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您簡說唐代建築特色
李常生 2020/01/18
唐代建築,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為其特點,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
因我在南京東南大學讀的是建築學院博士,而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的「中國傳統建築的鑒定與設計」在中國大陸排名屬第一,我的老師又是現今中國傳統建築的翹楚,因此我大約被安排查訪了大部分現存的唐代建築。首先要說明的是:許多日本古建築都是發源自中國唐代建築,包括寺廟及宮殿等,甚至日本的和式住家,包括使用的榻榻米及家具,或枯山水庭院等;另外在韓國的古建築比較接近宋代建築的原型。
揚州大明寺內的一幢唐代建築為梁思成所設計,每個不懂中國傳統建築的人上前一看,都誤認為這座寺廟裡建了一座「日本建築」?其實就是唐代建築。
唐代建築可以歸納出以下特點:
第一、規模宏大,規劃嚴整深。
唐代中原地區的建築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規劃也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長安城內的帝王宮殿大明宮極為雄偉,其遺址範圍即相當於明清故宮紫禁城總面積的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築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只是經過幾次戰爭,老長安城被大火全毀數次,非常可惜。
第二、建築群處理愈趨成熟
唐代的建築組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大型廊院組合複雜,正殿左右或翼以迴廊,形成院落,轉角處和庭院兩側又有樓閣和次要殿堂,並有橫向擴展的建築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縱向庭院各一至二組,而在個組之間之夾道來解決交通和防火問題。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築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築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
第三、木建築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並已定型化
唐代的木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內的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唐代木構建築一眼看上去給人的印象是:結構簡單,樸實無華,雄偉氣派。它的造型特點主要包括:
1、斗拱碩大。斗拱大是唐代木構建築最基本的特徵,因為斗拱大,屋檐看上去較為深遠。
2、簡單而粗獷的鴟吻。鴟吻就是房屋屋脊兩端的一種裝飾物,唐代木構建築的鴟吻一般作鴟鳥嘴或鴟鳥尾狀。
3、屋檐高挑。唐代木構建築的屋檐高挑向上翹起,而且屋檐通常分為上下兩層。
4、屋瓦呈青黑色。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種。灰瓦較為疏鬆,用於一般建築。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於宮殿和寺廟上。
5、柱子較粗。唐代木構建築的柱子比較粗,而且下粗上細,體現了唐朝人以胖為美的審美取向。
6、色調單一。唐代木構建築所包含的顏色不會超過兩種,一般均為紅白兩色或黑白兩色。
第四、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第五、磚石建築有進一步發展。
第六、建築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築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築體系。它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築上不易找到的特色。唐代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形體俊美,整齊而不呆板,華美而不纖巧,舒展而不張揚,古樸卻富有活力,正是當時時代精神的完美體現。
中國古代人少地大寬,在唐太宗李世民時,全中國也只有兩千萬人,大地上到處得見原始森林,因此愈古老的建築,所用的木樑、柱也愈寬大、雄偉。到了清朝,人口逐漸增加到四億,森林漸呈稀少,很難找到大樹,因此建築所用樑柱愈來愈細。到了現在更找無原始森林,只好到巴西雨林等去買森林、木材以供內需。
正式的說法就是:朝代愈早,建築樑柱愈寬,屋頂、屋簷、室內樑柱支撐等的木料花樣愈行簡單。愈到清代,這些用料形態愈行複雜,而所用樑柱等確是愈來愈細,今以台灣的寺廟、道宮來看,其屋頂多樣化,且式樣已成仙飛天、華麗無比。
現今遺存的唐代木構建築僅餘五台佛光寺大殿,五台南禪寺大殿、芮城廣仁王廟、正定開元寺鐘樓等四座。至於佛塔,如西安大小雁塔。另外我也在西安郊區一些老寺廟也看過許多唐代所建小型佛塔。寶雞老仙遊寺因建水庫,其唐代所建佛塔今已拆遷到高處,仙遊寺有其名聲,白居易在此寺寫《長恨歌》,蘇軾在陝西鳳翔任簽判(如今之副市長),也到過仙遊寺兩次,我亦到現在新築的水庫及遷移後的唐代佛塔處探訪過兩次,見到了白居易也與蘇軾對上話,非常幸運。
讀了三個博士,為了做研究,到過全球幾十個大城市做過研究,走過大陸上兩百個城市做過探究,也看過許多中外古代遺跡、古蹟,自己算是非常幸運了。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