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纏結的概念是粒子能以某種方式連結,當其中一個粒子的狀態改變,將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即使二者間相隔數哩。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有一句名言,他曾形容這種狀態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目前科學家已經在矽晶體上製造出百億對量子纏結(quantum entanglement),朝成功發明速度超快的量子電腦已邁進一步。矽晶體是電腦晶片的基礎。
科學家相信,以量子位元技術製造的超快速量子電腦,能一次測試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案。傳統電腦採用二進位制「開關」,又稱位元,一次只能作一件事
一九八二年,法國物理學家艾倫‧愛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組早就成功地完成了一項實驗,證實了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一種叫作「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的關係。
在量子力學中,有共同來源的兩個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都一直保持著糾纏的關係,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立即就知道了。遠距離的同時性理論最早只是榮格心理學名詞,同時性(又譯共時性,Synchronicity)是由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概念。有因緣、緣份的含義。但是這個概念很難用科學方法證實。目前科學家終於證明這種現象的確存在於物理界,宇宙在冥冥之中存在深層次的內在聯繫。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不論是何其宏觀的世界或極其微小的一點,宇宙間是有一股冥冥難測卻深具無比作用力的「場」,沒有它的存在,就難以解釋各宗教文化與古老思想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輪迴轉世」及「穿梭時空」等概念。
量子糾纏的現象被發現,絕對會造成科學與宗教產生一大衝擊。愛因斯坦説過:「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量子糾纏現象可能會突破愛因斯坦所定義「光速是最快速度的極限」之理論,因為一對同樣特性的微觀粒子之間存在著某種糾纏關係,不管它們被分開多遠,只要對一個粒子擾動,另一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就可以立即感應而受到影響。這表示此種現象正是超光速的反應,如此神速的威力,真可用難以置信來形容。量子遙傳(Quantum teleportation),又稱量子隱形傳輸或量子隱形傳送或量子隱形傳態或量子遠距傳輸或量子遠傳,是一種利用分散量子纏結與一些物理訊息(Physical information)的轉換來傳送量子態(Quantum state)至任意距離的位置的技術。量子遙傳並不會傳送任何物質或能量。這樣的技術在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與量子計算上相當有幫助。
中華文化的經典哲學「周易」當中,早已經有了這樣的智慧與領悟。當然,孔子與創作易經的聖人一定不會瞭解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易經還能夠用「以簡御繁」的智慧,從天地間最細微簡單的道理,屹立不搖於現今的科學世界。
孔子在「繫辭傳」中寫下「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真理,是說大道(宇宙)的不變法則,就是陰陽(兩種象徵)的作用力在支配著時空的平衡與穩定性,宇宙的現象就是「道法自然」、是「理所當然」存在,老子「無中生有」的想法的「無」不是真的無,佛法的「空」,也不是真的空。
從量子糾纏的現象,引申到宇宙中「感應」的作用力,感應的現象是否為一種凝聚力或是某種吸引力?它為什麼可以超越光速,可以無視距離與空間的阻擾,可以在超距離的時空中,真正達到「瞬間中的瞬間」反應呢?我認為答案應該是肯定的,牛頓的重力作用的確是超越光速的力量!
據報導愛因斯坦曾於1954年1月間,寫給猶太裔哲學家古特金的信,內容提到猶太人信仰上帝是出於迷信,其實,在易經的思想觀念中,我們也許可以替愛因斯坦解釋,有沒有神或上帝都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願不願意去相信其存在。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及「心誠則靈」的思想,已經告訴我們,只要願意去相信,願意去接納與信仰,通過悟或誠的方法,都可以發揮出「心智的力量」。
有感應就可以發揮力量,正如同念力也是一種超能力,強大的念力能夠統一精神力量,發出屬於自身的電波能量去感應他人的內心精神,因為這世間萬物應該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對「糾纏關係」,我們自己可能與某人或是每個人事物之間,或許都有相同的感應量子,也是屬於心智方面的「量子糾纏」。
這或許可以解釋「母子連心」或是雙胞胎之間「心電感應」的超能力現象,正如李商隱的七言詩中一句「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那一點感應,人類的意識應該確實擁有如量子糾纏般的遠距離超感應能力,若此能力不被證實存在,就完全否定了宇宙間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也無法去解釋生物之間,存在有各種特殊奇異能力的表現。如果人與人之間存在有如量子糾纏般的遠距離超感應能力,那麼占星學主張行星對個人也有如量子糾纏般的遠距離超感應能力,應該也非只是被科學家嗤之以鼻的偽科學或玄學理論了。
- 1樓. 現代孔明陶朱公2011/07/11 11:35林中斌:地球磁場影響你我牠
林中斌:地球磁場影響你我牠
【聯合報╱林中斌】 2011.07.11 01:59 am
您若駕車奔馳原野,曾注意吃草牛群整齊排列嗎?
