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為字根衍生的字
|
閤、峇、答、荅 |
|
蛤、哈、拾、跲、 袷、洽、恰、帢 |
合 |
頜、郃、 鴿、搿 |
|
盒、拿、翕 |
|
──歡迎引用資訊,但請註明來源!
※合:(一)ㄏㄜˊ(二)ㄍㄜˇ
(一)ㄏㄜˊ[動]1.關閉、合攏。《說文解字.亼部》:「合,合口也。」如:「他笑得合不上嘴。」
《戰國策.燕策二》:「蚌合而拑其喙。」
2.會、聚。如:「集合」、「聚合」、「悲歡離合」。
《呂氏春秋.孝行覽.遇合》:「合大夫而告之。」
《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3.交媾、交配。如:「交合」。
《老子》第五十五章:「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
4.比對、對照。
《孟子.離婁下》:「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漢.桓寬《鹽鐵論.論菑》:「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5.相符、不違背。如:「合法」、「合身」、「合格」、「合意」。
6.調和、配製。
《聊齋志異.卷一○.葛巾》:「吾家葛巾娘子,手合鴆湯,其速飲!」
7.交戰、交鋒。
《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
漢.王充《論衡.福虛》:「今宋楚相攻,兩軍未合。」
8.折算。如:「一公斤合二點二磅。」
[名]9.配偶。如:「天作之合」。
10.盛放物品的器皿。通「盒」。
唐.白居易〈長恨歌〉:「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11.量詞。計算交手次數的單位。相當於「回」、「次」。
《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鬥經三合,不見輸贏。」
12.姓。如春秋時宋國有合左師。
[形]13.全部的、整個的。如:「合族」、「合家歡」。
14.和諧、融洽。如:「百年好合」。
《詩經.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副]15.共同、一起。如:「合抱」、「合唱」、「合圍」、「合編」。
16.應該。如:「這件公事理合呈請報備。」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二)ㄍㄜˇ[名]17.量詞。計算容量的單位。一升的十分之一。也稱為「公合」。
※盒:ㄏㄜˊ[名]1.一種有底、蓋,可以相合的盛物器具。如:「禮盒」、「紙盒」、「餅乾盒」、「火柴盒」、「鉛筆盒」。
2.量詞。計算盒裝物的單位。如:「一盒糖果」、「三百盒喜餅」。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郃:(一)ㄏㄜˊ[名]1.人名用字。如三國時魏有張郃。
(二)又音ㄍㄜˊ2.參見「郃陽縣」條。
○郃陽縣:ㄍㄜˊ ㄧㄤˊ ㄒㄧㄢˋ縣名。位於陝西省華陰縣東北,黃河之西。
※頜:ㄍㄜˊ(又音)ㄏㄢˋ [名]構成口腔上下部位的骨骼、肌肉組織稱為「頜」,分為上頜、下頜。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鴿:ㄍㄜ[名]動物名。鳥綱鳩鴿目鳩鴿科。與鳩同類,記憶力極強,飛翔迅速,經訓諫可用以傳書信。
※蛤:(一)ㄍㄜˊ (二) ㄏㄚˊ
(一)ㄍㄜˊ參見「文蛤」、「蛤蜊」等條。
○文蛤:ㄨㄣˊ ㄍㄜˊ動物名。一種雙殼貝類,殼略呈三角形,大者長二、三寸,殼表彩色或暗褐或灰白。生於沿海的沙中,以藻類為食。其肉味鮮美,極富營養。其殼可以研磨為蛤粉,可入藥。
