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京都鞍馬寺古老能量點
2025/02/15 23:50
瀏覽510
迴響0
推薦20
引用0

鞍馬寺,位於京都北側的鞍馬山腹,建於770年,是一個散佈在大部分山腰區域的龐大建築群,自古以來就出現在很多典故當中,甚至連著名的源氏物語也曾提到鞍馬寺;鞍馬山的山景雄偉壯麗,以靈氣能量療法發源地而廣為人知,還有幼年時的源義經(牛若丸)寄住於此時,曾與天狗一起修行的傳說,亦為京都春天賞櫻花、秋日紅葉狩之名所。

自出町柳駅搭乘叡山電車,前往坐落在鞍馬山山腰的鞍馬町。

車頭掛著「京都もみじ鉄道 連携協定」圓牌,是指京都最知名的紅葉鐵道列車「嵯峨野観光鉄道」和「叡山電車」,嵯峨野観光鉄道以トロッコ列車行駛,叡山電車則為801~851号車班。

列車即將進入「もみじのトンネル(紅葉隧道)」。

もみじのトンネル(紅葉隧道)」位於市原駅到二ノ瀨駅之間,長約250公尺的區域被將近280棵日本楓樹和大楓樹環繞,葉片從綠色到黃色、橙色和紅色,形成繽紛的色彩組合(當時綿綿陰雨影響色彩飽和度)。

二ノ瀨駅。

過了二ノ瀨駅的鞍馬山區也還可見到紅葉林相,只是沒形成隧道般的景觀。

叡山電車約半小時車程抵達鞍馬駅,站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紅臉長鼻、有著老年修行者面容的「鞍馬天狗(くらまてんぐ)」,別名:鞍馬山僧正坊。 

鞍馬天狗據說中住在鞍馬山的奧之僧正谷,是傳說中的天狗之王,也和鬼一法眼被視為同一人,以傳授牛若丸(源義經)劍術的故事廣為人知。初代天狗立於1994年的平安建都1200年紀念之時,目前所見為立於2019年的二代天狗。

保存在鞍馬駅的「京都電燈デナ21形電車」車頭端,為昭和4年(1929年)叡山線新製造的電車(制御電動車),2023年透過募資平台募集外觀修復費用並增設遮雨棚。

鞍馬山案內圖(引自鞍馬寺官網),鞍馬寺分布於鞍馬山山腰區域的建築群。

由鞍馬駅一路步行至鞍馬寺山門前參道階梯約210公尺,再拾級而上。

奈良時代末期寶龜元年(770年),奈良唐招提寺鑑真大師的弟子鑑禎上人於正月4日寅夜受白馬夢告登鞍馬山,卻遭遇女鬼襲擊,被毘沙門天王所救,遂在此開基供奉毘沙門天王。雖然鞍馬寺最初是由天台宗設立,但現在已成為新興鞍馬弘教的一部分,此寺是日本各地鞍馬寺的總本山。

仁王門,鞍馬寺山門,二側立有鎌倉時代慶派的佛教雕刻家湛慶所作之仁王像。現今的山門為1911年重建。

左右由神獸「阿吽虎」守護,為鞍馬寺的特色之一。

在山門這裡購買名曰「愛山費」拝観券。

鞍馬寺拜觀資訊參見官網:https://www.kuramadera.or.jp/access.html

穿過山門,迎面是由觀音座前蓮葉流出的「還浄水」。

楓葉掩映仁王門。

紅色木燈龍與紅黃葉色調和諧之美。

普明殿,一樓供奉毘沙門天像,二樓則設有「鞍馬山ケーブル(鞍馬山纜車)山門駅」,可以在此搭乘纜車上山。

也可以步行經由岐神社走「九十九折參道」上山,當做登山健行。去的當時雨勢連綿不絕,搭乘纜車可較無負擔。

普明殿一樓的鞍馬町與鞍馬山模型。

普明殿二樓為鞍馬山纜車乘車處。

在長桌上的售票機買票,只能用現金。

鞍馬山纜車以「牛若號」命名。

鞍山纜車於1957年鋪設,是唯一一條根據《鐵路事業法》獲得許可的宗教法人運營的鐵道,主要是為了方便參拜者參觀寺廟,每20分鐘一班車,約2分鐘就能抵達位於多寶塔的「山上駅」。

多寶塔,原建於江戶時代位在本堂旁邊,遭大火焚毀後於1960年重建於此。

多寶塔旁的登山參道紅葉傍襯。

彌勒堂。

過了彌勒堂可見到叉路,左邊就是「九十九折參道」出口銜接處,右側為通往本殿的參道。

行過通往本殿參道的緩坡,繼續拾級而上。

從參道階梯上眺望鞍馬山美景。

登山參道。

一樓設有洗心亭休憩所,二樓為転法輪堂。

転法輪堂以鞍馬石鑿刻成的水手砵。

巽の弁財天社。

寢殿,為大正天皇的貞明皇后來此拜時休憩的社殿。

本殿金堂,於1971年重建,供奉本尊「尊天」(毘沙門天王・千手觀世音菩薩・護法魔王尊之三身一體),神像為60年一次於丙寅年(次回為2046年)開帳的秘佛。

本殿前地上有方「金剛洞」,以星曼荼羅為原型,中心的三角形石塊便是能量匯集之地,連接大地與宇宙之間的強大能量。

阿吽の虎,作為主神毗沙門天信使的神獸。老虎共有兩頭,張著嘴的名為「阿」之虎,象徵著萬物之起始;閉著嘴的名為「哞」之虎,象徵著萬物之終結,他們共同表現著世間萬物的變化。

本殿前香爐與入口,入內拜觀不可拍攝。

正對本殿香爐與金剛洞有處突出的平台「翔雲臺」。

翔雲臺,相傳是守護平安京的神明降臨的地方,中間石板則是自本殿後方挖掘出來的「經塚」蓋石。這塊蓋石掀開後挖掘出兩百多卷平安時代的手抄佛經,現在經卷被指定為國寶。

翔雲臺旁楓紅盛景。

虎石,由山主發現,因黑色和棕色的條紋看起來像老虎頭或臥虎而名之;立於2021年,基石採用當地的鞍馬石,上面「虎石」銘文為香雲初代管長之墨蹟

通往奧之院參道方向,右側為光明心殿,安奉護法魔王尊。

本坊金剛壽命院,鞍馬弘教本廳置此。本坊前庭「瑞風庭」,相傳是650萬年前護法魔王尊降臨之地,以堆石組表現當年護法魔王尊降臨場景(需有強大想像力)。

本坊前庭枯山水。

奧之院,從正殿連接到奧之院的險峻山路上,有被認為是牛若丸修行之地的「木之根道」、休憩之地的湧泉及背比石等,皆是與牛若丸(源義經)有關的淵源點。若不前往,可在此遙拜。

沿著「奧之院參道」可行往貴船神社,原訂計畫為此,但眼見雨勢漸強,天色昏暗,遂打消念頭,原路下山。

沿途鞍馬山紅葉景況。

循著原來參道下山。

鞍馬山鋼索鐵道下山景觀。

仁王門前俯瞰參道。

行往鞍馬駅。

CJ攝於鞍馬寺本殿前 @鞍馬山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