○八年德國生物教授柏達和貝葛爾(Hynek Burda & Sabine Begall)發表震驚世界的研究:他們用谷歌提供的衛星空照圖(Google Earth)仔細比對全球六大洲三○八個牧場裡八千五百頭在吃草的牛隻頭尾排列方位,發現百分之六十至七十皆為南北走向。次年,他們補充:在高壓電纜附近,牛群排列混亂。
近卅年來,科學家發現愈來愈多生物對地球磁場有感應。其中「地磁方向感」(magnetoreception)最為明顯。信鴿為何能長途飛行認路?靠星辰?靠氣味?靠視覺?一○年,紐西蘭大學教授丹尼斯(Todd Dennis)證實,信鴿只靠地磁感應便可回家。
鱷魚是另一例。如果牠騷擾在地的居民,而被移遠處,能以每周十六公里的速度找路回來。○四年,墨西哥恰帕斯(Chiapas)的鱷魚科學館把磁鐵用膠布貼在鱷魚鼻子上,使牠們迷失方向,再把廿隻鱷魚送往他方。從此再見!
無脊椎動物龍蝦呢?○三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大學波爾斯和羅曼(Larry C. Boles and Kenneth J. Lohmann)請潛水伕捉些加勒比龍蝦,蒙上眼睛,放車上、船上繞道,丟入卅七公里之外海中。牠們居然游回原居地。
科學家已證實有「地磁方向感」的動物有:蝙蝠、知更雀、海龜、鮭魚、鯨魚、海豹、果蠅、帝王蝶、蟑螂、甚至某些螺旋藻類的細菌等。
大多數生物體內都已證實含對磁場感應的物質:極微小的磁鐵礦或膠黃鐵礦結晶,還有一種蛋白質叫「隱花色素」(Cryptochrome)。
那麼人呢?
一九八三年英國貝克教授(Robin Baker)發現人的鼻竇中含有微小的磁鐵礦結晶。九二年,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柯世韋因克(Joseph L Kirschvink)和同仁們發現每公克人腦組織中有上五百萬以上極微小的磁鐵礦結晶。去年英國教授雷波特(Steven Reppert)發現人體含「隱花色素」。
顯然人的方向感不如其他動物明顯,我在山裡探礦就迷路過。
可是,科學家最近廿多年來陸續證實:地球磁場波動會影響至少部分人類身心的狀況,而太陽活動會影響到地球磁場。
九四年,英國精神病學專家凱伊(Ronald W. Kay)比較十年精神病院的紀錄中三千多病例,發現在太陽磁爆引發地球磁爆之後兩周,因躁鬱症進醫院的男人增加百分之卅六。
九五年,俄國科學家戚布立金(VM Chibrikin)等比對莫斯科十四年來犯罪紀錄和地磁波動時間,發現兩者間有明顯的關連。
○六年,澳洲精神病學教授柏克(Michael Berk)率隊研究發現:六八之後卅四年間全國自殺的五萬多男人和一萬六女人,他們自殺率和地球磁爆有關係。
我們體內的退黑激素(melatonin)是一種有修補功能的賀爾蒙,可穩定情緒。每晚由腦中松果腺分泌。在八八年,科學家解剖自殺人體,發現體內退黑激素顯著偏低。○八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和自殺防範專家波斯訥(Kelly Posner)發表研究:地磁風暴減少人體內退黑激素分泌,可能是地球磁場波動導致人情緒低落或傾向自殺的原因。
地球磁場強的區域人性抗拒改變,政變少,如歐亞美洲北部。地球磁場弱的區域人性浮動,政變多,如中南美、非洲。近年來,地球磁場弱化加速。
同時,各地人心浮躁行為乖張。親子相殘、持械濫殺、群體暴力、奔蹋致死現象比比皆是。除了人口爆炸、貧富不均等社會因素之外,不能排除地球磁場弱化的背景。在此大環境下,個人靜心更為重要。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現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2011/07/1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林中斌:地球磁場影響你我牠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6450535.shtml#ixzz1RlRWSSou
Power By udn.com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地球磁場與隱花色素指南針的秘密
