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這是古文觀止寫讀第三講,出師表分為前後出師表,不過後出師表長期以來被認定可能不是諸葛亮手筆,今天只講前出師表。我下的副標是「老板,我出征了,你在家乖乖的」
出師表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寫給當今聖上的文章,那時皇帝是劉禪,文中的先帝是劉備,全文共13個先帝,7個陛下,諸葛亮出道那年劉禪出生,文章主旋律就是長輩對後輩不斷「耳提面命」,我要為國出征了,皇上在家要乖乖的。
長者對後輩的耳提面命
其實諸葛亮的文筆不算上乘,比後面要說的陶淵明李白蘇東坡都要遜色,蘇東坡評出師表是「簡而盡,直而不肆」,簡盡直是說用字淺白,不肆是說不放肆或亦可是直接不拐彎不用典不比喻,總之不美,但易懂的直白文字,讓出師表流傳千古。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有一說法是看出師表不掉淚即不忠,沒那麼嚴重,全文共六個「忠」字,「忠」這個字在諸葛亮來說當之無愧,他的一輩子都在為這個字努力到鞠躬盡瘁,因為諸葛亮是為蜀漢「累」死的,他為蜀漢付出一生,立下做人做事的高標準,帶出的下一代卻也僅能維持一代人的時間,無法長期割據一方,三國中以蜀漢最短命,相比於曹魏東吳,蜀漢綜合國力最弱,諸葛亮卻五次北伐,舉著興復漢室的大旗,佔據了歷史高度,但現實卻是以弱擊強,以少打多,明知攻不下為何在六年內密集北伐?也因此三國故事以蜀漢最悲劇,人們總是想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一掬同情之淚,沈溺在無可救藥的悲劇情懷中,試圖抓住舔著傷口的深切痛感及快感。
諸葛亮寫出師表的當下感覺是千百個不放心,為什麼盯矃不斷?這一年諸葛亮47歳,出道21年,劉禪21歳,赤壁之戰已過20年,劉備已死5年,這5年的三國之間沒有大的戰事,蜀漢大政皆出於諸葛亮,專心經營西南,積累物資,儲備戰力,在公元228年的建興六年,諸葛亮揮軍首次北伐,他在第一次北伐前的出師表寫下了他的擔心,就像大人將離家多日,家中只剩小孩一樣,抓著小孩千交待萬交待,就怕不在的日子發生意外。
不放心的遠離權力中心
北伐在諸葛亮的設定中有其正當性,但諸葛亮在出師表第一段卻說:
益州罷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劉備之死是三國時代的重要節點,關羽在前一年被東吳斬於戰場,劉備興師動眾想要報仇,卻賠上蜀漢大量物資,至此曹操劉備關羽張飛都已過去,三國進入各自休養生息階段。5年之內諸葛亮平定西南,發展生產,怎會「益州罷弊」呢?若真的罷弊,還有人員物資可供北伐?三國志沒有貨殖列傳,無法找到經濟相關訊息。
危急存亡更是不可解,赤壁之戰後,三家都知道沒有任一方可以單獨力量消滅任一方,在曹操劉備等三國第一代英雄人物雕零之後,以年紀來說,諸葛亮可以算是第二代,開始主導三個後半段的歷史,不斷北伐,打人的喊著危急存亡,不打不行,難解。
因為是第一次北伐,謹小慎微的諸葛亮環顧周圍,一群毛頭小子,劉禪21歲,外號阿斗,務必交待確實: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也就是目前的中堅骨幹,都是追隨劉備留下來的,看在先主的情份,繼續為過去的少主,當今聖上效命,再來: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以「誠宜」起頭的這段要由反面體會,聖聽是不是塞住了?或自認力小微薄,無法完成中興漢室的言論,也許或應該充斥著氛圍,所以聖聽需要打開。除了「誠宜」外,整篇文章有三個「不宜」,「不宜妄自菲薄」、「不宜異同」、「不宜偏私」等,都在前兩段,真是告誡殷殷,望之切切啊!
