籍是無法參與國家型計畫或是國防軍事的計畫。在美國能否拿到足夠的研究計畫將決定一個教授能否拿到長聘,沒有足夠的研究計畫支持學校的行政人員薪水,即使學術研究做得再好也只能被迫走人,怨不得人。
在海外儲備專業人才,學習語言、新知識、新科技等對台灣而言是絕對有利的。走進竹科、中科、和南科,領頭的總工程師都是歸國學人,台灣的科技產業之所以能緊追在美國矽谷之後,也是因為在美國有很多在當地紮根的國人樂意回饋經驗給國內的同胞。
竭誠的希望「綠卡事件」不會損傷海外華人對國內的向心力。
報載民進黨執政時用了22位雙重國籍的政務官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380975.shtml ,這22位歸國學人中確實也有一些專業人士,當時國人也並沒有反對這些歸國學人。民進黨之所以不得人心在於環繞在第一家庭的各種貪腐醜聞,諷刺的是,參與這些貪腐事件的核心人物如陳哲男、林忠正、顏萬進、邱義仁、吳乃仁及林文淵等 都不在這22 人名單中。可見得民進黨是利用較優質的22位雙重國籍的政務官來稀釋他們本身的貪腐。http://www.yeswego.com/forum/redirect.php?tid=469&goto=lastpost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7/9/8/100579870.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579870
竭誠的希望「綠卡事件」就此打住。雙重國籍和貪腐沒有相關,很多歸國學人都很有國際觀,也是愛台灣的。相信民進黨邀請的歸國學人是愛台灣的;同樣的,國民黨邀請的歸國學人也是愛台灣的。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2009/08/19 20:26
- 2樓.2008/07/19 04:18在國外也可以對台灣有很好的貢獻
就是因為我們這些從台灣來的人
到美國唸書就業的成就都不錯
讓美國的一般人對台灣所有的人的印象
因此提高了很多這種貢獻
不一定少過回國努力工作的人現在台灣的政治環境
最需要改進的是要大量減少人身攻擊
而且如果要政府有更大的進步
正面的鼓勵要比負面的批評更有效完全贊成 lonelysoul 的看法。
台灣科技能有今天,在海外的留學生貢獻非常的大。
1990年前,美國大學中的華裔教授多是台灣出身的,因此美國大學對台灣的觀感非常好。目前美國大學中新聘任的華裔教授多是從大陸去的,因此台灣學生申請獎學金相對的困難變大。 時和 於 2008/07/19 17:04回覆 - 1樓. 時和2008/07/06 21:45中研院19新院士 國內僅5人
中研院19新院士 國內僅5人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4413509.shtml
【聯合報╱記者李承宇、陳智華、曾希文/台北報導】 2008.07.05 04:21 am
中央研究院第廿七屆院士選舉昨天出爐,四十七位候選人中,有十九位當選,國內學者只占五人,長久以來「外重內輕」的現象依然存在;五位女性候選人兩位出線。李遠哲的胞弟李遠鵬,第四度叩關終於當選,譜出「一門三院士」的佳話。
五位國內新科院士是賀曾樸、伊林、李遠鵬、林仁混及黃進興。對新科本土院士依然占少數,國內院士李壬癸及陳定信都表示,台灣學術研究與美國等頂尖國家相比,依然還有一段距離,院士選舉完全以學術成就為考量,新本土院士的比率少於國外獲選院士是很自然的。
但陳定信指出,台灣的學術水準與美國的差距愈來愈小,未來這種「外重內輕」的情況可望改善。
國科會主委、院士李羅權表示,只要是國內研究做得好的學者就應該被選出,但中研院院士選舉是非常「開放」、「國際級」,本土學者要與頂尖的國外學者競爭,當選難度會增加。
除了李遠鵬之外,數理組也產生兄弟檔院士,一九九二年當選院士的美國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校長楊祖佑的弟弟楊祖保在十六年後當選院士,楊祖保目前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專長為化學工程,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數理組從廿七人中選出八人,生命組從十四人中選出七人,人文社會組六人選出四人。
院士、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表示,數理組的候選人非常多,本來希望選滿十人,但由於選舉方式限制,沒有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討論各候選人的細節,以至於無法選足額。
今年當選的兩位女性院士蔡立慧與沈正韻都在生命科學組;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林仁混在院士選舉中挑戰九次,等了廿年,終於獲得院士的榮耀。
人文社會組有四人當選,主要研究範圍集中在歷史和經濟。人文組院士許倬雲對於今年能有四人當選感到高興,且四位當選人都是第一輪就出線。
本次選舉也有許多「遺珠之憾」,數理組候選人劉紹臣、生命科學組陳仲瑄、余淑美,人文社會組朱雲漢等,許多院士認為他們都是學術成就十分傑出的學者,未能當選十分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