○蛤蜊:ㄍㄜˊ ㄌㄧˊ1.雙殼綱蛤蜊科蛤蜊屬動物的統稱。殼卵圓形或三角形,殼面光滑具同心環紋,呈黃褐色。斧足發達,側扁。生活於淺海泥沙中,肉味甚美。也稱為「蛤蚌」、「蛤蠣」。
2.裝在屋簷下接雨的器具。
3.依照圓柱的形狀而製成的木質對聯。也稱為「抱柱對」。
(二)ㄏㄚˊ參見「蛤蟆」條。
○蛤蟆:ㄏㄚˊ ˙ㄇㄚ蝦蟆的別名。參見「蝦蟆」條。
【補充】蝦蟆:ㄏㄚˊ ˙ㄇㄚ動物名。也作「蛤蟆」。兩生綱無尾目蛙屬。體型類似蟾蜍而較小,色呈暗褐,背有黑點,善跳躍,鳴叫時作呷呷聲,常居於沼澤邊。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搿:ㄍㄜˊ[動]兩手合抱。如:「那人被搿住了,動彈不得。」
○搿著口兒:ㄍㄜˊ ˙ㄓㄜ ㄎㄡˇ ㄦ不停的說著。《紅樓夢》第三四回:「我常常搿著口兒勸一陣,說一陣。」
※閤:(一)ㄍㄜˊ (二)ㄏㄜˊ
(一)ㄍㄜˊ[名]1.邊門,大門旁的小門。《說文解字.門部》:「閤,門旁戶也。」
漢.無名氏〈古詩〉五首之一:「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
《漢書.卷七六.韓延壽傳》:「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閤思過。」
2.樓房。通「閣」。
唐.白行簡《李娃傳》:「娃自閤中聞之,謂侍兒曰。」
3.指女子的寢室。通「閣」。如:「閨閤」、「蘭房椒閤」。
4.宮室、宮殿。
《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肅將入閤拜,權起禮之。」
(二)ㄏㄜˊ[動]5.閉。通「合」、「闔」。如:「為了趕工,他已三天三夜未曾閤眼。」
[形]6.全部、滿。通「闔」。如:「閤府清泰」、「閤第光臨」。
○閤家:ㄏㄜˊ ㄐㄧㄚ全家。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閤家慟哭,料理後事。」
○閤家歡:ㄏㄜˊ ㄐㄧㄚ ㄏㄨㄢ⑴全家歡暢融洽。也作「合家歡」。
⑵全家合攝的照片或合畫的畫像。也作「合家歡」。如:「來!我們拍一張閤家歡。」
○閤中:ㄍㄜˊ ㄓㄨㄥ⑴樓閣、殿堂之中。也作「閣中」。
《新唐書.卷一七三.裴度傳》:「舊儀,閤中群臣未退,宰相不奏事,稱賀則謁者答。」
⑵稱別人的妻子。
宋.孫覿《鴻慶集.與惠次山帖》:「忽聞閤中臥病,何為遽至此耶?」
○閤兒:ㄍㄜˊㄦ位於樓閣的小房間。也作「閣子」。
《喻世明言.卷二四.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樓上有六十個閤兒,下面散鋪七八十副桌凳。」
○閤眼:ㄏㄜˊ ㄧㄢˇ閉上眼睛。指休息、睡眠。也作「合眼」、「闔眼」。
如:「為了他的病情,父母擔心得一夜不曾閤眼。」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峇:(一)ㄎㄜ (二)ㄅㄚ
(一)ㄎㄜ1.山形。《集韻.入聲.合韻》:「峇,山形。」
2.山窟。《玉篇.山部》:「峇,山窟也。」
(二)ㄅㄚ譯音用字。峇里,印度尼西亞島名。
※哈: (一)ㄏㄚ (二)ㄏㄚˇ (三)ㄎㄚ
(一)ㄏㄚ[動]1.張口舒氣。如:「哈氣」、「哈欠」。
《浮生六記.卷二.閒情記趣》:「捉鴨開口哈之,婢嫗偶釋手,鴨顛其頸作吞噬狀,驚而大哭。」
《紅樓夢》第五一回:「麝月翻身打個哈氣,笑道:『他叫襲人,與我什麼相干!』」
2.嘆詞,彎。如:「鞠躬哈腰」。
[狀]3.形容笑聲。如:「哈哈大笑」。
《水滸傳》第二四回:「西門慶道:『乾娘,相陪我吃個茶。』王婆哈哈笑道:『我又不是你影射的!』」
《西遊記》第五回:「四個健將,領眾叩迎那大聖,哽哽咽咽大哭三聲,又唏唏哈哈大笑三聲。」
[歎]4.表得意或滿意。如:「哈!這下你慘了。」
[名]5.姓。如明代有哈銘。
(二)ㄏㄚˇ6.參見「哈巴」條。
○哈巴:ㄏㄚˇ ˙ㄅㄚ行走時兩膝向外彎曲。如:「哈巴腿走路不便,必要時可提供協助。」
(三)ㄎㄚ7.參見「哈喇」條。
