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人」,林佳妮說完後,嘴角泛起自信的微笑。她知道自己做得到,有朝一日,她的醫療研究會造福許多癌症病患,期待那天的到來。
佳妮現在是秀岡G11的學生,她花了二年來研究中草藥白花蛇舌草「熊果酸」對胃癌細胞的影響,這份研究在今年三月獲得「第十屆突尼西亞國際工程與科技節」金牌,不久後也在土耳其科學能源工程博覽會摘下一等獎,她是怎麼辦到的?
原來,佳妮幾乎每一天起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就是翻閱文獻資料,第二件事則是寫研究報告,幾乎沒有空檔。研究後期在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歷經許多次失敗後,才終於看到初步的成果,願意付出就是擁有,才嚐到甜美的成功果實。
從研究主題架構、資料蒐集搜尋、實驗細胞培養,佳妮在全然陌生的醫學領域中摸索,即便有天分加持,但沒有她勤勞的學習,怎能成就自身的偉大。
雖然佳妮研究過程走的不順遂,一路上意外出現許多「奇蹟」,她感謝實驗室學長姊無私的指導,也感謝中研院士林榮耀、長庚醫大副院長林光輝及台師大教授方岡,三位學者對佳妮愛之深、責之切,再三肯定佳妮身為國家代表隊的表現。
在佳妮的研究中發現,若將熊果酸放在胃癌細胞中,濃度越高、作用時間越長,胃癌細胞會減少凋亡;當熊果酸合併化療藥物「順鉑」,會降低胃癌細胞存活率,足證熊果酸可作為胃癌治療輔劑,降低順鉑毒性,提供中草藥抗癌的具體實證。
令人好奇的是,惡性腫瘤居台灣人死因之首,大腸癌、肝癌等等,那麼多種癌症,為何佳妮想研究胃癌呢?
一問之下才知道,佳妮二年前在德國進行一年期的交換學生計畫,原本想留在當地升學,卻意外得知與她自小情同親人的長輩罹患胃癌驟逝,難以接受親友逝世的打擊,「希望能做些什麼來幫助癌症病患」,才決定返回台灣來做研究。
佳妮把這份研究送給那位逝世的長輩,也期許自己未來朝醫療發展,讓許多人免受癌症之苦。今年,她也有另一個身分,那就是台北市教育局的科展種子培訓講師,協助傳承參展經驗給每位小選手,達到教學相長,我們拭目以待佳妮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