不由想到小時台灣街頭處處可見「消滅萬惡共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也是隨時出現的耳提面命,就是因為做不到才要一再提醒,在大陸城市街頭會看見「文明過馬路」,相同道理,可能是「打不過為什麼要打」,「偏安大西南亦可」等,面對如此成長中的空方氣氛,仍唸唸不忘大漢的主事者諸葛亮就是認為劉禪身邊相干人等已經漸失興復漢室的志向,所以才需要「開張聖聽」、「恢宏志士之氣」。
又有哪些人才呢?文臣有郭攸之,費褘,董允等,武將是向寵,我認為對於向寵的形容甚不得體,他說: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陸,優劣得所也。
當年唸出師表課文時我就覺得怪,形容一位將軍是「性行淑均」、「能」,不是「剛猛威武」、「勇」,用他以後必能「行陣和睦」及「優劣得所」,如此軍隊能打仗嗎?將軍做到的看來只是人員之間的和諧,不是戰略修養的提昇及戰術作為的高執行力,難怪諸葛亮率軍北伐,沒有帶著向寵,良將如趙雲、魏延都在北伐行列中。
總之留在成都的文臣武將都不是具開創能力之人,有能者都在諸葛亮身邊,不過第一次北伐還是以失敗收場。
26歳知天下被三顧出山
出師表中特別的是諸葛亮自述出道過程,本來: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出道時26歳,一個種田的年輕人,看似隱居了,但對天下事必定瞭如指掌,經由情報網收集資訊,注意時勢,與徐庶、水鏡先生等小團體交流意見,他是藏器在身,胸懷大志,自視甚高,隨時等待明主或老板的賞識,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
身高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諸葛亮身高應有一定高度,至少175以上,當然也頗自傲,在小團體中有一定知名度,劉備被曹操打到荊州,開始尋訪人才,才有三顧茅盧的故事。所以不論你在什麼年紀什麼階段什麼起伏如何跌宕,「準備好」三個字是必備武裝,運氣也許明天就來,雖然我已經等了許多明天了,人生就是如此,等到天荒地老,還是積極人生。
當時劉備40歳,正被曹操打得人馬潰散南逃中,沒有立足之地,手下雖有關張趙等大將,文臣只有二流的簡雍、孫乾等人,仍是看不到未來,比不上曹操、孫權等一線英雄的末路人物。所以諸葛亮才在出師表中說: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又敗軍又危難,先是逃給曹操追,而且是帶著十幾萬百姓逃命。我們現在都將曹操、劉備、孫權放在相同高度,但在赤壁之戰前,劉備只能算是次要角色,若一步走錯,可能就沒有日後高大形象的劉備。
劉備的謀士先用徐庶,本來用得順手,被曹操用計騙走,才再用諸葛亮,三顧之下一拍即合,不過也有如《魏略》及《九州春秋》不太知名的史書記載是諸葛亮主動向劉備投遞履歷,才獲任用。
不論如何,對諸葛亮來說,在那個當下,如何認定劉備即為明主?沒有他心裡的真正答案,雖然劉備帳下缺少謀士,很有機會入幕即在高位。他的出山亦非一帆風順,劉備團隊沒有根據地,沒有天使投資人願意贊助錢糧,只有曹操在背後追殺,此時中國大市場的英雄廝殺尚不明朗,即使已有曹操及劉備的煮酒論英雄,更多的是因為劉備出頭之後,才得以被史家及文學家予以重彩描繪。其實赤壁戰前的劉備,兵少沒錢,但有如小強打不死的精神,才能在創業初始階段,不怕失敗,一再重來。
諸葛亮是建安十二年冬出山,第二年年底赤壁之戰,赤壁戰中的孫劉聯軍雖名為聯軍,實際是周瑜主事,東吳出力較大,赤壁之戰的功勞應記在周瑜頭上,諸葛亮在事前出使東吳,說服孫權出兵,並搭上自己的人馬,在赤壁之戰撈得戰果,三國演義將諸葛亮寫得神乎其技,借東風又草船借箭又三氣周瑜,皆為藝術創作,實則周瑜才是赤壁之戰大功臣,劉備團隊只是借著赤壁戰果走上舞台中心,若以結果論來說,諸葛亮說服孫權出兵,才有戰後劉備佔領荊州,無疑是一大成功。
