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的石窟----確實是鬼斧神工
中國佛教石窟上百,僅列六處說明
李常生 2021/02/20
敦煌莫高窟
位於敦煌,又稱敦煌石窟。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略要點。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於世,展示了延續千年的佛教藝術。最初,前秦苻堅建元二年(366)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代構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王道士,發現了一個密室(現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中有4至11世紀(西晉至宋代)的經、史、子、集各類文書和繪畫作品等四萬餘件。其中大部分國寶後來被外國盜寶者劫到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山西雲岡石窟
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西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佈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453),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494),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520~525)。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1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西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洛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龍門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已成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白居易晚年隱居的香山寺與白居易墳塋均在伊河對面的山腰處。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密佈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據說最大的佛像是照武則天的臉所造的,因苦無證據,應屬「都市傳說」。),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
龍門石窟還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甘肅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山鄉南側,屬西秦嶺山脈的一座孤峰上,因其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創於十六國後秦(384〜417),後屢有修葺擴建,至西元六世紀末的隋代基本建成,並完整保留至今。
現存洞窟194個,其中有從4世紀到19世紀以來的歷代泥塑、石雕7200餘件,壁畫1300多平方米。麥積山石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淩空棧道通達。遊人攀登這些蜿蜒曲折的淩空棧道,不禁驚心動魄。
麥積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別具一格的「崖閣」。在東崖泥塑大佛頭上15米高處的七佛閣,是中國典型的漢式崖閣建築,建在離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開鑿於西元6世紀中葉。
四川資陽安嶽臥佛
臥佛院位於四川省安嶽縣城以北25公里臥佛鎮。該處山勢蜿蜒,湖水瀅繞,翠竹掩映,景色幽雅恬靜。唐代在此建有規模壯觀的臥佛院。現寺院雖毀,但在長約1公里的臥佛溝、兩側高約20余米的崖壁上,保留著盛唐摩崖造像1613軀,石刻經文15窟,碑刻、題記、經幢、異獸圖像等數十處。其造像區長達865米,龕窟142個。
四川巴中石窟
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境內。巴中石窟始於梁魏,續鐫於隋代,盛鐫於唐代,後經歷代增鑄,逐漸形成今天斑斕玲瓏,櫛比相連的石窟群。現存石窟59處500餘龕窟、8000多身造像,其中以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保存最好、藝術最精美。巴中石窟的造像特點和人物風格深受北方石窟藝術的影響,既沿襲了唐代長安、洛陽一帶的石窟藝術風格,又在窟龕形式和造像內容上與之不同。
上面六個石窟,為中國較為有名的石窟,我僅去過三處,慚愧!期望陸續走完六個石窟,以免愧對我皈依的廣欽老和尚。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