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工程項目、數量與單價問題
前言
眾所周知,營造工程契約總價;就是先將各種工程項目;分門別類地列出來,然後各別計算其數量,最後每個項目之數量乘以適當的單價,總價就出來了。
所以,構成總價的變數只有三個:項目、數量與單價。問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怪不得國內所有大專院校營建類科系都沒教授這門課程,其中真的沒甚麼高深的學問嗎?
但是話說回來,項目漏列、數量錯誤及單價不合常理的實務上案例,可說是多的不勝眉舉。因此導致業主、設計、監造、廠商及小包之間的紛爭,不知浪擲了多少社會整體資源成本。
工程項目
如果是有相當金額的永久性項目漏列,例如門窗、排水溝等,通常提出申請後應該都會得到業主的追加帳,所以問題不大。
假設性質的工程項目漏列比較會有爭議,例如施工便道、臨時性擋土措施等,因為這涉及承包商有沒有詳細堪察工地;或有沒有足夠專業經驗的問題。
微小金額的項目漏列應該不是問題,工程契約條款或是慣例;本來就不保證計價項目會包括所有必須要做的微小項目在內。
致於金額小到多小才算小,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就好像微小的變更設計不算合約變更是一樣的情況。基本上的原則是;辦這種追加或是變更的行政作業費用;必須小於應追加帳金額,如果微小項次過多,得合併辦理之。
單價問題
單價合不合理,純就經濟學的觀點來說,無論甚麼水準的單價,只要買賣雙方是自願成交,基於市場供需及價格自由的原則,都是合理價。石油一桶三元是合理,漲到三十元成交也合理。
不過,工程單價不是股價炒作。照經驗講,大部份常用的項目;應該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行情價存在才對。
現今國內公共工程,規定一律以業主編列的預算為準;再乘以決標總價的折扣數調整之;強迫做為契約單價,如果編列預算的單價都在適當的行情範圍內,這種辦法當然也無可厚非。
但是,當今政府營建並沒有一個類似於股票的集中交易市場,讓參與者可以看到所有過去及最近的歷史成交記錄。等到決標簽約才發現某某合約單價太低,某某又偏高。如果工程進行中須要變更設計,問題就來了。
要根本改善這種情況,使得單價朝向合理化、透明化方向發展,其實應由制度面下手。採用總價決標,但計價則是實做結算,也就是以單價合約(unit-price contract)為常態,總價乙式(lump-sum)項目為例外。
放棄全部總價承包一鍋炒式的偷懶辦法,大家一起來認真地把數量算清楚、項目列明白,才有機會建立起良性的循環機制,單價自然會趨向並調整到一個合理或穩定的範圍裡了。
另外,定期公布單價分析及行情費率也是良方之一。日本政府就是由官方出版『積算基準』手冊,每年厚厚壹大本,一般書店裡都有賣。以混凝土損耗率而言,就分RC構造2%、無筋構造4%、小型構造物7%…等三種分類。
數量計算
數量計算問題最大,設計階段完成要算數量,投標要算數量,得標開工編執行預算也要算數量,每月估驗計價要算,完工結案還是要算。
一套完整的設計圖說;如果清楚明白而能據以施工;而無任何疑義或矛盾,算數量應該不是甚麼大問題。但是很不幸,設計圖說真的沒問題的其實不多。
審查圖說、清理圖面、澄清疑義…等等;這些應該是設計階段就要完成的設計審查(design review)作業項次沒做好,譬如是大專聯考的題目本身有問題,叫考生如何作答呢?建築師、營造廠商的業務部門、工務單位、工地、小包…算出來的數量;通通不一樣是常見的狀況。
對較複雜的土木建築設計或施工圖能迅速瞭解;能根據規範及量度規定作出準確之數量計算,並能複核他人作業、修改、總成及歸納者,英國工程制度系統專門有一個職位叫做Q.S.,不但大學裡有此系組,聽說還有碩士學位。
所以,數量計算人人會?只是答案能用否?以鋼骨結構或是RC結構的鋼筋為例,設計階段或是投標階段的數量估算,通常因為還沒有製造圖或施工圖,根據設計圖清點計算以後,須再乘以一個係數,例如1.2,以含蓋加勁補強板或是錨定搭接損耗數,這必須要用到經驗及判斷,原則上是偏保守,以免不足。
另外,數量計算還涉及現代企業組織分工的問題,在大型工程顧問公司或是建築師事務所,通常是誰負責設計的項目,就由誰計算其數量,這是一個良好制度。但是數量總成不當也會出漏子,舉兩個筆者碰到的案例:某建築物設計好了以後由結構技師負責算鋼筋數量。結果非結構RC隔間牆、花台沒算到,合約數量少了五百噸。因為是總價承包,不知要如何收場。
另外一個案例:某捷運地下明挖覆蓋隧道的路面覆工板,顧問公司內部分工;交給交通維持設計工程師負責算數量。他看圖;馬路上圍籬外須覆工板,但是圍籬內他以為不須要。結果一座220公尺長,寬27公尺的地下車站覆工板,應該要5940平方公尺。馬路中央圍籬內的面積沒算,少了2000平方公尺之多。還好合約是實做結算,只好事後由業主追加預算結案。
在營造承包商組織裡,數量計算則分使用目地而有不同準則,投標有投標階段的算法,須快速而不失準頭。編執行預算之數量;原則上要求精準且略帶保守。通常是誰負責採購發包,就由誰來算數量。否則圖說規範都沒研究清楚,如何與廠商討論及談判呢?
施工過程中的數量計算則是配合工程進度,這個時後通常圖說疑義已經解決,施工詳圖大樣也已經有了,數量計算是要做為每期估驗計價使用,一方面也是為竣工結算準備資料。另一方面也須統計實際耗用數量,以為檢討比對及累積經驗。
所以數量計算會因階段及使用目地之不同;而有不同的計算準則。很可惜目前國內營建界有關數量之計算準則,非常欠缺管理。看似清楚明白,其實雜亂無章。
以最簡單的地下連續壁為例,表面上是以面積計量,算法上長度乘以深度而已。可是深度到底是由現存地面起算?設計地面GL高起算?導溝面起算?灌注混凝土完成面?打除劣質混凝土以後的面?….等等,其實複雜的很。如果僅僅規定:以甲方同意的為準,這中間的空間就很大了。
廣義的預算控制
廣義的預算控制包括:投標階段估算、執行預算編列、各別分包控制及工地分段估驗控制等四大領域。在管制過程之中,又涉及施工規劃、工法選擇、進度管理及品質水準之拿捏。惟不論那個階段的控制,最後表現出來的結果;還是項目、數量與單價這三個變數的如何掌控的問題。看圖說、算數量須經驗;要快又準。單價問題也須商務經驗,廠商報來的單價通常僅能供參考而已,投標或是編預算的單價還是以經驗判斷為主。判斷單價要狠得下心出價,別以為廠商報價單一定就是對的。商場誠信不足爾愚我詐,心中無主見,很容易落入輸家之列。辛辛苦苦做工程,因為工程項目、數量與單價問題而失守,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