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安徽滁州「醉翁亭」----蘇軾與歐陽脩的一次際遇
2021/02/22 11:21
瀏覽1,78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安徽滁州「醉翁亭」----蘇軾與歐陽脩的一次際遇

李常生  2012/02/22

北宋慶曆五年(1045),歐陽脩來到滁州官任太守。滁州西側琅琊山風景優美,山勢跌巒起伏,小溪彎曲蜿蜒。滿山清脆樹林,春夏之際,青綠滿山;秋季,則紅葉點綴;冬季,白雪鋪滿屋脊,大地安睡。

歐陽脩來到滁州,認識了琅琊山琅琊寺主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北宋慶曆七年(104年),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親為作記—《醉翁亭記》。從此,歐陽修常與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醉翁亭」因此得名。

歐陽脩《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讓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曰智僊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谿而漁,谿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諠譁者,眾賓懽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脩也。』

歐陽脩《醉翁亭記》描述琅琊山景水美,老百姓熙攘往来遊歷期間,國家處於太平盛世,歐陽脩醉於山水。描寫景致之美,全文用了十九個「也」,含義各有奇處,算是中國文學史上名列前茅的一篇「寫景入景」之文。

北宋慶曆八年(1048年),《醉翁亭記》初刻於寶宋齋石碑。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蘇軾任潁州守,劉君季孫來潁,求書於軾。

蘇軾《醉翁亭記書後跋》云:「廬陵先生(歐陽脩)以慶曆八年三月己未刻石亭上。字畫褊淺,恐不能傳遠,滁人欲改刻大字久矣。元祐六年,軾為潁州,而開封劉君季孫,自高郵來,過滁。滁守河南王君詔請以滁人之意,求書於軾,軾於先生為門下士,不可以辭。十一月乙巳。(見《金石續編》卷十五《歐陽永叔醉翁亭記》條)」

醉翁亭風景區,自北宋起陸續擴建。清咸豐年間,醉翁亭及周圍的二賢堂、意在亭、古梅亭、怡亭等亭堂皆毀於太平軍兵火。清光绪七年(1881),全椒觀察使薛時雨主持重修,使醉翁亭恢復原樣。蘇軾所書《醉翁亭記》石碑,幾經戰禍毀損,今重組仍置醉翁亭旁,恢復十之七八。

元豐六年(1083)秋。蘇軾貶居黃州,作《醉翁操》詞,並引云:「琅琊幽谷,山川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遊,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者以為絕倫。然有其聲而無其辭。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合。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製曲。雖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閒 ,特妙於琴。恨此曲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東坡居士以補之云。」詞云:「琅然。清圜。誰彈。響空山。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時而童巔。水有時而回川。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絃。」

近年擴大景區,新建歐陽脩紀念館(南京東南大學規劃設計)、野芳園等,山水亦發光采。蘇軾《醉翁操》詞今亦刻於歐陽脩紀念館旁懸崖石壁上。滁州琅琊山大景區,今見有野芳園景區、醉翁亭景區、歐陽脩紀念館景區、琅琊寺景區、深秀湖景區、豐樂亭景區。早期滁州醉翁亭景區優雅別緻、文風鼎盛,今日所見,依然秀麗典雅脫俗,別處難覓。

我去過醉翁亭兩次,疫情過後,再去一次,願與歐陽脩、蘇軾飲茶對話,盡賞琅琊山今古文風。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