○哈喇:ㄎㄚ ˙ㄌㄚ⑴毛織物。為呢絨的最上品,產於俄國。
《老殘遊記》第四回:「穿了一雙抓地虎靴子、紫呢夾袍、天青哈喇馬褂。」
⑵中國少數民族佤族的別稱。參見「佤族」條。
【補充】佤族:ㄨㄚˇ ㄗㄨˊ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舊稱為「哈喇」、「佧喇」、「佧佤」。分布在雲南省西南山區中。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的佤德昂語支。家庭組織為一夫一妻制,行自由戀愛。男性社會地位較高。經濟以農業為主,手工業為副。宗教信仰以崇拜自然為主,傳統族習中有獵人頭祭。文學創作豐富,造形藝術的成就也很高。
【附】哈喇:ㄏㄚ ˙ㄌㄚ⑴油質食物的腐酸味。亦作「哈拉」、「哈辣」。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安老爺但覺一股子奇香異氣,又像生麝香味兒,又像松子兒味兒,一時也辨不出是香,是臊,是甜甘,是哈喇。」
⑵殺死、殺害。為蒙古語alaqu的音譯。也譯作「阿剌」、「哈剌」、「哈蘭」。
元.無名氏《謝金吾》第三折:「但那楊景是一個郡馬,怎好就是這等自作主張,將他只一刀哈喇了。」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答:(一)ㄉㄚˊ (二)ㄉㄚ
(一)ㄉㄚˊ[動]1.應對、回覆別人的問題。如:「回答」、「答覆」、「笑而不答」。
2.接受他人的恩惠而加以回報。如:「報答」、「答謝」。
(二)ㄉㄚ[動]3.應允、對答。如:「答應」。
4.理睬、打招呼。如:「答理」。
[狀]5.參見「答答」條。
○答答:ㄉㄚ ㄉㄚ擬聲詞:(1)形容雨水滴落聲。如:「雨滴滴答答的下個不停。」
(2)形容時鐘行走聲。
(3)形容機槍掃射聲。
(4)形容枯竹搖晃聲。
《通俗編.聲音》引《荔枝譜》:「破竹五六尺,搖之答答然,以逐蝙蝠之屬。」
[名]6.姓。如古代有陶邑大夫答子,為答姓之始。
【附】※劄:ㄓㄚˊ[名] 1.書信。同「札」。如:「信劄」。
2.公文。同「札」。如:「劄子」。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安老爺自從接了調署的劄文,便一面打發家眷到高堰通判任所。」
○劄子:ㄓㄚˊ ˙ㄗ官府中的往來文書。也作「札子」。
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唐人奏事,非表非狀者,謂之牓子,亦謂之錄子,今謂之劄子。」
3.筆記。如清朝趙翼有《廿二史劄記》。
○劄記:ㄓㄚˊ ㄐㄧˋ讀書時摘記下來的要點或心得。也作「札記」。
如清.錢大昕有《潛丘劄記》,趙翼有《二十二史劄記》。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荅:(一)ㄉㄚˊ[名]1.小豆。《說文解字.艸》:「荅,小尗也。」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十上.釋草》:「小豆,荅也。」
[形]2.厚重。
《漢書.卷九一.貨殖傳.巴寡婦清傳》:「文采千匹,荅布皮革千石。」
唐.顏師古.注:「麤厚之布也,其價賤,故與皮革同其量耳,非白疊也。荅者,厚重之貌。」
(二)ㄉㄚ3.「答」的異體字。
※拿:ㄋㄚˊ[動]1.用手取物或持物。
《老殘遊記》第四回:「一手提著燈籠,一手拿著個雙紅名帖。」
2.捕捉。如:「緝拿」、「捉拿人犯」。
《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你這孩子,纔叫狗拿耗子呢!」
3.用。《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爺拿帖子請你,自然是好意。」
4.要挾、為難。
《紅樓夢》第九一回:「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