若說服不成,劉備肯定被曹操所滅,之後就是智借荊州,諸葛亮就在劉備團隊穩坐創始成員之位,因為赤壁之戰後可謂劉備團隊的成功A輪,不論荊州是借或偷或搶來的,經由對荊州的經營,範圍大致是今天的湖北及湖南省,從此劉備就與曹操、孫權一起站在相同高度的歷史第一線。
由出道到寫出師表已二十一年,當下的中國大勢就是三分天下,劉關張及曹操都已不在,三國歷史進入後半段,諸葛亮是蜀漢實際掌權者,可視為進入有成熟商業模式的B輪,就是有穩固根據地,必須加快腳步經營,將產品推向市場,就是向外擴張,邁向C輪,所以: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經營西南有成之後,兵甲已足是北伐必要條件,哪怕有更高再多正當性,沒錢沒人就是無法打仗,有資源再加上無上高度的政治目的: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如此的C輪目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八個字是多麼崇高、偉大、極度正確、又多麼沈重、遙遠、可望難及,人生在世總要有追求,團隊亦須有作戰目標,目標該設多大、多高、多遠呢?設太遙遠會被評為好高鶩遠,設太近又無甚志向,難有明確標準,我現在的追求是不斷在自媒體說我想說的話。
一再失敗的主動出擊佔據高度
在隆中對裡,諸葛亮的大戰略是由荊州及益州同時北伐,原話是: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這是諸葛亮對劉備說的話,將軍指劉備,益州就是四川,四川往北只有山路,荊州向北有水路,所以北伐應該是水陸兩線並進,但荊州在關羽手中丟失,後來諸葛亮等於只以四川一地之力北伐,由此來看,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奉行他在出道前,對劉備描繪的未來。一生矢志不變,不像現在變色龍當道,因為主流價值不斷在否定曾經的過去。
對劉禪來說,北伐是父執輩的志向,就像我小時候的台灣,反攻大陸的基本國策,說得震天響,有那麼一段時間,我真的相信大陸同胞只等我們的正義之師去解救,其實只要解放軍用點力,金門馬祖是守不住的。
蜀漢國力最弱為何要一再北伐呢?政治正確姑且不論,以諸葛亮為首,劉備帶過的一批人,很難放下劉備的遺願,因為國號是「漢」,一個沈重無比的招牌,抱著延續400年的大漢尾巴,只能以興復漢室為基本國策及存在價值,如此才能因為自認正統而據有歷史高度,也只有在諸葛亮這一代人做為骨幹時,才能多次北伐,過了時間,先主的記憶稍微遠去時,北伐的政治正確或許就不是唯一考量,畢竟打仗打的是錢。就像現在的台灣都已忘了那個演講必定「不要忘了苦難的大陸同胞」的時代,中華民國就是全中國的代表,當年也是抱著政治正確才有存在價值。
再者,蜀漢的主動出擊,把戰火燒向境外,或許也是考量之一。第一次北伐時,以趙雲等名將出疑兵,諸葛亮自己率大隊人馬走最遠的祈山道,沿路望風所及的城市大多不打就投降,但面對大股魏軍,諸葛亮啟用不曾帶兵的馬謖,卻落個街亭失守滿盤皆輸,諸葛亮的本意應該是以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出奇兵,讓敵人看不透摸不清,結果看錯人失敗收場,原本第一次北伐成功機率是最大的,因為久無大型戰事,彼此之間底細不明,蜀漢經過五年休養及經營,國力應是最鼎盛之時,無奈仍敗於小小街亭。
接下來的四次規模也不小,總是沒有關鍵大勝,註定諸葛亮悲劇的一生及死在戰場,為之一掬同情之淚時也要說,可以了,非常對得起劉備了。失敗的原因很多,包括走山路進軍的補給困難,北伐就是翻過秦嶺,這是南北縱深200-300公里,東西橫亙1600公里,放在曹魏及蜀漢間的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時代,一切物資都必須靠人力或獸力運輸,在又細又曲折的山路,要保障大軍糧草補給不中斷,諸葛亮實驗多次,都沒有很好的方案,有名的木牛流馬就是類似獨輪車的運輸工具,但陸路運輸成本太高,不適宜翻山越嶺式的遠征。加上第三次北伐時,司馬懿粉墨登場了,做為曹魏的大將軍首次帶兵,他比諸葛亮大兩歳,但出道較晚,正史野史都說他在出道前長期韜光養晦,從此諸葛亮只能捶胸頓足了,既生亮何生懿啊!第四及第五次北伐時,司馬懿與諸葛亮的較量非常精采,以結果來說,司馬懿真正技高一籌,他是打不過就拖或避,遠征軍最經不起拖,諸葛亮勞師遠征,終於客死五丈原,深層原因既是累死也是被司馬懿拖死的。
