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北基聯測高分低就問題,讓北市府政策急轉彎,決定重分發,但又引發考二次基測學生和家長反彈,即使可重分發的學生和家長也未必領情。
似乎大家的質疑是當初「落點分析」資訊錯誤的問題,及現在分配公平性的爭議。但若真的只在這些問題上爭執,可怕的不是明年是否會重演,而是三年後的十二年國教在全國各地如何落實?
此次高分低就爭議,還是在於傳統上以分數排名來選填學校,在明星學校的迷思下,有些家長和學生不願意自己的高分去屈就中、後段班的學校。
「分數落點」是學生和家長在選填學校的唯一依據,這些家長和學生不會去考量學校的辦學理念、師資結構、課程設計及是否真正符合學生的志向!只要是明星學校就好!
此種以分數高低選填志願的依豦,在大學指考依舊存在,只因為大學指考採記分數的科目不一,無法在榜單上直接依原始分數排列學校志願,才會有落點分析的參考指標,但大部分的考生在放榜後,通常會發現自己是「高分低就」,同一個科系錄取分數往往高低差了三、四十分,甚者高達一百分的也有,可是我們沒聽過誰向教育部抗議自己是「高分低就」。
事實上,此次北北基在陰錯陽差下,造成了「高分低就」現象,也弄亂了一些學校的排名,這對於未來推展十二年國教有極大的助益,讓北北基的家長和學生可以及早接受、適應高中社區化的現況!
不要用分數來判斷學生的好壞,也不要用志願的高低來評論學校的優劣,未來十二年國教能否成功,就在於能不能及早打破明星學校的迷思,讓家長和學生都能夠接受每所高中職都是好的學校,沒有所謂前、中、後段學校的思維,也沒有高中優、高職差的區分。
這幾年來,在一些國立科大增加其競爭力後,也提高了一些高職的錄取分數,吸引不少原本想就讀高中的學生,這樣的現象有利於十二年國教的推動。但距離完全擺脫以考試分數做為選填志願的理想,還是有段距離。
教育部反對國中小做能力分班,可是卻在高中聯考上明白的以學校錄取分數高低來做能力分班;如果沒有明星學校的排名,就不會有「高分低就」的爭議。
北北基的重分發不能只以搬個石頭、換個石頭那麼單純來思考這個議題,不要只把學生當做石頭放在一個位置就算了,而是要想如何將這顆石頭雕刻成美麗的塑像,這才是我們教育的理念!