現代孔明陶朱公 於 2011/07/11 15:55回覆隱花色素2是一種對磁場感知極為關鍵的蛋白質,近期在果蠅身上進行的實驗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果:人類的眼睛中含有同樣功效的物質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已經知道海龜,燕子和其他一些必須做長距離遷徙的動物能夠看到地球的磁場,但是事實上這種能力似乎也存在於人類的眼睛中。
隱花色素2是一種對磁場感知極為關鍵的蛋白質,近期在果蠅身上進行的實驗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果:人類的眼睛中含有同樣功效的物質。
果蠅和人類的差異很大,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項實驗所揭示的結果確實令人印象深刻。斯蒂芬·拉皮特(Steven Reppert)是美國馬薩諸塞州大學的神經學家,他說:“人類眼中同樣擁有隱花色素蛋白質,它能否在人類視網膜得到表達?就像一種光敏磁受器?” 拉皮特是這篇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說:“我們不知道這種過程可否在人類視網膜上發生,但是這確實暗示了一種可能性。”
拉皮特的實驗室專攻長距離遷徙的蝴蝶背後隱含的生物機制。三年前,他們在工作中發現果蠅可以借助隱花色素實現定向。
在那之前,有關隱花色素幫助定向的說法一直停留在猜想和假設的階段。但是很快科學家們便發現這種蛋白質似乎可以充當一種神奇的“量子指南針”,感知那些由於受到磁場變動影響,在光子撞擊下電子發生的極微弱旋轉變化。從而幫助動物們判斷地磁場的方向。
當然對於隱花色素的理論研究還存在很大的缺陷,但是現在普遍認為這種物質普遍存在於各種動物體內從魚類到爬行動物到鳥類。但是人類卻是個例外,我們確實也有隱花色素,但是我們更多的似乎是將它作為我們生物鐘的一部分,而不是用作指南針。
然而本次的研究結果暗示人類體內的隱花色素物質功能可能並不僅僅局限于生物鐘。為了搞清楚脊椎動物的隱花色素物質對於果蠅會不會起作用,拉皮特教授決定採用人類隱花色素物質進行果蠅實驗。他的小組首先對果蠅進行了生物工程改造,使其喪失其自身的隱花色素物質。隨後將其置入一個人造磁場中的迷宮中。實驗人員發現果蠅到處亂轉,掙扎著想找到方向,但是似乎完全沒辦法實現定向。隨後研究人員將人類隱花色素植入它的體內,再次進行實驗時,它們很快就找到了方向。
克勞斯·舒爾特(Klaus Schulten)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他是隱花色素方面的研究先驅,但是他並未參與拉皮特博士的這一研究工作。他評價說:“這篇論文非常讓人振奮。”根據舒爾特的說法,這一實驗結果進一步支援了有關脊椎動物的隱花色素具備同樣功能的理論,也當然的提出了有關人類隱花色素功能的問題。
拉皮特表示:“我們還不能說隱花色素能同樣在人類身上起作用,但是它確實可以在果蠅身上發生作用。”
有關人類是否能感知到地磁場的問題本身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上世紀80年代,英國動物學家羅賓·貝克(Robin Baker)提出人類是可以感知地磁場的,但是他的發現很難複製,因此沒有被科學界接受。而近期德國科學家的工作也似乎揭示人類的視覺會受到磁場的些許影響。
這些說法是否都和人類眼睛內隱花色素含量異常增高有關?如果是的話,那麼這種奇特的物質是否真的能再人體內發揮量子指南針的作用?拉皮特對這種懷疑非常歡迎。他說:“有關人類其實是可以感知地磁場的說法是完全可能的,或許只是我們之前的驗證方法不對頭。”
但是舒爾特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很有可能已經放棄了地磁場感應的功能,以便延長自己的壽命。他的研究團隊發現隱花色素作為量子指南針工作時需要過氧化物,這是一種氧分子自由基,而在生物體內的自由基會破壞DNA。這對於那些壽命較短的物種,如果蠅當然是沒什麼問題了,但是對於人類這樣要存活數十年的物種來說,可能就會產生問題。
不過無論如何,舒爾特表示:“或許在很久很久之前,在進化進程的某一階段,人類和很多其他動物一樣,曾經擁有過對地磁場的感知能力。”
拉皮特現在已經投入到了有關隱花色素指南針的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當中,這次他試圖了解大腦是如何讀取隱花色素指南針的資訊的。他說:“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些定向資訊是如何被傳遞到神經系統的。有關這一問題的答案,現在還無人知曉。”