蜀漢專出悲劇英雄
三國故事經由三國演義千百年來的渲染,蜀漢已在你我心中佔據著正統地位,同時帶著「悲」的色彩。又有許多種悲,首先是帶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勁,忘掉或不知終點的勇往直前,如愚公移山,如薛西弗斯,神話或寓言都是用以鼓勵人們的素材,真正身體力行需要不可想像的堅忍毅力,你曾經堅持過什麼嗎?做一件你愛做的事,收藏二十年、運動三十年等,我當兵時做為步兵,雙腳萬能,燒當起泡流汗流到綠軍裝滿佈白色線條,那是鹽巴,走到忘了身體忘了麻庳的我在幹嘛?全是意志力在指揮我的身體,曾經5天走250公里山隘行軍訓練,身上至少15公斤裝備,那是對於體能及意志力的無情考驗,有經歷才有體悟,所以對於諸葛亮的傻勁,不是憐憫,不是未達終點的嘆惜,是對於丟掉為什麼,堅持到底的深情致意。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再來是蜀漢做為國家的悲,國力最小,人口應該也是最少,大約100-200萬之間,三國總人口不會超過1000萬。人才也最少,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道盡人才極缺的窘境,或者人才消耗過快,關羽法正龐統都死在劉備稱帝前,張飛馬超黃忠也在劉備稱帝後一年就死,五虎上將只剩趙雲,他活到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應該是高壽,不過趙雲個人的悲劇是劉備在世時始終沒有封侯,他在劉備身邊的時間僅次於關張,五虎上將中只有趙雲未封侯。蜀漢後期的將領還有魏延、姜維等人,姜維在諸葛亮死後也組織過北伐,他是曹魏降將,史書對於魏延有較多肯定,但諸葛亮不信任他,說他天生反骨,魏延與黃忠都是荊州降將,成員間派系糾葛也使魏延沒有大功,綜合而言,諸葛亮不是信任所有武將,尤其是對於那些年紀較大,曾跟隨劉備者,畢竟入幕時間早晚及戰功大小,加入團隊的資歷,都會是成員間彼此較勁的緣由。
蜀漢建國後,落戶四川,雖然著力經營發展,但蜀漢綜合國力始終比不上另兩個競爭者,四川雖然富庶,四面環山,易守難攻,同時亦難以向外攻擊。四川首先在戰國時代收入秦的版圖,在四川大力發展水利建設,如李冰的都江堰,秦統一中國的過程,四川就是戰略物資生產中心;再到楚漢之爭,漢中及四川首先被項羽封給劉邦,等於是劉邦的起家資本,不過四川仍不是政治重心,直到蜀漢,四川第一次成為國家,成都做為首都,諸葛亮欲以此劍指天下,這是背離歷史經驗的,也不能說歷史不曾有過,就不可能打破舊例,至少諸葛亮沒能走出四川,沒能破除歷史困局。陳壽的評價是: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Podcast連結: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a1z2fzf00km01u93mlad4z8/
也就是說諸葛亮是管理人才,治國治民優於治軍,尤其是戰術作為方面,諸葛亮遇到的對手,都是當代一等腦袋,如司馬懿,還有國力與競爭者相較相差不止一個等級,註定諸葛亮忙到盡瘁於戰場。
完人不可愛,不論諸葛亮是否真的天縱英才,他是人,不是神,他看到及做到以四川為根據地三分天下,算是隆中對的第二階段,做不到第三階段的北伐,悲劇英雄注定必須帶著缺憾,不完美的故事供後世的我們咀嚼之後才有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