5.掌握、主持。如:「拿權」、「拿主意」。
6.裝模作樣。如:「拿翹」、「拿架子」。
《鏡花緣》第二回:「一味花言巧語,這樣拿腔作勢未免太過分了。」
[介]7.把。《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幸而聲名不大,外國人不拿他放在心上。」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拾:(一)ㄕˊ (二)ㄕㄜˋ (三)ㄕ
(一)ㄕˊ[動]1.撿取、拿起。如:「拾穗」、「拾人牙慧」、「拾金不昧」。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塗不拾遺。」
2.收集、收斂、整理。如:「把房間收拾乾淨。」
[名]3.射韝,古代射箭時所用的皮製護袖。也稱為「遂」。
《詩經.小雅.車攻》:「決拾既佽,弓矢既調。」漢.毛亨.傳:「決,鉤弦也。拾,遂也。」
4.十的大寫。
(二)ㄕㄜˋ5.參見「拾級」條。
○拾級:ㄕㄜˋ ㄐㄧˊ由臺階逐步向上走。
《禮記.曲禮上》:「拾級聚足,連步以上。」
○拾級而上:ㄕㄜˋ ㄐㄧˊ ㄦˊ ㄕㄤˋ順著階梯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如:「廟前這階梯叫『青雲梯』,且讓我們拾級而上。」
(三)ㄕ6.參見「拾翻」條。
○拾翻:ㄕ ˙ㄈㄢ也稱為「翻拾」。因翻檢而把原有的次序弄亂了。如:「把一抽屜的東西都拾翻亂了。」
※跲:ㄐㄧㄚˊ[動]1.絆倒、跌倒。
《呂氏春秋.慎大覽.不廣》:「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顛。」
[形]2.言語受阻而不通暢。
《禮記.中庸》:「言前定,則不跲。」
唐.孔穎達.正義:「將欲發言,能豫前思定,然後出口,則言得流行,不有躓蹶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袷:(一)ㄐㄧㄚˊ (二)ㄐㄧㄝˊ
(一)ㄐㄧㄚˊ[名]1.雙層無絮的衣物。
唐.李商隱〈春雨〉詩:「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宋.文同〈晚至村家〉詩:「舊裾飄風採桑去,白袷卷水秧稻歸。」
○白袷:ㄅㄞˊ ㄐㄧㄚˊ白色的夾衣。
唐.李賀〈染絲上春機〉詩:「綵線結茸背複疊,白袷玉郎寄桃葉。」
清.厲鶚〈疏影.輕陰冉冉〉詞:「寒添白袷清明後,掃不盡隨風微斂。」
○袷衣:ㄐㄧㄚˊ ㄧ有夾層的衣服。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此時正是九月初五,天氣亢爽,各人都穿著袷衣,啜茗閒談。」
(二)ㄐㄧㄝˊ[名]2.古代交叉式的衣領。形制未甚明白,但近世出土的戰國時期銅、木雕像及俑像中,有不少衣領作交叉而方折向下的形制,或即為「袷」。
《禮記.曲禮下》:「天子視,不上於袷,不下於帶。」
《禮記.深衣》:「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漢.鄭玄.注:「袷,交領也,古者方領如今小兒衣領。」
○白袷衣:ㄅㄞˊ ㄐㄧㄚˊ ㄧ白夾衣。唐人的閒居便服。
唐.李商隱〈春雨〉詩:「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袷裙:ㄐㄧㄚˊ ㄑㄩㄣˊ有內層的裙子。
《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著我繡袷裙,事事四五通。」
※洽:ㄑㄧㄚˋ(又音)ㄒㄧㄚˊ
[動]1.浸潤、沾溼。《說文解字.水部》:「洽,霑也。」
晉.王嘉《拾遺記》卷五:「帝彌思求,終不復見,涕泣洽席。」
2.深入。
《書經.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
3.合、會合。