共時性其實是對神秘現象的一種解釋。例如,你正在想自己的朋友,朋友就來了;或者你夢見一些事,後來就聽說,就在你做夢的同時,就發現了這些事;等等諸如此類的所謂的神秘現象。你會怎麼來解釋呢?大家通常會用“巧合”來解釋這些現象。不過有一個人卻提出了自己對這些現象不同的理解,這個人就是瑞士籍精神分析學家榮格。
1930年榮格首先使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來對這些超自然的現象進行描述。促使他對這些現象進行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榮格發現在其一生中發生相當多“有意義的巧合”事件,用“巧合”來解釋往往不能令人信服。尤其是如果一個人一生中多次經歷類似的巧合時,這種概率解釋就更加缺乏說服力了。榮格本人的經歷使得他無法接受這種巧合論的解釋。他曾寫道:“眾多事情難以預料地湊合在一起,使得視概率為一決定性的因素之觀點,很難成立。”這使得他一直尋求一個理論性的概念來說明這種超自然現象。於是他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與客觀事件間的非因果關係。
所謂因果關係,是我們平常的思維定式,既是說一件事的發生是有原因有結果的,比如我在這裡寫這篇文章這件事,原因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結果是大家看到了,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因果關係。更簡單的說因果關係是描述了事件的前後聯繫。
而榮格提出的共時性原則卻是非因果關係的,認為是無因無果,是一種平行的關係,簡單說是對眾多事件間無因果關聯的一種處理。
1952年榮格在《論共時性(On Synchronicity)》一文中詳細定義其所要處理的概念,並簡述“共時性”這個概念所觸及到的事實:
正如字源學所示,這個語彙與時間有關,說得更確切些,與同時呈現(simultaneity)的性質有關。如果不用同時呈現此一詞語,我們也可以使用兩三種事件以上“有意義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此種概念顯示的絕不只是概率的問題。
他認為共時性是一種巧合現象,並不局限于心理的領域,可以從“心靈母體內部”與“我們外在世界”,甚或同時從這兩方面跨越進入意識狀態。當兩者同時發生時便稱為“共時性”現象。他使用synchronicity這個字,屬名詞,指一種品質,與形容詞synchronous有很大的區別。包括三個範疇:
1.產生於現在,內心事情與外界事情同時發生,例如實際事情與夢中事情相似。
2.擴大我們與世界的關係,而找到更廣大的意義。
3.人在內心尋找意義,如預言等等。
若是以一般心理學角度來看,同時性在榮格的概念中是一個最抽象、最難以捉摸的概念。榮格把同時性描述為“兩種或兩種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長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其中包含著某種並非意外的或然性東西”。事件之間的聯繫不是因果律的結果,而是另一種榮格稱之為非因果性聯繫的原則(acausal connecting principle),其決定性因素是意義,是來自個人的主觀經驗:各種事件以意味深長的方式聯繫起來,即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活動之間、無形與有形之間、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繫。而非只是巧合。
這種結合只有在沒有自我意識介入的時刻才能發生。它不是在精神的無意識中孕育,而似乎走出精神本身秘密設計。這些比率或大或小的同時性活動,發生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夢一樣,如果不注意識別它們,它們就仍然是無意義的。
