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柏「後」凋 辨義 台南一中 張力中 老師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如何解譯呢?「松柏後凋」章當然不是孔子在傳授植物學知識。雖然,以詩書禮樂敎弟子,而詩可以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不過,《子路篇》中,樊遲請學稼為圃,孔子曰:「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可知孔子的專業領域不是自然學科。
君子堅守原則,節操不變。若以松柏比擬君子,一般人當然不能接受松柏「後凋」仍是凋零的狀況。於是,王叔岷《古書虛字集釋》稱:「後」猶「不」也。「後凋」猶言「不凋」耳!王氏認為「不」、「後」同義。他以為:
一、《莊子•德充符》篇載魯哀公傳國於哀駘它,哀駘它「悶然而後應,氾若而辭。」《莊子•田子方》篇載文王以臧丈人為太師,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言而辭。」兩文末二句文義全同。「後應」猶「不應」也。
二、《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已死,楚地皆降,獨魯不下。」荀悅《漢紀》三:「羽亦被十餘創,乃自剄而死。楚地悉平,獨魯後降。」「不」作「後」,則「後」與「不」同義。
三、陸機《擬古》詩:「嘉樹生朝陽,凝霜封其條,執心守時信,歲寒終不凋。」《劉子•大質篇》:「寒嶺之松,處於積冰,終歲而枝葉不凋。」諸言「不凋」,正《論語》「後凋」之義也。《莊子•讓王篇》:「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所謂「茂」,亦即「不凋」矣。
在道德層面上,確實,君子不改氣節。不過,在生物層面上,松柏不凋嗎?當然不是!松柏性皆耐寒,均屬常綠落葉喬木;松葉呈針形,柏葉小。且看歷代文人辭句,李商隱:「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葉凋湘燕雨,枝拆海鵬風。」唐羅隱詩:「掃庭松葉帶酥燒」;元張庸詩:「松葉墮階風露涼」;明鄭善夫詩「尚記松針滿地秋」。
此外,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上載記:「語云『松柏後凋』,松柏未嘗不凋,特歲寒時不凋,凋時後眾木耳。《記》云:『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按:《禮記•禮器》。柯,樹枝。)柯不改是也,葉未嘗不易也。松竹皆於霜雪之際不凋,至春秋則換葉。」到了清代,大學士李光地在《榕村語錄》卷三說道:「不言『不凋』而云『後凋』,何也?曰:松柏幾曽不凋?卻是新葉生時,舊葉始落,人都不覺,故云『後凋』。」
所以,「松柏後凋於歲寒」最好譯成:君子在困頓時刻,仍堅守原則,節操不變。就好像松柏於霜雪侵襲之際,依然青翠茂發,仿如不凋。 ※仍凋謝了!
※補充:依據《廣韻》,「後」為流攝,匣母;「不」為流攝,非母。同為流攝(即韻母相同),而且同為上聲,很可能這「後」應當為「不」字,由於音近而誤。
|
- 2樓.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2013/10/27 08:05盡信書不如無書
前文一夫指李敖, 請別誤會.
李敖:
我想讀過高中國文的人都知道。:「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樹與柏樹永遠是碧綠的。」
為什麼不翻譯成:「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樹與柏樹最後才凋零。」因為大家都知道所謂「後凋」其實孔子的意思是「不凋」。
所以顧炎武在《廉恥》一文:「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所以「後」等於「不」。
.......
李敖讀書冠世界,但有兩大罩門, 未行萬里路, 不用電腦,
以致不知,華北落葉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滿坑滿谷,
盡信古書,為賦新辭強說愁?!
"松柏之後凋"示秋收冬藏, 四時運行, 法天應人,
此方萬世師表!
落葉松屬(學名:Larix)是松科下的一個屬,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華北落葉松(學名: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為松科落葉松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
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條形扁平的葉子,中脈不隆起,長2~3厘米;矩圓狀卵形球果長2~3厘米;下部的鱗苞露出,上部的不露出。
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承德、小五台山、東靈山、關帝山、恆山、百花山、山西五台山、霧靈山、河北:圍場、蘆芽山、太行山、西靈山、管涔山等地,
生長於海拔1,400米至2,8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坡落葉松林中、山谷邊、混交林下、山坡、林區、陽坡或陰坡,
九歌民族管絃樂團 - 歲寒三友-松
北原白秋「落葉松」
- 1樓.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2013/10/24 13:29後凋即器使 法天應人
因地因時, 千秋萬世 .
非轉注假借, 逞一夫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