《詩經.周頌.載芟》:「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
4.和睦、協調。如:「融洽」。
晉.陶淵明〈答龐參軍詩〉:「歡心孔洽,棟宇惟鄰。」
5.商量、商談。如:「洽商」、「洽租」、「接洽」。
[形]6.廣博、周遍。如:「博識洽聞」。
《後漢書.卷二七.杜林傳》:「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博物洽聞:ㄅㄛˊ ㄨˋ ㄑㄧㄚˋ ㄨㄣˊ。見識廣博。也作「博物多聞」。=博物多聞。
《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烏呼!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極刑,幽而發憤,書亦信矣。」
《隋書.卷五八.明克讓傳》:「于時東宮盛徵天下才學之士,至於博物洽聞,皆出其下。」
○博學洽聞:ㄅㄛˊ ㄒㄩㄝˊ ㄑㄧㄚˋ ㄨㄣˊ(又音)ㄅㄛˊ ㄒㄩㄝˊ ㄒㄧㄚˊ ㄨㄣˊ學問廣博,見識豐富。也作「博學多聞」
《晉書.卷三九.荀顗傳》:「性至孝,總角知名,博學洽聞,理思周密。」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恰:ㄑㄧㄚˋ[副]1.剛好、正好。如:「恰好」、「恰如」、「恰到好處」。
唐.杜甫〈南鄰〉詩:「秋水纔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
2.適當、合適。如:「恰當」、「恰如其分」。
※帢:ㄑㄧㄚˋ參見「帢帽」條。
○帢帽:ㄑㄧㄚˋ ㄇㄠˋ三國魏武帝時的一種便帽,可以顏色分別貴賤。見《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翕:ㄒㄧˋ[動]1.和好。
《詩經.小雅.常棣》:「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
2.收斂、收縮。
《易經.繫辭上》:「夫坤其靜也翕。」
《文選.枚乘.七發》:「飛馬聞之,翕翼而不能去。」
3.吸引。通「吸」。
《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載翕其舌。」
唐.李白〈早過漆林渡寄萬巨〉詩:「漏流昔吞翕,沓浪競奔注。」
4.聚集。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翕集家門,傾動人物。」
[副]和諧順服的樣子。參見「翕然」條。
○翕然:ㄒㄧˋ ㄖㄢˊ⑴和順的樣子。
《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⑵忽然。《聊齋志異.卷一一.竹青》:「兩脇生翼,翕然凌空,經兩時許,已達漢水。」
以下為【罕用字】
※畣:ㄉㄚˊ「畣」為「答」之異體。《隸辨.入聲.合韻》:「……爾雅釋言:俞畣,然也。釋文云:畣古荅字,後人乃借荅為畣,從竹者俗字也。」《金石文字辨異.入聲.合韻》「畣」下引同。《集韻.入聲.合韻》:「答畣畗,德合切。當也。古作畣畗,通作荅。」故「畣」可為「答」之異體。
同「答」。《玉篇.亼部》:「畣,對也、然也。今作答」
「畣」另兼正字。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敆:ㄍㄜˊ合、會。《說文解字.攴部》:「敆,合會也。」
大徐本:敆,合會也。从攴,从合,合亦聲。(古沓切)
段注本:敆,合會也。从攴、合,合亦聲。(古沓切)
※佮:(一)ㄍㄜˊ (二)ㄢ
(一)ㄍㄜˊ合。見《說文解字.人部》。佮,合也。从人,合聲。(古沓切)
(二)ㄢ姓。見《廣韻.入聲.合韻》。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詥:(一)ㄍㄜˊ (二)ㄏㄜˊ
(一)ㄍㄜˊ會言也;合眾意也。《集韻.入聲.合韻》︰「詥,會言也。」