那麼,什麼樣的事件可以稱為共時性事件呢?榮格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下,心境以及與之相符合的外在事件(多少是同時發生的),兩者相互巧合。但巧合的外在事件是在觀察者知覺的領域之外發生,而且只能在事後驗證。另一種情況下,心境以及與之雖相符合、但卻尚未存在的未來事件相互巧合,這種事件隔著一段時間的距離,而且同樣地也只能在事後驗證。
其次,榮格強調指出共時性事件與觀察者的心境很有關係。他認為,這種事件往往在觀察者對其觀察物件有一種強烈的參與情感時發生。就是說,共時性事件的發生意味著:客觀的諸事件彼此之間,以及它們與觀察者主觀的心理狀態間,有一特殊的互相依存的關係。正是由此出發,榮格對《易經》占卜的合理性做出自己的解釋。他認為,易經占卜時,在問者的心態及解答的卦爻間,有種同時性的符應。而為了使同時性事件出現,那麼就需要占卜者投擲硬幣或者區分蓍草時,要想定它一定會存在于某一現成的情境當中,並認定卦爻辭確實可以呈顯他心靈的狀態。在這裡,我們看到了榮格對“心誠則靈”的一種解說。
榮格在發展他的共時性概念時,把它與現代理論物理學的一些發現聯繫起來。從理論物理學中我們已經得知:因果性和預測在微觀物理世界中已不再真確。他得出結論:“在微觀物理學和他的深層心理學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同時,榮格回顧中國古代哲學,認識到共時性和不可名狀的“道”這一觀念之間的對應。
事實上,正是《易經》及其方法對榮格的共時性概念的發展起了主要的推動作用,榮格就曾親自試驗過《易經》的方法。事實上理性科學與直觀哲學這兩種看來似乎是對立的構想決不是互相矛盾的。按照榮格的看法,《易經》是一種意識和無意識交流的儀式,它通過“數”的組合而成的卦相來顯示無意識所給予的暗示。數在所有的文明中都曾被認為具有神秘的屬性。
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他的著作《物理學之道(The Tao of Physics)》中談到這一點,並論證說,在現代物理學和東方神仙主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似性。理論物理學的發現揭示了宇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是相互聯繫的元素所組成的動力網。這正是佛教與道教哲學的根本思想。
榮格認為共時性事件旨在“一切存在形式之間的深刻和諧”。因此,一旦體驗到這種和諧,它就變成一種巨大的力量,給予個人一種超越時空的意識。
榮格的意識與無意識系統與中國的陰陽思想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對應關係。集體無意識對應於無極,也就是完全未分化的狀態,在這一狀態中,時間與空間尚未出現;而個體無意識則對應于陰;個體意識則對應于陽;無意識和意識合而為太極。而榮格所說的人的外在和內在世界的同一性與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沒有任何區別。
在中國思想中,無意識(陰)和意識(陽)間沒有出現像西方的極大的二元分裂,而是兩者互相糾纏與衝突又互相包容,正像太極圖所顯示的那樣。因此在此理論基礎上,榮格的共時性亦即是陰陽兩種內涵的同時呈現,並非無意義的巧合。例如我們在街上走路,突然想起某位朋友,結果在轉個彎時就遇到這位朋友,正是古人所言“說曹操,曹操到”的情境,這是榮格的共時性表徵,具有我們意識裡不知的意義。
最後,需指出的是共時性事件作為時空中的契合,蘊含著更多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決定性的因素正是意義,是來自個人的主觀經驗:各種事件以意味深長的方式聯繫起來,即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活動之間、無形與有形之間、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間的聯繫。正是從意義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共時性事件在不同人的經歷中出現或多或少。事實上,共時性事件並不偏愛某個人,而是發生在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中,但正如夢一樣,如果不注意識別它們,它們就仍然是無意義的。對於許多人而言,眾多的有意義的巧合雖然發生過,但卻由於他們缺乏敏銳覺察力而使它們從自己的身邊溜走了。
