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豐一吟的《爸爸豐子愷》
2024/02/13 06:27
瀏覽23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豐一吟《爸爸豐子愷》

本書是豐子愷幼女豐一吟懷念父親的第三本傳記作品。從「緣緣堂」新屋的建造,歷經中日戰爭遭到砲彈炸毀,一直到1985年原址完成重建,其間所描述父女之間的親情、家庭生活點滴、豐子愷的創作和交遊、文革十年經歷的苦難……讀後感觸良多。

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5367
爸爸豐子愷
作者:豐一吟
出版社:三聯
出版日期:2016/05/13

豐子愷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他筆下的世界永遠是那麼的優美、素淨、恬淡,然而他所經歷的真實生活卻並不總是如此。像那個年代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他在壯年時期遭逢日寇侵華,被迫流離他鄉;晚年又遭逢「十年浩劫」,承受了無盡的委屈與折磨。但無論身在何處,他總能捕捉到愛與詩意,筆下流露出的是不變的慈悲和仁愛。

本書作者秉筆實錄親身經歷,並走訪父親生前好友,以質樸與真摯的筆觸還原了現實生活中的父親,呈現出真實動人的生活細節。通過作者的文字,我們得以近距離瞭解這位藝術大師的性情涵養和氣品風骨。

作者簡介
豐一吟
豐子愷幼女,1929年生於浙江省石門鎮(今屬桐鄉市)。上海作家協會會員、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書畫名人後裔聯誼會理事。先後任職於萬葉書店、上海譯文出版社及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1980年開始研究豐子愷生平和創作。已編輯出版《豐子愷文集》、《我的父親豐子愷》、《豐子愷漫畫全集》。

Excerpt
〈爸爸總是有鬍子的〉

小阿倌,給我到新房子裏去拾點發火柴來!李家大媽遞給我一隻小籃子。我欣然應命,接過小籃子,踮着一雙小腳,噔噔噔噔地出後門,穿過梅紗弄,往正在建造的新房子裏去拾刨花了。——這是我關於緣緣堂最早的記憶。那一年,我虛齡五歲。以前的事,就依稀彷彿了。
所謂新房子,指的是緣緣堂
1932
年末緣緣堂開始施工時,爸爸虛齡35歲。爸爸出生於1898年農曆九月廿六日,公曆119日。在造緣緣堂以前,爸爸帶着一大家子東遷西搬,用開明書店送的一支紅色派克鋼筆,寫出了二十多本書。1932年,他總算在養家餬口之餘,攢夠了為自家築一個安樂窩的錢。1933年春,緣緣堂落成。
爸爸的老師和皈依師——李叔同弘一大師,在1926年時就為爸爸的住處取好了緣緣堂的名稱,是弘一大師在上海立達學園永義里豐家宿舍裏釋迦牟尼像前叫爸爸拿了兩次臟所得的結果。可那個緣緣堂指的是永義里的宿舍。後來緣緣堂這名稱一直隨着爸爸的搬遷而轉移。直到六年後,爸爸方始在自己的故鄉浙江省石門鎮有了自建的這個緣緣堂。(石門鎮當時屬於崇德縣,現在屬於桐鄉市。)
那時的爸爸,已經長着鬍子。不僅嘴唇上有髭,下巴也留着長長的鬍鬚。他在心情悠閒時,常用手捋捋鬍鬚,好像在自我欣賞。我從未見過沒鬍鬚的爸爸。所以,後來我看到爸爸沒長鬍鬚時的照片,總以為那是我叔叔。其實,我雖然有兩個叔叔,卻都夭折了。
聽説爸爸的鬍鬚是在我祖母去世後開始留的。按當時習慣,服喪期間不可理髮。爸爸從此就開始蓄鬚,那是1930年的事。如果現在我看到一個33歲的人蓄鬚,一定會感到這人老氣橫秋。可是爸爸留鬍鬚,絲毫沒有留給我這種感覺,反而覺得他瀟灑得很。
祖母死後,按當時習慣,在開弔、出喪期間,作為唯一一個孝子的爸爸必須穿麻衣,還要在麻冠前面掛兩個棉花球,表示悲傷得要塞住雙眼,什麼都不想看了;兩側掛兩個棉花球,表示悲傷得要塞住雙耳,什麼都不想聽了。實際上這都是形式主義,哪有人真的塞起來的!這種喪服引起爸爸的反感,他堅決不穿。族中的長輩表示一定要穿,才算孝順。爸爸為了徹底反抗,把別人為他準備好的麻冠麻衣裁成了數片。族中人拗不過他,只得讓他和大家一樣,穿一件白衣服了事。

〈六年華屋

1933
年春,新屋緣緣堂落成了。
關於緣緣堂落成的年代,爸爸在《還我緣緣堂》一文(1938年作)中説此堂成於中華民國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但在193791日爸爸為天津鍾懷柔先生寫的自傳中,卻有這樣的話

三十五歲,即一九三二年秋,緣緣堂成,率妻及子女六人返鄉,居之至今。

相差一年的文字中,所記載的緣緣堂落成年代也差了一年。孰是孰非,難以判斷。我覺得爸爸寫文猶如作漫畫(而不是作工筆畫)有時只記一個大概。這種情況我發現過不少。因此,我們只能推測為1932年秋開始建堂,1933年春落成。
……


新屋造好後,其實爸爸自己住在這屋內的日子並不多,他總是忙忙碌碌地奔走於滬杭和石門之間。不過他把緣緣堂作為永久居住的一個巢。從滬杭回來,可以嘗到童僕歡迎、稚子候門的情趣。所以他對緣緣堂要求很高,親自設計,力求既美觀又實用。他在《辭緣緣堂》一文中説:

