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我國古代的容積量
2013/09/29 23:38
瀏覽1,56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我國古代的容積量 臺南一中 張力中 老師

《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杜甫〈飲中八仙詩〉說:「李白斗酒詩百篇。」晉、唐時,「斗米」與「斗酒」的「斗」容積一樣大小嗎?李白若真能豪飲「斗酒」,灌下大量黃湯,他還清醒提筆嗎?《晉書•宣帝紀》中,司馬懿問蜀國使者諸葛亮「食可幾何?」得知答案只有「三、四升」時,司馬懿說道:「諸葛孔明其能久乎!」一日四升的食量太少嗎?為何不能維持正常男子的生命?歷代容量單位大小究竟如何呢?

且看,⋯⋯《論語‧子路》裡,魯國孔子責罵當時政壇領袖:「斗筲之人,何足算也。」斗是十升;筲是一斗二升。又,《左傳‧昭公三年》中,陳釐子以「大斗進小斗出」手段收攏民心,宰相晏子評論:齊國大概要被陳氏篡奪了,因為「齊舊四量,豆、區、釜、鍾。四升為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釜十則鍾。陳氏三量皆登一焉,鍾乃大矣。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對於「鍾」,晉人杜預注:「六斛四斗。」綜合上述資料研判,可知: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量度不同。齊國有升、豆、區、釜、鍾五種容積量度,而且前四量是四進位。所以,或寫作「斛」的「釜」是64升,則「鍾」應該是六斛四升。杜預解經出了大錯。

又,《周禮‧考工記》還載有「㮚(讀音ㄌㄧˋ)氏爲量,…量之以為釜,深尺,內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釜。其臀一寸,其實一豆;其耳三寸,其實一升。」顯然,㮚氏量器上同時有釜、豆、升三個容量。而所謂「深尺,內方尺而圜其外,其實一釜」,就是說:高為一尺,底面積為正方形(一尺見方)外接圓,這圓柱體的容量為一釜。若按一尺23.1公分推算,一釜約合今20公升。

降至西元前344年,秦國頒布「商鞅銅方升」,它呈長方形,有短柄,三邊及底部均刻銘文,今藏於上海博物館。實測後,得知該量器內深2.32公分,長邊12.47公分,寬邊6.97公分,容積為202.15立方公分。由於「商鞅銅方升」內銘文明示,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容積為一升,推算後,可知當時一立方寸的值折合今12.47立方公分。從㮚氏量器和商鞅方升的精密,可知漢民族度量衡科學的成就卓越。

秦漢時的容量單位,沿用相承。根據《漢書書•律曆志》:「量者,龠(讀音ㄩㄝˋ)、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廣雅疏證•釋器》:「龠二曰合,合十曰升。」當時大概有:龠、合、升、斗、斛五量,其中,最小的容量單位龠等於半合,後四量則為十進制。到了王莽篡漢(西元9年)時,朝廷製發嘉量,將龠、合、升、斗、斛五量合製於一器。《漢書書•律曆志》描述器形是:「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實測嘉量得一升約今161.41毫升。

「新莽嘉量」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它不僅有容量,也有長度和重量;而將度量衡三者之標準匯集於一器之上,歷史上罕見,故稱嘉量為度量衡之全制。而其根據確定的度數計算得出容積的方法,歷史上稱為「以度審容」。此後,南朝數學家祖沖之,唐代天文學家李淳風等都曾根據嘉量求取漢代尺度標準。

魏晉南北朝時期,量器的單位量值增長。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五》說:「自三代以後,取民無制,權量之屬,每代遞增。…古之權量,比之於今,大抵皆三而當一也。」而上海許世德先生研究,北魏時,每升約今400毫升左右;隋朝時,每升約600毫升左右;宋朝時,每升的量值增到600至670毫升左右。顧許二氏的說法,可由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三》:「求秦漢以來度量,計六斗當今之一斗七升九合。」佐證。

東漢《說文解字》訓解:「斛,十斗也。」年月遞嬗,到了宋代,斛已過於龐大,使用不便;宋人便將十斗為一斛改為五斗為一斛,十斗為一石。岳飛〈良馬對〉說:「臣有二馬,日啗芻豆數斗,飲泉一斛。」岳文中的「斛」已經折半,「斗」也遽變,與古制大相逕庭了。(※明代斗斛的單位名稱一如宋朝,張自烈《正字通•斗部》:「斛,今制五斗曰斛,十斗曰石。」)甚且,《元史•食貨志》言:「輸米者,止用宋斗斛,蓋以宋一石當今七斗故也。」又知元之斗斛又大於宋代;一升約為今860至960毫升。

之後,據明代五斗鐵斛容積實測,明一升為1022.5毫升左右;若以現存清代戶部鐵方升容積計算,清一升約合今1035.5毫升。明清以鐵鑄的升、斗、斛為標準器,木質的為常用器。清末光緒年間,民間使用的量器除了升和斗以外,還增加了合、勺兩種。勺、合、升、斗四量依次以十遞進。

收筆前,就來處理文章最初的疑惑。《晉書•會稽王道子傳》:「國用虛竭,自司徒以下,日廩七升。」所以,七升口糧應該是成年男子的基本食量。而諸葛亮日食「三、四升」,司馬懿便據以猜測食少事煩的諸葛亮來日無多了。另外,一斗有十升,隋唐時期的每升約600毫升左右,則一斗約六千毫升,即6000C.C。由於詩仙屢言「一日須傾三百杯」,又高唱「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而且蒸餾製酒法乃是宋代的工藝,唐代仍是水酒而已,酒精濃度低,則所謂「李白斗酒詩百篇」,酣然吟哦,當然可信。

(1.圖是「新莽嘉量」和「商鞅銅方升」。 2.寫這篇文章,蒐集研讀資料太耗神了。 3.製作的歷代容積量表格解,不好貼,就不貼了。)
更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語言
自訂分類:教學隨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