除此外,榮格還提出,同步事件似乎是一種內容更為廣泛的,他稱之為“非因果關係的有序狀態”自然法則中的一個特例。他認為,“非因果關係的有序狀態”這種程式是經常存在並有規律地出現的,而同步事件則是“即時的創造行為,是一種存在于一切永恆中、不時重複其自身的、而且不可從任何已知先例中推論出來的模式的持續創造。”
通過以上幾點簡要說明,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是對這類神秘現象的解釋,不如說是對此類現象的一種認可性的描述。正如榮格自己承認的那樣“共時性這一詞語其實一無解釋,它只陳述了一有意義的巧合之興起,就其本身而言,此種巧合之發生可說是偶然的,但它既然如此不可能,我們最好設想它是立足於某種法則,或是奠基在經驗世界的某些性質上面。然而在平行的事件間,卻發覺不到因果聯結的痕跡,這正是它們所以具有概然性質的原因所在。在它們之間唯一可以認定,也唯一可以展示出來的環扣,是一種共同的意義,也就是種等價的性質。古老的符應觀即建立在這種聯結的經驗上面。”那麼,共時性事件何以會發生或者說應如何解釋這類現象呢?榮格及其追隨者對此做過謹慎的推測。
從分析心理學角度出發,榮格把共時性與自己的原型概念聯繫起來。他認為原型可以在一個人內心中獲得心理的表現,與此同時,它也可以在外部世界中獲得物理的表現。當原型被啟動,它就展現出一個心理活力的方面,並出現在一個共時性事件中。或許我們可以認為,當物質和心靈二者契合于一個共時性事件中時,就意味著原型進行了一次自我表白或自我實現吧。
另一方面,在發展共時性概念時,榮格又把它與現代理論物理學的一些發現聯繫起來。他說:“我從肯定方面將它視為一種來自終極的非因果性、來自質子新生的創造性行為。”同時,他還注意到現代物理學揭示出宇宙是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是相互聯繫的元素所組成的動力網。而這與他所認為的,共時性事件旨在“一切存在形式之間的深刻和諧”的觀念是一致的。
按照榮格與他的追隨者的看法,共時性原理――這個從符應、感通、與和諧等荒廢的概念中脫胎而成的現代詞語--的提出一方面可使心靈感應、特異功能以及其它形式的令人困惑的超常經驗獲得某種解釋,另一方面可能會為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的研究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確實,如果共時性原理可以成立的話,我們人類建構知識的基本設定因果律即要受到很大的挑戰。這將意味著,除了用因果性來說明的世界的秩序外,在宇宙中還存在著另一種秩序。其影響無疑將會是深遠的。
不過,正如人們可以預料的那樣,榮格共時性概念的提出在當時的科學界引起很大的震動。但他所獲得的卻不是讚揚,事實上他遭到了超乎尋常的批評,科學家對共時性的提出感到憤慨。榮格的大膽涉獵,使他招致種種非議,被指責為神秘主義者。針對這種指責,我們有必要為榮格辯白幾句。首先,我們有必要指出一點:共時性現象很早就給榮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卻是在多年之後才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這可以證明他對此所持的態度是極其謹慎的。其次,榮格深信“人類自我或曰人類靈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於時間和空間的法則”,這一信念使得他相信非因果性原則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最後,更為重要的一點在於,就方法論而言,榮格正如他本人所宣稱的:他是一個地道的經驗主義者。他所看得重的是經驗、事實,而把理論看作是說明事實或經驗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一種已有理論不能對事實(尤其是他本人所經歷的)給以可信的解釋,他就會試圖尋找新的可信的理論。正是由於自己生活中神秘現象的反復出現,並且無法用因果性原則加以解釋,這才促使他發展出自己的共時性原則。可以說,只有當我們把他定位於一位“開通的經驗主義者”時,我們才會找到理解他之探索的鑰匙。 現代孔明陶朱公 於 2011/11/17 12:41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