緣緣堂構造用中國式,取其堅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風,取其單純明快。一切因襲、奢侈、煩瑣、無謂的佈置與裝飾,一概不入。全體正直,(為了這點,工事中我曾費數百元拆造過,全鎮傳為奇談。)高大,軒敞,明爽,具有深沉樸素之美。

所謂拆造,是這麼一回事:那塊地基是不規則形,南邊比北邊寬,建築工人為了佔盡地皮,把房子造成和地基一樣,致使東面多了一塊三角地。估計爸爸當時離開了石門幾天,回來發現這一情況,哪裏容得!東邊的房間北窄南寬,如何擺放傢具!這是藝術家絕對不能容許的。他認為,只有住正直的房子,才能涵養孩子們正直的天性。於是爸爸下命令:
拆!拆了重造!
據説工人們和看熱鬧的鄉里們都驚呆了。磚牆都已砌好,甚至白粉也覆蓋好了。窗框也已做上去,只是還沒漆,還沒配玻璃。
大家都勸爸爸:算了!斜一點有什麼關係?多佔一點地皮還不好嗎
可是爸爸很堅決。他説:
不行!我不能傳一幢歪房子給子孫!
於是眾人商量如何糾正。終於決定僱人來把框架抬一抬正,斜的磚牆則推倒重來。去茶館店一號召,馬上來了很多人。舉人老爺的兒子藝術家豐子愷家造房子,本來就是一件轟動全鎮的大事,誰都願意幫忙,更何況每人可以得到兩毛錢!
柱上捆了毛竹,眾人肩上扛着毛竹,齊喊一!二!三!終於糾正過來了。一共浪費了數百元,卻換來了正直的緣緣堂。據説爸爸還特地叫上學的兒女們早點從學校趕回來參觀這一壯舉那是為了讓他們受教育吧。
主宅所佔的地成了一個標準的長方形,東邊多餘的三角地也並沒有放棄。緣緣堂的大門是向東開的。在三角地較寬的南端,設對外的大門和通院子的二門,大門二門之間鋪一條通道,兩旁各種一棵重瓣桃。在1985年重建緣緣堂時,這裏被誤種了兩株廣玉蘭,將錯就錯到如今,廣玉蘭長得很茂盛,也就容納了它。

……

緣緣堂的建築費,只花了6000·但爸爸卻視為至寶。他説: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宮來同我交換,石季倫願把金穀園來和我對調,我絕不同意。
我家在緣緣堂實際上住了五年還差一點,如果從1932年末動工開始算起,有六個年頭。所以爸爸在逃難時所作的一首詞中稱它為六年華屋
華屋連電燈都沒有,其實石門鎮上那時已有發電廠,在運河對岸。晚上聽得見發電的隆隆聲。不過緣緣堂始終沒有裝電燈。那是因為供電只到晚上10點或11點,而且沒有小火表。爸爸就決定還是用他的"昏昏燈火(火油燈)了。

有了緣緣堂,我家從此不必再東搬西遷,爸爸可以在這裏定居下來了。他辭去了一些教職,在緣緣堂內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飽覽四時風光。,這一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黃金時代,他著述中很多都留下了對這一時期的回憶與懷念。
我們孩子們,更是在這裏度過了童年的黃金時代。記得我們曾在緣緣堂自編自導自演一些小戲。除了自家的姊妹以外,五爹爹的孫女我的小學同學豐明珍和我們的堂姐兼老師豐桂也參加在內。如果練市來了表姐,也必定一起演出。好不熱鬧!
雖然爸爸是佛教徒,但為了給家中添些歡樂氣氛,每逢聖誕節爸爸總是給我們每人買一袋禮物,等我們睡着後放在我們枕邊。第二天我們醒來,他就説是聖誕老人昨夜送來的。我當時信以為真。
緣緣堂時期的童年,值得我永遠懷念!

〈白頭今又譯紅樓

還是來談談有意義的事吧。
19618月開始,爸爸全身心地投入了日本古典巨著、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説《源氏物語》的翻譯工作。《源氏物語》的內容略有點像中國古典小説《紅樓夢》,原著是古文,在日本有好幾個現代語譯本。爸爸翻譯時以古文本為基礎,參照各個現代語譯本。為了選擇用哪種文字風格來翻譯,他考慮良久。最後決定使用現代白話文參照《紅樓夢》《水滸》的風格。我是爸爸的譯文的第一個讀者。爸爸要我敞開思想提意見,我也就不客氣地提了一些。
這部小説一共約九十一萬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約稿出版的。爸爸在翻譯的過程中,把進展的日期寫得清清楚楚:從開始準備到翻譯完畢,共四年一個月又二十九天。而從動筆到譯完,實際上只有兩年九個月又一十八天。
爸爸為了翻譯此書,填了一首《浣溪沙》:

飲酒看書四十秋,
功名富貴不須求,
粗茶淡飯歲悠悠。

彩筆昔曾描濁世
白頭今又譯紅樓
時人將為老風流。

這部《源氏物語》直到爸爸去世後五年多才得開始陸續問世。出版社要我通校全稿並加註。爸爸確實教過我日文,緊接文革前我也譯過一篇沒發表的日文文章。可是要我通校《源氏物語》,那我絕對是沒有這能力的。我只答應通讀抽校加註,後來還做了一張人物表。《源氏物語》總算於198019821983年分上中下三冊出齊了。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