(二)ㄏㄜˊ諧也。見《說文解字.言部》。大徐本:詥,諧也。从言,合聲。(候閤切)
段注本:詥,諧也。从言,合聲。(候閤切)
※韐:ㄍㄜˊ參見「韎韐」條。
○韎韐:ㄇㄟˋ ㄍㄜˊ一種古代武士祭服。主要用以蔽膝。
《文選.張衡.西京賦》:「武士赫怒,緹衣韎韐。」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匼:(一)ㄎㄜˋ (二)ㄜˋ (三)ㄢˇ
(一)ㄎㄜˋ(副詞)參見「匼匝」條。亦作「匝」。
○匼匝:ㄎㄜˋ(或ㄢˇ) ㄗㄚ周匝。
南朝宋.鮑照〈代白紵舞歌詞〉四首之二:「象床瑤席鎮犀渠,雕屏匼匝組帷舒。」
唐.羅虬〈比紅兒〉詩:「匼匝千山與萬山,碧桃花下景常閒。」
(二)ㄜˋ(名詞)見「烏匼」。
○烏匼:ㄨ ㄜˋ古代的一種頭巾。
唐.杜甫〈七月三日亭午已後校熱退晚加小涼穩睡有詩因論壯年樂事戲呈元二十一曹長〉詩:「晚風爽烏匼,筋力蘇摧折。」
(三)ㄢˇ(動詞)諂諛迎合。
《新唐書.卷一○一.蕭瑀傳》:「杞對上或諂諛阿匼,復厲言:『杞詞不正!』」
《舊唐書.卷一二五.蕭復傳》:「杞對上或諂諛阿匼,復厲言:『杞詞不正!』」
○阿匼:ㄜ ㄢˇ諂媚迎合的樣子。
※耠:ㄏㄜˊ耕也。見《玉篇.耒部》。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鮯:ㄏㄜˊ魚名。見《廣韻.入聲.合韻》。
※欱:ㄏㄜ 又音ㄒㄧㄚˋ
飲、吸。《說文解字.欠部》:「欱,歠也。」大徐本:欱,歠也。从欠,合聲。(呼合切)
段注本:欱,歠也。从欠,合聲。(呼合切)
漢.張衡〈西京賦〉:「抱杜含鄠,欱灃吐鎬。」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鉿:ㄏㄚ[名](hafnium,Hf)化學元素。原子序72。灰色晶體,化學性質似鋯,機械性能佳且能抗蝕,可用作核反應器的控制桿材料。鉿的鎢或鉬合金可用作高壓放電管的電極。
※鞈:ㄐㄧㄚˊ[名]1.古代皮革製成的胸甲。
《管子.小匡》:「輕罪入蘭盾,鞈革二戟。」
[形]2.堅硬。
《荀子.議兵》:「楚人鮫革犀兕以為甲,鞈如金石。」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餄:ㄐㄧㄚˊ一種麵食。有餡,蒸熟可食,類似現今的包子。
《玉篇零卷.食部》:「餄,《字書》:『餄,餅也。』」
《玉篇.食部》:「餄,餌也。」
※冾:(一)ㄑㄧㄚˋ (二)ㄒㄧㄚˊ
(一)ㄑㄧㄚˋ「冾」為「洽」之異體。「洽」,《說文解字.水部》云:「洽,霑也。從水合聲。」隸變作「洽」。《偏類碑別字.水部》引〈唐驍騎尉皇甫璧墓誌〉作「冾」。《四聲篇海.冫部》曰:「冾,胡甲切,和也,霑也。」又〈水部〉渭:「洽,胡夾切,合也,霑也。」《字彙.水部》亦有「洽」字。《字彙補.冫部》云:「冾,回涉切,音挾,和也,霑也。」似別「冾」、「洽」為二。然二字音義既同,又有碑銘為據,豈得分為二字?《漢語大字典.冫部》以「冾」同「洽」,其說是也。故「冾」雖亦列為正字,然其為「洽」之異體字無疑。
(二)ㄒㄧㄚˊ「冾」另兼正字。
1.和。《字彙補.冫部》:「冾,和也。」
2.霑。《字彙補.冫部》:「冾,霑也。」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珨:ㄒㄧㄚˊ1.玉珨。見《玉篇.玉部》。
2.以蛤類甲殼裝飾的器物。《廣韻.入聲.洽韻》:「珨,蜃器。」
※烚:ㄒㄧㄚˊ1.火。見《廣韻.入聲.洽韻》。
2.火貌。見《集韻.入聲.洽韻》。
古意老師國文講義
※祫:ㄒㄧㄚˊ[名]古代在太廟中合祭遠近祖先的祭祀,每三年舉行一次。《說文解字.示部》:「祫,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
《周禮》曰:『三歲一祫。』」《公羊傳.文公二年》:「大祫者何?合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